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你是不是也半夜蹲在孩子书桌边,看着他对着一道“提公因式”题发呆半小时,橡皮擦破了三块,草稿纸写满又撕光,最后眼泪啪嗒砸在卷子上?

你是不是也听过老师说“这题太基础了,怎么还不会”,心里却清楚——孩子不是不努力,是根本没搞懂“公因式”到底在说什么?

你是不是也偷偷翻过教材,发现上面写满“观察系数”“提取公因式”,可孩子连“公因式”三个字都念不顺,更别说用它拆解一个多项式了?

你以为孩子学不会因式分解,是因为他注意力不集中?错!

大脑根本不懂“多项式”这个词。它只认“模式”“重复”“连接”。

你给他一堆字母和数字,像扔给他一箱没标签的乐高零件,还说:“你看看,这些能拼成什么?”——他不是不想拼,是根本不知道从哪块开始。

大脑不是硬盘,它不存数据,它存“关系”。

你让一个三年级孩子背“6xy + 9xy = 3xy(2x + 3y)”,就像让他记住“苹果+香蕉=橙子”——逻辑不通,记忆就自动删除。

他不是笨,是方法在骗他。

我教过一个叫小林的男孩,三年级,数学常年60分出头。

他爸说:“这孩子,背公式比背课文还快,一考试就崩。”

我问他:“你说说,什么叫‘公因式’?”

他低头:“就是……两个数里都有的那个数?”

我笑了:“对,就像你和你妹妹,你们俩都爱喝牛奶,那‘牛奶’就是你们的‘公因式’。”

他眼睛亮了:“哦!所以6xy 和 9xy,它们俩都有的‘爱喝的东西’是什么?”

我拿笔画:

6xy = 2 × 3 × x × x × y

9xy = 3 × 3 × x × y × y

“你看,谁俩都有的?3、x、y。”

“哦!3xy!”

“那剩下的呢?”

“6xy 里剩下2x,9xy里剩下3y。”

“所以呢?”

“3xy × (2x + 3y)!”

他当场写对了三道题,没擦一次橡皮。

这不是奇迹,是认知重构。

你教的是数学,他需要的是生活。

我女儿小学时也怕“因式分解”。

有一次她问我:“妈妈,为什么数学老师总说‘提取’?提取是什么意思?”

我带她去超市。

货架上摆着三种果汁:苹果汁、橙汁、葡萄汁。

每种都装在三个相同的玻璃瓶里。

我说:“你挑一瓶苹果汁,一瓶橙汁,一瓶葡萄汁,放在一起。现在,你把它们‘提取’出来——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三瓶果汁。”

“那瓶子呢?”

“瓶子还在货架上。”

“对!‘提取’就是把‘共同的东西’拿走,剩下的留着。”

她突然说:“所以6xy 和 9xy,它们的‘瓶子’是3xy,剩下的2x和3y是果汁?”

我点头。

她第二天主动做了一整页因式分解题,还画了张图:

“公因式是瓶子,剩下的才是果汁。”

老师在她作业本上批了“有创意”。

你见过卡塔尔世界杯吗?

他们花600亿美元建球场、买球星、请教练,最后夺冠了吗?

没有。

但他们赢了什么?

赢了“连接”——把世界的目光,连到他们的石油、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叙事上。

学习也一样。

你让孩子死记“提公因式法”,就像卡塔尔只建球场不讲故事——投入巨大,回报归零。

真正的“提取”,是让孩子看到:

“原来,数学不是算数,是找共同点。”

“原来,公式不是规则,是语言。”

“原来,考试不是考你会不会算,是考你能不能看出‘隐藏的联系’。”

现在,我们来分三级拆解“提公因式”这个被教烂了的技能:

青铜级:傻瓜三步法(适合学渣/新手)

你孩子连“x”都读成“x平方”,别急,先教他三句话:

1. 看数字:找所有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别算,直接列出来:6和9,最大能同时除的是3)

2. 看字母:找每个字母在每一项里都出现的,取最小次数(x在两项都有,最小是x;y也在两项都有,最小是y)

3. 拿走它,剩下的写括号里

别讲“公因式”,叫“共同伙伴”。

别写“因式分解”,说“拆掉共同外套”。

孩子不是不会,是术语太冷。

王者级:乐高拼图法(适合中等生)

教孩子把每一项拆成“积”的形式:

12ab + 8ab = (2×2×3×a×a×b) + (2×2×2×a×b×b)

现在,拿出荧光笔,把所有项里都有的部分涂成黄色:

2、2、a、b → 黄色块 = 4ab

剩下的:3a 和 2b → 绿色块

“现在,你把黄色块拎起来,剩下的绿色块自动围成一个圈。”

“所以:4ab(3a + 2b)”

这不是数学,是拼图游戏。

你见过乐高说明书吗?它从不教你“怎么拧螺丝”,它给你图:哪几块先拼,哪几个卡扣对上。

数学也该这样教。

宗师级:情绪地图法(适合尖子生/家长)

我教过一个初二女孩,数学95分,但一遇到因式分解就烦躁。

我问她:“你讨厌的,是‘提取’,还是‘被要求提取’?”

她说:“我觉得……老师在逼我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我笑了。

“那我们来玩个游戏:假设你是一个CEO,你手下有两组员工:一组是6xy,一组是9xy。

你发现,他们每天早上都穿一样的制服——3xy。

你决定:以后统一换新制服,旧的回收。

你把旧制服(3xy)收走,剩下的员工,你重新分组:

6xy 变成 2x,9xy 变成 3y。

现在,你把这两组人,放进一个新部门,叫‘2x + 3y’。”

她沉默三秒,突然说:“原来……这不是拆,是重组。”

她当晚自己写了篇《致数学老师的信》:

“你们总说‘提取公因式’,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是人。

你们把公式当命令,我们却在找意义。”

她期末考了满分。

老师在班上念了她的信。

全班沉默了五分钟。

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真正会学习的孩子,都不是“背得多”,而是“看得懂关系”?

他们不是在解题,是在解生活。

我当年也信过“头悬梁锥刺股”,

我逼我女儿背了37遍“x - y = (x+y)(x-y)”,

她半夜哭着说:“妈妈,我是不是永远都学不会数学了?”

我抱着她,第一次意识到:

不是孩子笨,是方法蠢。

不是知识难,是表达太冷。

试卷不是考你记住了什么,

是考你能不能在一堆混乱里,

一眼看出“谁和谁是一伙的”。

家长吼娃的每一秒,

都在帮孩子大脑建“防火墙”——

专防你的说教。

别再问“为什么这题都不会”了。

问问:“你有没有,用他能听懂的语言,

讲过一次‘公因式’是什么?”

你见过孩子拼拼图时的专注吗?

他不看说明书,

他只盯着颜色和形状,

一点一点,

把散落的碎片,

拼成一幅画。

数学,也该这样教。

不是孩子学不会,

是你,还没找到他的拼图方式。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