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秋天的树叶: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写作课

秋天的树叶: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写作课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3
秋天的树叶: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写作课

秋天是自然界悄然换装的季节。当清晨的露水沾湿草地,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冠洒下斑驳光影,孩子们在校园外的小路上捡起一片红得发亮的枫叶,轻轻捏住叶柄,仔细端详——这不仅是秋日里的一次散步,更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习作3》以“观察秋天的树叶”为主题,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心记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写景练习,而是一场关于观察力、表达力和情感联结的综合训练。它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从真实体验出发,让孩子学会用文字留住季节的痕迹。

课程的第一步是组织秋游。教师提前明确任务:不是随意玩耍,而是带着问题去发现。学生需要留意不同树木的叶子,注意它们的形状、颜色,甚至气味和触感。有人注意到梧桐叶像手掌一样张开,边缘有锯齿;有人发现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到了深秋变得金黄透亮;还有孩子捡到一片冬青叶,即使在寒冷中仍保持墨绿,叶片厚实光滑。

这些细微的差异,都是写作的素材。

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树,在春天是嫩绿,到了秋天却变成橙红或金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树叶的颜色变化与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有关。夏季光照充足,叶绿素主导叶片颜色,使叶子呈现绿色。

秋季日照缩短、气温下降,树木逐渐停止制造叶绿素,已有的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便显现出来。枫树因积累大量花青素,叶子变红;银杏则因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这些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科学结论,而是孩子亲手揭开的自然之谜。

课堂上,教师拿出枫叶标本,引导学生分步骤观察。首先识别结构:叶柄连接枝干,叶片是主体部分。接着观察叶片形态:枫叶通常有三至五个裂片,形如星状;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再看叶脉分布:主脉从叶柄延伸至中心,侧脉呈放射状,清晰可见。最后触摸质感:新鲜的枫叶柔软有弹性,干燥后变脆,轻轻一折就会断裂。

每一个细节都被拆解成可描述的语言单元。

写作的顺序同样重要。教师强调,观察要有逻辑,写作也要有条理。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地堆砌特征。正确的做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观到内在原因。

比如描写枫叶时,可以先说“我捡到一片红色的枫叶”,再讲“它的形状像五角星”,然后说“叶脉像细线一样从中心向外散开”,最后补充“因为秋天温度降低,树叶里的花青素增多,所以才这么红”。这样的叙述,层层递进,有画面感,也有知识支撑。

当学生掌握了单一片叶的写法,下一步是组合多个对象。一个孩子可能同时收集了枫叶、银杏叶和梧桐叶。如何把它们写进同一篇文章?教师提醒,不能简单罗列。要安排好先后顺序,比如按颜色由深到浅排列,或按树种高矮排序。更重要的是过渡语句的使用。可以说:“除了火红的枫叶,路边的银杏也悄悄换了新装。

” 或者 “当我蹲下身,发现脚下还有一片宽大的梧桐叶,它的边缘早已卷曲,像被岁月揉皱的纸。” 这些句子让段落之间自然衔接,文章不再支离破碎。

开头和结尾的设计,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开头不需要宏大叙事,一句“昨天我们去山上秋游,风一吹,落叶像雨一样飘下来”就足够真实动人。结尾也不必强行升华。可以写:“我把几片叶子夹在课本里,回家后妈妈问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我说,它们是秋天给我的信。” 这样的语言朴素,却饱含温度。

它不刻意赞美自然的伟大,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对季节更替的珍惜。

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评判者。巡视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准确说出叶片的特征,是否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色彩变化,是否能在描述中加入自己的感受。一篇好的习作,不在于用了多少成语,而在于是否传达出真实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

有个学生写道:“我最喜欢的是一片半红半黄的枫叶,好像秋天在它身上画了一道彩虹。” 这句话没有复杂修辞,却比任何范文都更打动人。

修改环节是提升的关键。学生互读习作,互相提问:你写的这片叶子,我见过吗?它的颜色真的那么鲜艳吗?叶脉是不是这样分布的?这种互动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字,修正模糊不清的描述,补充遗漏的细节。

教师表扬那些写出独特发现的孩子,比如有人注意到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颜色并不一致,有的红得早,有的还泛着黄,这说明每片叶子的成熟节奏不同。这种观察,已经超越了教材要求,进入了科学探究的层面。

完成后的习作,不只是交给老师的作业,更是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系的见证。多年后,当一个人偶然翻出小学时夹在书页中的干枯枫叶,或许会想起那个秋日午后,阳光斜照,风吹过树林,他蹲在地上,一片一片挑选最特别的叶子,一笔一划写下它们的模样。那一刻,语文不再是课本上的字词,而是生命与季节之间的对话。

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教会孩子如何写一篇状物作文。它培养的是观察的习惯——愿意停下脚步,认真看一朵花、一片叶、一只虫;它锻炼的是表达的能力——能把看见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别人;它唤醒的是对生活的敏感——知道四季流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身边每一寸颜色的变化、每一次温度的起伏。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兴趣,而非灌输知识。当一个孩子因为一片红叶而主动去查资料,因为一段描写而反复修改语句,因为他人的分享而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树叶时,学习就已经发生了。真正的语文素养,不在分数里,而在这些微小而真实的时刻中悄然生长。

秋天终将过去,落叶归土。但那些被写下的文字,会留在纸上,也留在心里。它们记录的不只是树叶的样子,更是一个孩子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凝视世界的样子。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3.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4.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5.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6.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7.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8.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9.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10.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