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术语吓住:家长也能看懂的经济常识,帮孩子建立财商思维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8】
你有没有在超市里,听见孩子指着打折的牛奶说:“妈妈,这是不是通货膨胀?”——你愣了一下,心里慌,嘴上却只能敷衍:“对对对,快买吧。”
我们总以为,经济是大人的事,和孩子没关系。
其实,孩子每天都在接触经济。
早餐的鸡蛋贵了,是通胀;
压岁钱存进银行,是储蓄;
妈妈说“这个月不买新衣服”,是预算;
爸爸加班多拿点钱,是收入增长。
这些都不是抽象概念,是孩子每天能摸到、能听见、能问出来的现实。
我们缺的不是教科书,是能把这些事讲清楚的人。
别把“通胀”当洪水猛兽
“恶性通货膨胀”这个词,听着像灾难片的片名。
可你只要告诉孩子:
“去年一包盐三块,今年要五块,明年可能七块——这就是物价在跑,钱不值钱了。”
孩子立刻就懂。
我们不需要讲“货币发行量”“法定准备金率”这些词。
但你可以带孩子去超市,一起记下三样东西的价格:
牛奶、鸡蛋、大米。
每个月都去看一眼。
三个月后,问孩子:“你觉得哪样涨得最快?为什么?”
这不是数学题,是生活课。
孩子会发现,不是所有东西都涨价。
有的菜便宜了,因为今年雨水多;
有的玩具贵了,因为进口零件断了货。
这背后,是供需、是生产、是全球链条。
孩子不需要知道“二级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但能明白:
钱不是凭空变多的,东西也不是突然变贵的。
什么是“预算”?不是账本,是选择
“复式预算制”这个词,能吓退一群成年人。
可你家的月度开销,其实就是它。
你每月工资到手,
一部分交房租,
一部分买菜做饭,
一部分留着给孩子报班,
还有一部分,存起来等过年买新棉袄。
这就是“当前预算”和“资本预算”的区别。
不是专业术语,是生活节奏。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个小游戏:
用三张纸,分别写上:
- “今天必须花”(吃饭、交通)
- “下周可以等”(买文具、看电影)
- “以后再用”(存钱买自行车)
孩子分完,你就问:“哪张纸最不容易撕掉?”
孩子会说:“存钱那张。”
那你接着问:“为什么?”
这就是财商的种子。
我们不教孩子“风险资本标准”,
但我们教他:
花出去的钱,不能全靠运气;
存下来的钱,才能撑住意外。
“法人股”“法人股东”?不如说“谁在管这家店”
孩子问:“为什么妈妈上班的公司,老板不是你?”
你可以说:
“公司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有人出钱,有人干活,有人管账。
出钱的人叫股东,他们不天天来上班,但决定能不能涨工资、能不能买新设备。”
这叫“法人股东”。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背后出钱的人”。
你家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自己进货、自己收钱、自己定价格——他是唯一股东。
可大公司不一样,成千上万人一起出钱,才让公司能开下去。
孩子不需要知道“分业经营”是什么意思,
但他能懂:
不是所有钱都能随便用。
银行的钱,不能拿来开奶茶店;
孩子的压岁钱,也不能全买游戏皮肤。
界限,是保护,不是限制。
“法治”不是口号,是规则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抢了铅笔,回来哭:“老师不管!”
你说:“老师管,是因为有规则。”
这就是“法治”。
不是“老师说了算”,
是“大家都得按规矩来”。
银行不能随便拿你的钱,
政府不能随便印钞票,
公司不能随便涨价——
因为有法律管着。
你不需要讲“非现场稽核”“风险暴露”,
但你可以告诉孩子:
“你看,连最有钱的大公司,也不能偷偷乱花钱。
因为有人盯着。
我们家也一样,你花零花钱,得告诉我为什么。”
规则,不是束缚,是公平的起点。
“扶贫”不是施舍,是让每个人有路可走
你带孩子去菜市场,看见一位阿姨在卖自己种的青菜,一斤两块,没人买。
你买了一把,说:“阿姨,我帮你卖出去。”
这就是最朴素的“扶贫”。
不是给钱,是给机会。
我们不讲“公共事业收费”“非营利机构”,
但我们可以让孩子明白:
有人在做不赚钱的事,
因为那件事,对别人很重要。
社区图书馆免费开放,
乡村学校有老师自愿去支教,
老人食堂五块钱管饱——
这些都不是商业行为,
是人和人之间的托底。
孩子学会的,不是“慈善”,是“看见”。
别怕孩子问“为什么”
很多家长怕被孩子问住,
怕说错,怕不懂,怕显得没文化。
其实,孩子不需要一个懂经济的父母,
他需要一个愿意一起找答案的父母。
你不懂“风险资本比例”?
没关系。
你可以说:“这个词我也没听过,我们一起去查查,看它到底讲的是什么?”
然后你们一起搜:
“银行为什么不能把所有钱都借出去?”
“为什么银行要留一部分钱在保险箱里?”
你会发现,答案很简单:
怕别人来取钱的时候,它拿不出来。
这就是“法定准备金”的本质。
不是术语,是常识。
真正的教育,藏在生活里
我们不需要孩子背下“发行总股本”“分税制”“放松银根”这些词。
我们要的是,
当他长大后,
听到“央行降息”,不会一脸懵;
看到“房价上涨”,不会盲目跟风;
拿到第一份工资,知道怎么存、怎么花、怎么规划。
这些能力,不是靠刷题练出来的,
是靠一次次对话、一次次观察、一次次共同探索,
慢慢长出来的。
你不需要成为经济学家。
你只需要,
在孩子问“为什么”时,
不敷衍,不回避,
不急着给标准答案,
而是说:
“我们一起想想。”
这才是最好的财商教育。
别把经济当成高深学问。
它就在你家的菜篮子里,
在孩子的压岁钱罐里,
在你和他一起算账的那十分钟里。
你不需要懂所有术语。
你只需要,
愿意和孩子,
一起看懂这个世界。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