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从30分到80分,靠的不是天赋是方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别急着下结论。我见过太多学生,期中考试连及格线都摸不到,半年后稳居班级前十。他们没开挂,没报高价班,只是做对了几件小事。
课本不是摆设,是你的第一本教科书。
很多学生一拿到数学卷子,先看最后一道大题,觉得那是“分水岭”。可真正拉分的,往往是前几道基础题。你不会解二次函数,可能是因为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没搞明白;你画不出辅助线,是因为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条件还分不清。
别急着刷题,先翻课本。把每章开头的定义、例题、课后习题,一道一道过。不是看一遍,是动手写。例题里每一步推导,自己重写一遍。课后题不会的,别翻答案,先停十分钟,再试一次。
有个学生,期中32分,期末75分。他没做任何额外练习册,就是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例题和习题,从头到尾重做三遍。错的题,用铅笔标出来;重做对了,用黑笔圈掉。三个月,翻烂了两本课本。
错题本不是抄题本,是你的诊断报告。
有人把错题本写成作文本,抄了二十道题,结果半年没翻一次。有用吗?没用。
真正的错题本,只记三类题:
一是你明明会做,但算错符号的;
二是你读完题知道思路,但卡在中间一步的;
三是你完全没头绪,但老师讲完后“哦”了一声就懂的。
记的时候,别只写答案。写清楚:
“这题错在没注意到AB=AC,漏了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
“公式记成(a+b)=a+b,忘了中间项”;
“画图时把角B当直角,实际题干说的是角C”。
每周抽一小时,把上一周的错题重新做一遍。做对一次,划一道横线;做对三次,用红笔打钩,然后撕掉。
别怕重复。重复不是笨,是巩固。你背英语单词要重复五遍,数学题为什么就不能?
老师不是考官,是资源。
很多学生怕问问题,怕被说“这么简单都不会”。可你交了学费,老师的工作就是帮你搞懂这些“简单”的事。
别问:“老师,这章我不会。”
要问:“老师,我在解这道题的时候,代入x=2后算出来y=5,但标准答案是y=3,我不知道哪步出错了。”
提问前,把题抄下来,把你的步骤写清楚。问的时候,说完后自己复述一遍:“所以您的意思是,先化简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对吗?”
这样老师知道你真听懂了,不是敷衍。
我见过一个学生,连续两周放学后堵着数学老师问“平移图像到底先动x还是先动y”。两周后,他不仅能讲明白,还能帮同桌解题。
做题要有策略,别当无头苍蝇。
刷题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准越好。
如果你方程计算总错,每天做五道纯计算题,不碰应用题,坚持一个月。
如果你应用题总读不懂,专门找“行程”“工程”“浓度”这几类题,集中练十道。
别今天做几何,明天刷代数,后天看概率。
你得像打靶,先锁定一个靶心,打满一百发,再换下一个。
考试不是比谁解得难,是比谁丢得少。
数学卷子上,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压轴题,而是选择题前八道、填空题前三道。这些题,课本原题改编,基础概念直接考。
如果你能保证这些题全对,基础分就拿稳了。
遇到卡壳的题,别死磕。先画个圈,跳过去。做完所有会的,再回来看。
时间不够,不是你慢,是你把时间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
有个学生,月考最后大题全空,但基础题一分没丢,拿了78分。他说:“我宁可少拿20分压轴题,也不能让送分题溜走。”
数学不是靠顿悟,是靠重复。
你见过谁练字,写三遍就成书法家的?你见过谁学钢琴,弹五遍就能上台演奏的?
数学也一样。
你背公式,不是为了考试那天能写出来,是为了在解题时,脑子里自动弹出那个结构。
你做错题,不是为了记住答案,是为了让大脑记住“这里容易踩坑”。
别跟别人比进度。
有人一个月从40分冲到80分,有人半年才从50分升到70分。
谁更快?不知道。但谁更稳?后者。
逆袭不是冲刺,是爬坡。你每天多懂一道题,每周多会一种思路,半年后回头看,你会发现,你已经站在了当初以为不可能的高度。
说一句实在的:
数学从30分到80分,比从80分到90分容易,不是因为简单,是因为你有太多“低垂的果实”没摘。
那些你忽略的课本例题,那些你抄了却没重做的错题,那些你憋着不敢问的疑问,都是能捡回来的分数。
你不需要天才的脑子,只需要不放弃的耐心。
别怕慢,怕的是停。
别怕错,怕的是不改。
别怕问,怕的是不问。
你现在的每一步,都在悄悄改写未来的成绩单。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