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1
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不是懒,也不是叛逆。初三压力大,成绩波动、同学比较、未来焦虑,这些都可能压得孩子喘不过气。家长着急,但越催越反效果。真正有用的做法,是放下指责,做点实在的事。
第一,别问“为什么不想上学”,改问“今天哪一刻让你最累?”
孩子不说“厌学”,说的是“数学课听不懂”“月考排名又掉了”“同桌爸妈给买了一万块的辅导班”。别急着讲大道理,先听。晚饭后散步,关掉手机,问一句:“今天哪道题卡住你了?”“老师今天说的哪句话让你心里一沉?”孩子说出口的,才是真问题。别打断,别纠正,别马上给方案。听够了,再说下一步。
第二,把“你得考重点”换成“你今天多学了十分钟,我看见了。”
成绩不是目标,努力才是可量化的进步。孩子昨晚多刷了三道物理题,哪怕全错,也说一句:“这三道题你没跳过去,挺有韧劲。”别夸“你真聪明”,夸“你没放弃”。孩子不是要表扬,是要被看见。被看见的努力,才有继续的力气。
第三,别替孩子选补习班,帮他选一本他愿意翻的书。
兴趣不是喊出来的,是被点燃的。孩子喜欢打游戏?可以一起看《游戏中的物理原理》;喜欢追星?找一本《偶像的高中学习时间表》;喜欢动漫?买一本《漫画中的化学反应》。不是为了学知识,是为了让他觉得:学习,不是惩罚,是能和喜欢的东西搭上边的事。书不用多,一本就行,翻得开,才是起点。
第四,考试没考好,别说“你怎么又粗心”,说“这道题,我们看看错在哪。”
错题不是耻辱,是线索。把错题本拿出来,不看分数,只看类型。是计算漏了步骤?是概念记混了?还是时间不够?孩子自己能说清,就别插嘴。如果他说不清,你问:“如果再给你十分钟,你能改对吗?”不是逼他重做,是让他知道:错误,是可以被修复的。修复的过程,就是成长。
第五,目标别写“考650分”,写“每天弄懂一个知识点”。
目标太远,人会瘫。初三不是冲刺马拉松,是每天走一步的耐力赛。不谈排名,不谈分数线,只谈“今天弄懂一个公式”“今天能把错题讲一遍”。一个知识点,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能是文言文里一个虚词的用法。小,但具体。孩子完成一个,就在日历上画个。
一个月后,回头看,画满的格子,比任何分数都真实。
第六,家里别只盯着孩子学,你也翻开一页书。
孩子在写作业,你在刷短视频,他心里想的不是“我要努力”,是“凭什么你玩我学?”你不需要读《教育心理学》,读一本你以前没看完的小说,翻一翻《读者》《三联生活周刊》,或者打开一本你年轻时的物理课本。不说话,不炫耀,就安静地读。孩子抬头看见你,心里会悄悄想:原来学习,不是我的事,是人的事。
第七,别指望学校教出自主学习能力,你得先给他空间。
学校教知识,但不会教“你怎么安排时间”。孩子晚上八点写完作业,九点能不能看一集纪录片?十点能不能打半小时篮球?允许他浪费一点时间,允许他拖延,允许他今天只做两道题。自主,不是靠催出来的,是靠被信任慢慢长出来的。你越控制,他越依赖;你越放手,他越想掌控。给他一点呼吸的余地,他才会学会对自己负责。
厌学不是病,是信号。
孩子不是不想学,是学得太累,没人接住他的情绪。
你不需要当老师,不需要当教练,你只需要当一个不急着解决问题的陪伴者。
你不说“你应该”,他才敢说“我试试”。
你不说“别人家孩子”,他才敢说“我有点怕”。
你不说“考不上怎么办”,他才敢说“我今天想再试一次”。
初三的路,孩子一个人走。
你不用替他跑,但你可以坐在路边,等他回头时,能看见你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