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6
你有没有发现,曾经那个放学回家就主动翻书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了?作业本摊在桌上,笔尖悬着半天不动;上课回来不谈老师讲了什么,只说“好累”;周末不再提朋友和游戏,而是窝在房间里,一待就是一下午。你心里着急,想催、想问、想吼,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伤了孩子的心,更怕自己越说,他越躲。
这不是懒,也不是叛逆。这可能是初中生正在经历的一种无声的挣扎:厌学情绪。
我们常把“厌学”当成一个需要立刻纠正的问题,仿佛只要孩子重新拿起课本,一切就能恢复如初。但真正的改变,往往始于理解,而不是催促。
第一种信号:眼神飘忽,作业潦草
课堂上,孩子的眼睛总往窗外看,手指无意识地转着笔,笔记空了一大半。回到家,作业要么胡乱填几行,要么干脆抄同学的。成绩从班级中游滑到了末尾。
这不只是“态度不好”。很多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跟不上了。数学课听不懂函数图像,英语单词记了忘、忘了记,语文阅读题永远答不到点上。他们不是故意敷衍,而是在一次次挫败中学会了“假装努力”——因为真实的努力换不来回报,反而更让人难受。
与其指责“你怎么这么马虎”,不如试着问:“最近哪一节课让你觉得最迷糊?” 给他一个安全的空间说出困惑,比任何批评都更有力量。
第二种信号:上课犯困,下课精神
白天在教室里眼皮打架,晚上却能打两小时游戏不喊累;早晨赖床不起,说“头疼”,可一到周末,活力十足地约朋友打球。
这种“选择性精力充沛”背后,藏着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而游戏、社交、休息才是能量来源。大脑不是不愿意动,而是拒绝在没有成就感的环境中持续输出。
这时候,强行逼他早起、加练、补课,只会加剧他的抗拒。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帮他找到“低门槛的成功体验”。比如,每天只做一道数学题,但必须独立完成;背五个单词,不求全对,只要今天比昨天多记住一个。小小的胜利积累起来,才能慢慢重建他对“努力—结果”之间关系的信任。
第三种信号:成绩下滑,却爱逗乐全场
原本成绩不错的孩子,突然开始在课堂上讲冷笑话、模仿老师、搞怪动作,引来哄堂大笑。老师点名批评,他笑得更大声;家长训斥,他回一句:“我又没考倒数第一。”
这不是调皮,这是逃避。当他发现自己无法再靠努力维持原有的位置时,他就用“制造关注”来转移他人对自己的学业评价。笑声是他盾牌,搞笑是他盔甲。他害怕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于是提前把自己定义为“班上的开心果”。
这时,家长要做的,不是制止他的搞笑行为,而是悄悄告诉他:“我知道你以前很擅长数学,也喜欢看书。你现在是不是觉得,那些东西离你太远了?” 让他知道,你看到的不是一个捣蛋鬼,而是一个在失落中寻找存在感的孩子。
第四种信号:身体不适,频繁请假
“妈妈,我肚子疼。”“爸,我头好晕,今天能不去学校吗?” 连续几次后,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
这不是装病,这是身体在替心灵喊痛。心理学中有“躯体化”现象——当情绪压力太大,无法用语言表达时,身体就会代为发声。焦虑、恐惧、羞耻积压久了,会转化成头痛、胃痛、乏力等生理反应。
不要轻易揭穿:“你根本没病。” 而是温柔地说:“我知道上学让你很难受,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觉得这么累?” 有时候,一句“我懂你累”,比十次强制送校更有疗愈力。
第五种信号:“我就是学不会”
这句话,最让人心疼。
孩子不再尝试,不再追问,不再期待进步。他把失败归结为“我天生不行”“反正我也不是读书的料”。这是一种深层的自我否定。他不是放弃了学习,而是放弃了“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这种心态的形成,往往不是一天两天。可能是一次月考失利后父母失望的眼神,可能是老师无意中的一句“你怎么还不会”,也可能是因为长期看不到进步后的绝望累积。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帮他打破“全或无”的思维陷阱。不要说“你只要努力就能行”,而是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一部分你觉得最难?哪怕只弄懂一小块,也是你的进步。”
面对厌学,家长能做什么?
1. 先倾听,再解决问题
每天晚饭后留出十五分钟,不谈成绩,不问作业,只是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孩子说“今天美术课画了只猫”,你就接:“那只猫有名字吗?” 话题轻松,但信任就在这些细碎对话中慢慢建立。
2. 和老师保持双向沟通
不要只在期中期末才找老师。可以发一条微信:“老师您好,最近孩子回家偶尔提到数学课有点吃力,不知道他在课堂上表现如何?我们想配合您一起帮帮他。” 真诚的协作,远胜于单方面的指责。
3. 让知识变得有温度
如果孩子喜欢篮球,不妨和他一起看NBA比赛,顺便聊一聊投篮角度、命中率、团队配合中的数学逻辑;如果他爱看动漫,可以一起读原著小说,比较动画和文字的表达差异。学习不必非得坐在书桌前才算“学习”。
4. 把兴趣变成桥梁
孩子沉迷游戏?那不妨问他:“这个游戏里,你是怎么设计策略赢的?” 引导他思考规则、资源分配、因果关系——这些,正是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核心能力。
喜欢养小动物?那就一起查资料:狗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宠物食品的营养成分表怎么看?生物课里的“新陈代谢”概念,就这样悄悄走进了他的生活。
5. 奖励进步,而非结果
不要等到考试进步了才给奖励。孩子今天主动整理了错题本,可以给他一个拥抱;他今天独立完成了三道题,可以说:“你刚才专注的样子,让我想起小时候你自己拼完一个复杂乐高的样子。” 关注过程,而非分数,才能让他感受到:我的价值,不取决于成绩。
厌学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失败。它是成长路上的一次信号灯,提醒我们:该慢下来,看看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们常常以为,教育是推动孩子向前奔跑,其实,更多时候,教育是蹲下来,陪他走一段泥泞的小路。
孩子不需要一个完美的家长,只需要一个愿意听他说“我不行”的人。
当你不再急着让他“振作”,而是安静地坐在他身边,递一杯温水,说一句“没关系,我们在”,他内心的冰层,才会悄然裂开一道缝。
阳光,就会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