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3
秋天是自然界悄然换装的季节。当清晨的露水沾湿草地,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冠洒下斑驳光影,孩子们在校园外的小路上捡起一片红得发亮的枫叶,轻轻捏住叶柄,仔细端详——这不仅是秋日里的一次散步,更是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习作3》以“观察秋天的树叶”为主题,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心记录。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写景练习,而是一场关于观察力、表达力和情感联结的综合训练。它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从真实体验出发,让孩子学会用文字留住季节的痕迹。
课程的第一步是组织秋游。教师提前明确任务:不是随意玩耍,而是带着问题去发现。学生需要留意不同树木的叶子,注意它们的形状、颜色,甚至气味和触感。有人注意到梧桐叶像手掌一样张开,边缘有锯齿;有人发现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到了深秋变得金黄透亮;还有孩子捡到一片冬青叶,即使在寒冷中仍保持墨绿,叶片厚实光滑。
这些细微的差异,都是写作的素材。
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树,在春天是嫩绿,到了秋天却变成橙红或金黄?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了解到,树叶的颜色变化与叶绿素、花青素等色素有关。夏季光照充足,叶绿素主导叶片颜色,使叶子呈现绿色。
秋季日照缩短、气温下降,树木逐渐停止制造叶绿素,已有的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便显现出来。枫树因积累大量花青素,叶子变红;银杏则因类胡萝卜素含量高,呈现出明亮的黄色。这些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科学结论,而是孩子亲手揭开的自然之谜。
课堂上,教师拿出枫叶标本,引导学生分步骤观察。首先识别结构:叶柄连接枝干,叶片是主体部分。接着观察叶片形态:枫叶通常有三至五个裂片,形如星状;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再看叶脉分布:主脉从叶柄延伸至中心,侧脉呈放射状,清晰可见。最后触摸质感:新鲜的枫叶柔软有弹性,干燥后变脆,轻轻一折就会断裂。
每一个细节都被拆解成可描述的语言单元。
写作的顺序同样重要。教师强调,观察要有逻辑,写作也要有条理。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地堆砌特征。正确的做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外观到内在原因。
比如描写枫叶时,可以先说“我捡到一片红色的枫叶”,再讲“它的形状像五角星”,然后说“叶脉像细线一样从中心向外散开”,最后补充“因为秋天温度降低,树叶里的花青素增多,所以才这么红”。这样的叙述,层层递进,有画面感,也有知识支撑。
当学生掌握了单一片叶的写法,下一步是组合多个对象。一个孩子可能同时收集了枫叶、银杏叶和梧桐叶。如何把它们写进同一篇文章?教师提醒,不能简单罗列。要安排好先后顺序,比如按颜色由深到浅排列,或按树种高矮排序。更重要的是过渡语句的使用。可以说:“除了火红的枫叶,路边的银杏也悄悄换了新装。
” 或者 “当我蹲下身,发现脚下还有一片宽大的梧桐叶,它的边缘早已卷曲,像被岁月揉皱的纸。” 这些句子让段落之间自然衔接,文章不再支离破碎。
开头和结尾的设计,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开头不需要宏大叙事,一句“昨天我们去山上秋游,风一吹,落叶像雨一样飘下来”就足够真实动人。结尾也不必强行升华。可以写:“我把几片叶子夹在课本里,回家后妈妈问我为什么舍不得扔,我说,它们是秋天给我的信。” 这样的语言朴素,却饱含温度。
它不刻意赞美自然的伟大,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对季节更替的珍惜。
写作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评判者。巡视时,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能准确说出叶片的特征,是否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色彩变化,是否能在描述中加入自己的感受。一篇好的习作,不在于用了多少成语,而在于是否传达出真实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
有个学生写道:“我最喜欢的是一片半红半黄的枫叶,好像秋天在它身上画了一道彩虹。” 这句话没有复杂修辞,却比任何范文都更打动人。
修改环节是提升的关键。学生互读习作,互相提问:你写的这片叶子,我见过吗?它的颜色真的那么鲜艳吗?叶脉是不是这样分布的?这种互动促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字,修正模糊不清的描述,补充遗漏的细节。
教师表扬那些写出独特发现的孩子,比如有人注意到同一棵树上的叶子颜色并不一致,有的红得早,有的还泛着黄,这说明每片叶子的成熟节奏不同。这种观察,已经超越了教材要求,进入了科学探究的层面。
完成后的习作,不只是交给老师的作业,更是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系的见证。多年后,当一个人偶然翻出小学时夹在书页中的干枯枫叶,或许会想起那个秋日午后,阳光斜照,风吹过树林,他蹲在地上,一片一片挑选最特别的叶子,一笔一划写下它们的模样。那一刻,语文不再是课本上的字词,而是生命与季节之间的对话。
这堂课的意义,远不止教会孩子如何写一篇状物作文。它培养的是观察的习惯——愿意停下脚步,认真看一朵花、一片叶、一只虫;它锻炼的是表达的能力——能把看见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别人;它唤醒的是对生活的敏感——知道四季流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身边每一寸颜色的变化、每一次温度的起伏。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兴趣,而非灌输知识。当一个孩子因为一片红叶而主动去查资料,因为一段描写而反复修改语句,因为他人的分享而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树叶时,学习就已经发生了。真正的语文素养,不在分数里,而在这些微小而真实的时刻中悄然生长。
秋天终将过去,落叶归土。但那些被写下的文字,会留在纸上,也留在心里。它们记录的不只是树叶的样子,更是一个孩子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凝视世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