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3
八年级的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新闻写作,很多人觉得“新闻就是报纸上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其实不然。新闻不是高高在上的官方通报,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用清晰、准确、有条理的方式讲出来。学会写新闻,不只是为了考试拿分,更是让孩子学会观察世界、表达真实、拒绝模糊。
新闻写作的核心,是“谁、做了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怎么样”。这六个要素,不是背下来就能用的口诀,而是训练孩子从日常生活中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比如,学校食堂新开了一个窗口,卖的是热腾腾的豆浆配油条,每天早上七点开卖,五天内卖了两千多杯。这不是“食堂变好了”这种笼统的评价,而是可以写成一条新闻的事实:
“本周一,校内食堂新增早餐窗口,提供现磨豆浆与现炸油条,价格为3元一份。截至周五,该窗口累计售出2178杯豆浆,日均销量超400杯。许多学生表示,‘以前赶早自习只能吃面包,现在能喝上热的了’。”
你看,没有夸张,没有抒情,但信息完整,有数据,有人声,有细节。这就是新闻该有的样子。
很多孩子写作文喜欢堆砌形容词:“多么感人”“令人振奋”“意义深远”。新闻写作恰恰相反,它要求你闭上嘴,让事实说话。老师常提醒“不要写感受”,不是不让有感情,而是要你把感情藏在事实背后。
比如,学生写“老师为了我们批改作业到深夜”,不如写“语文老师张老师上周连续五天在办公室灯下批改作文至22:30,共批阅312篇,每篇都有三处以上批注”。
这不是煽情,是呈现。
新闻的结构也很重要。八年级学生容易把新闻写成记叙文,开头讲背景,中间讲故事,结尾抒发感想。但真正的新闻,是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的信息放最前面,次要的往后排,最不重要的放在最后。比如:
校内早餐窗口日均售出400杯豆浆
导语:本周一,我校食堂新增现磨豆浆与油条窗口,五天内累计销售2178杯,学生反馈积极。
主体:该窗口由后勤处联合餐饮公司开设,每日7:00开放,售价3元,食材为当日采购。学生李明说:“以前只能啃面包,现在能喝热的,上课不饿了。”
背景:此前校内早餐选择有限,多数学生自带食物或在校外购买。
后勤处表示,未来将根据反馈考虑增加其他品类。
这样的结构,哪怕只看前两段,读者也明白了核心信息。如果有人想继续了解,再往下读。这种写法,比“我今天看到食堂开了新窗口,心里特别感动……”要有力得多。
怎么训练?不需要每天写一篇完整的新闻。可以从“一句话新闻”开始。每天放学后,让孩子用一句话说出今天学校里最值得记录的一件事。
“今天午休时,初二(3)班同学自发清理了操场角落的垃圾。”
“物理老师在走廊挂了三张手绘电路图,课间有二十多人围观。”
“校门口的保安叔叔今天多给了一个同学两个包子,说他没吃早饭。”
这些句子,都是新闻的种子。坚持一周,孩子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记录的事,而不需要等“重大事件”才动笔。
家长也可以参与。晚饭后,不妨和孩子聊一聊:“今天有什么事,是你觉得别人也应该知道的?”不要急着纠正语言,先鼓励他说出来。等他说完,再问:“如果要让一个不认识你的人明白这件事,你会怎么讲?”这种对话,比背诵范文有用十倍。
新闻写作不是语文课的专属任务,它是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孩子将来要读公告、看通知、查政策、辨真假,都需要这种能力。写新闻,就是在训练他分辨什么是真信息,什么是噪音。
不要让孩子觉得“写新闻=写作文”。新闻不是用来抒情的,是用来传递的。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但要求精准的表达;它不需要煽动情绪,但需要清晰的逻辑;它不追求“感动”,但追求“明白”。
有些孩子写不好新闻,不是因为语文差,而是因为没养成观察的习惯。他们习惯等老师给题目,等家长给素材,等网络给模板。新闻写作的第一步,是让孩子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试试:这周,让孩子选一件身边的小事,不用老师布置,自己写一条新闻。不求完美,只求真实。写完后,别急着评价,先问:“你觉得,这条新闻,别人看了会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他就已经跨过了新闻写作的第一道门槛。
语文的根,不在课本里,而在生活里。新闻不是考试的工具,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当他们学会用事实说话,用结构组织信息,用简洁表达复杂,他们就不再只是学生,而是有思考力的观察者。
这才是语文教育真正该给他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