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英语教学不是靠口号,是靠一堂堂课磨出来的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心理教育

英语教学不是靠口号,是靠一堂堂课磨出来的

更新时间:2025-10-23

在一所普通高中,英语教研组有18位老师。他们没有 flashy 的宣传口号,没有对外高调炫耀成绩,但每年高考英语平均分稳居全市第一。他们的成功,藏在每周五下午的备课会里,藏在课后批改的300本作业本里,藏在凌晨两点还在改课件的电脑屏幕光里。

这不是一个靠天赋或运气赢的团队。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像钉钉子——一下一下,不急不躁,但每一锤都落在实处。

每周二和周四的下午,是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不是走过场,不是念PPT,而是真刀真枪地讨论:这一课的听力材料,学生听懂了几个关键词?阅读题的第三段,学生最容易卡在哪句话?作文模板,到底该不该教?

有人提出“用真题语境代替机械背诵”,有人反对“模板会限制表达”,讨论持续两个多小时,最后达成共识:不教模板,教结构。教学生怎么用“because”“however”“in addition”这些连接词,自然地把想法串起来,而不是背“Firstly, secondly, finally”。

他们不迷信“新方法”。有人提议用AI生成作文批改,有人想引入沉浸式英语课堂,但组里没有一个人盲目跟风。他们问的是:这个方法,能用在我们班50个学生身上吗?能每天坚持做吗?能真正帮学生提分吗?

有位老师带高三,班上有个学生,听力总是听不清细节。老师没让他多刷题,而是把他叫到办公室,放了一段高考真题录音,一句一句慢放,问他:“你刚才听到的是‘environment’还是‘invention’?”学生摇头。老师再放,这次让他盯着语音波形图看。学生突然说:“哦,那个音是‘v’,不是‘n’。

”从那天起,每周三放学后,他都会留下来听三遍真题听力,直到能听出每一个辅音连读。

这不是个别现象。全组老师,每人手里都有一本“学生语音错误记录本”。不是简单记错题,而是记“为什么错”。是发音不准?是连读没反应过来?是语速跟不上?他们把这些问题分类,然后在课堂上专门拿出5分钟,练这个音、这个句式。一个学期下来,全班听力平均分提高了8.3分。

教案检查,全组18人,全部优秀。不是因为写得漂亮,而是因为每一页都写着“学生会怎么想”。比如一篇阅读课教案,标题不是“学习环保话题”,而是“学生看到‘carbon footprint’时,会不会以为是‘碳的脚印’?”老师在教案里写下:“学生可能误解这个词,需用‘一个人每天制造的污染总量’来解释。

”这种细节,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让学生听懂。

公开课不是表演课。有一次,一位年轻老师上了一节“英语写作课”,用的是学生自己写的作文。她没讲“高级词汇”,而是让学生互相读对方的文章,圈出三个“我听懂了”的句子,再圈出三个“我不明白”的句子。

全班沉默了十分钟,然后有人举手:“我写‘I like reading’,但同桌说,他不知道我读的是小说还是报纸。”老师没打断,只是说:“那你觉得,怎么改才能让他知道?”学生想了想:“改成‘I like reading novels by Murakami’。”全班笑了。

那节课,没有一个学生说“我学会了写作文”,但他们都知道了:表达,要让人听懂。

他们不追求“创新”,追求“有效”。有人问:“你们怎么做到学生都爱学英语的?”答案很简单:他们让学生觉得,英语不是考试科目,是能用的东西。

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以前觉得英语就是背单词、做选择题。现在我能在B站看懂一个英国人讲怎么修自行车,能看懂我妈买的那个进口锅的说明书,能跟外教聊我养的猫。”老师把这句话贴在教研组的墙上,没当金句,只当提醒:我们教的,是能活用的语言。

他们也不回避问题。有一次月考,全年级作文平均分下滑了2分。教研组没推责任,没说“学生基础差”,而是连夜调出300篇作文,逐篇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because”时,后面只跟一个短句,不会扩展。

于是,接下来两周,每天早读前,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简单句,让学生用“because”“so”“but”续写两句。不考语法,只练逻辑。一个月后,作文平均分回升了1.7分。

他们不发论文,不是不写,而是写完就收起来。有老师写了《基于真实语料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投了出去,没发表,但内容全用在了课堂上。有老师整理了近五年高考听力真题中的高频连读模式,做成一张A4纸,贴在教室墙上,学生每天早读前看一眼,听一遍。

没人说这是“教研成果”,但每个学生都知道,听力提分,靠的是这17种声音组合。

他们没用过任何智能批改系统,没买过任何“押题卷”,没参加过任何“名师工作室”。他们有的,是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7点后离校的坚持;是改完作文后,用红笔在旁边写“这句话,你再想想怎么说得更清楚”;

是看到学生在作文里写“I want to be a doctor because I want to help people”,然后在旁边批:“你见过急诊室的医生吗?他们每天睡几个小时?”

教育不是一场演讲,而是一次次对话。

不是靠“素质教育”“核心素养”这些词堆出来的成绩,是靠老师蹲下来,听学生说错的那句话,然后耐心地,再问一遍:“你刚才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

高考成绩好,不是终点,是副产品。真正留下来的是:一个学生,三年后还记得,高二那年,英语老师让他重写三遍作文,只为让他明白——语言,是用来沟通的,不是用来得分的。

他们不喊口号,不追热点,不搞形式。他们只是相信:课,要上得明白;人,要教得走心。

这,就是他们的方式。

相关文章
  1. 小学英语期末复习实用指南:家长如何助力孩子高效备考
  2. 谈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学英语
  3. 家长在家怎么陪孩子学英语
  4. 孩子学英语家长要注意9大问题
  5. 家长须知:孩子学英语易入的两大误区
  6. 帮助孩子学英语家长要做“有心人”
最新文章
  1. 英语教学不是靠口号,是靠一堂堂课磨出来的
  2. 高考最后三个月各科涨分技巧
  3.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4. 高二政治必修二:别再把股票当彩票,真正懂投资的人怎么做
  5. 掌握“keep”的多重身份:从基础到精通的英语学习指南
  6. 高三过半,语文如何持续发力?——一位深度学习者的自我修炼指南
  7. 八年级学生怎么写好一篇新闻?家长和老师都能用的实用方法
  8. 秋天的树叶: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写作课
  9. 从“死”到“活”: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顿悟之旅
  10. 初中数学怎么学?四个方法,够用就够了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