六年级英语复习:别再背单词了,孩子需要的是“用起来”的英语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2】
孩子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一本英语课本,手里攥着一支快没墨的圆珠笔,嘴里念着:“apple, banana, cat, dog……”念了二十遍,还是在考试时把“elephant”写成“elephent”。这不是懒,也不是笨,而是复习的方式错了。
很多家长和老师以为,复习就是把课本翻来覆去地读,把单词抄五遍、十遍,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当孩子面对一张真实的试卷,看到一道“根据情境选择正确答语”的题目时,却愣住了。不是他没学过,是他从来没在真实的情境里用过。
英语不是一门背下来的学科,而是一门用出来的语言。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他们不需要更多“死记硬背”,他们需要的是“意义连接”——让每一个单词、每一个句型,都和他们的生活、情绪、经验挂上钩。
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单词说起。
单词不是孤立的符号。孩子记住“run”这个词,不是因为反复抄写,而是因为他知道,这个词和他早上跑着去赶校车、和他在操场追着足球跑、和他被妈妈喊“快跑,要迟到了”联系在一起。复习单词,不能只盯着词汇表。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我的英语生活词典”。
准备一本A5大小的笔记本,不写拼音,不抄翻译,只画图、贴照片、写短句。
比如“rainy”,他可以画一朵乌云,贴一张雨天打伞的照片,下面写一句:“Yesterday I wore my yellow raincoat and jumped in puddles.” 这句话不需要完美语法,只要是他自己说出来的,就是语言的起点。
一个月后,这本“词典”里有三十个词,每一个都带着他的气味、声音、温度。这样的记忆,比背十遍单词表牢固得多。
短语不是语法的碎片,而是表达的工具。
“go to school”、“have breakfast”、“play football”——这些短语在课本里被列成一行,老师让学生抄写、配对、填空。可孩子什么时候用过?
他可能早上说“Mom, I’m going to school”,但考试时却在“go to school”和“go school”之间犹豫。问题不在他不懂意思,而在他没在真实语境中练习过“选择”。
复习短语,不如设计“一分钟情景对话”。每天晚饭后,全家轮流抽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个短语,比如“be late for class”。
抽到的人必须用这个短语,编一句和自己有关的话,哪怕荒诞也行:“I was late for class because my socks were dancing and I had to catch them.” 孩子笑了,全家也笑了,可这个短语,从此刻起,成了他语言库里的活零件。
句子不是语法的容器,而是思想的出口。
教材里有“Can you help me?”、“What time do you get up?”、“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because it’s fun.” 这些句子,如果只是让学生翻译成中文,再背下来,那它们就死了。
但如果让孩子用这些句子,去问家人、问朋友、问邻居,它们就活了。
我们做过一个实验:让六年级学生每人问三个不同的人“Why do you like English?”。
有人回答:“Because my dog barks when I sing English songs.” 有人回答:“Because I want to watch Spider-Man without subtitles.” 有人回答:“Because my teacher gives stickers.” 孩子们把这些回答记下来,整理成一张“为什么喜欢英语”的海报。
他们发现,原来英语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表达自己,是为了听懂别人的故事。
阅读不是做题的工具,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教材里的短文,常常被当作阅读理解的材料,出五道题:主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哪个词是同义词?孩子读得疲惫,答得机械。可如果换一种方式呢?
选一篇短文,不提问,不划重点,只做一件事:让孩子用五句话,把这篇文章讲给一只假想的猫听。猫听不懂英语,所以孩子必须用最简单的话、最生动的比喻、最真实的语气去讲。他得决定:要不要删掉那个复杂的从句?要不要把“because”换成“so”?要不要加一句“就像我昨天追着冰淇淋跑一样”?
这个过程,是真正的语言内化。他不再为“正确答案”而读,而是为“让别人听懂”而读。
听力和口语,不是课堂上的“听录音选答案”,而是生活中“听懂别人在说什么”。
每天晚上,关掉电视,打开一段英文儿歌、一段BBC Learning English的30秒小故事,或者一段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原声(比如《Bluey》)。不看字幕,只听三遍。第一遍,听懂几个词;第二遍,猜出大概意思;第三遍,说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声音——是笑声?是关门声?是狗叫?
然后,第二天,试着模仿那个声音,录下来,发给老师或朋友。
语言的节奏,不是靠语法书教的,是靠耳朵听出来的。孩子不需要“标准发音”,他需要“敢开口的勇气”。
写作不是写作文,是写自己的声音。
期末复习阶段,与其让孩子写一篇“My Summer Holiday”的作文,不如让他写一封“给五年级自己的信”。信里可以抱怨:“去年我总把‘they’写成‘thay’,现在我再也不怕了。”也可以骄傲:“我终于敢在英语课上举手了,虽然我只说了三个词。
”这封信不需要语法完美,不需要长句,不需要华丽词汇,它只需要真实。
写完后,不评分,不批改,只贴在教室的“声音墙”上。孩子会发现,原来他的语言,有人愿意听。
复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考高分,而是让孩子在三年后,还能想起:“原来我小时候,是这样学会说英语的。”
我们总说“打好基础”,可基础不是一堆背熟的单词和语法条目,而是孩子心里那点“我想用英语说点什么”的火苗。
当孩子能用英语讲一个自己摔倒后笑出声的故事,能用英语问奶奶“你小时候也怕黑吗?”,能用英语和外国网友聊一只流浪猫的生日——那时候,他不需要复习,因为他已经活在英语里了。
别再让他背了。让他去说,去问,去写,去笑,去犯错。
语言,从来不是被教会的,是被生活点燃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大家都在看
-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