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与结对帮扶:一个初三英语班的逆袭实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7】
九年级开学第一周,英语老师在班上做了个小调查:全班48人,能完整写出200个核心词汇的不到15人,能独立写一篇120词连贯作文的只有3人。中考倒计时180天,时间不等人,但学生之间的差距,比时间更难弥合。
我们没有选择统一刷题,也没有盲目加快进度。而是从一个简单的动作开始:把学生分成三类。
第一类,基础扎实、能读懂长难句、写作有框架的,我们叫他们“尖子生”。他们不需要重复背单词,但需要突破阅读理解的陷阱题和完形填空的语境逻辑。我们给他们每周两篇高考真题改编的阅读,要求他们标注出每个选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写一篇300字的错题分析。
第二类,单词记得住,但一开口就卡壳,写作文只会套模板的,我们叫他们“中等生”。他们的问题不在记忆,而在运用。我们给他们设计“每日一句”任务:每天从课文或阅读材料里挑一句地道表达,抄写、模仿、造句,必须用在当天的口语练习里。老师不批语法,只问:你这句话,能用在和外国朋友聊天里吗?
第三类,连基础单词都认不全,听力听不懂、阅读读不顺的,我们叫他们“后进生”。他们的目标不是考高分,而是别放弃。我们删掉了所有复杂语法讲解,从“你能听懂一句‘What’s your name?’”开始。每天课前5分钟,老师带着他们读课文第一段,不计速度,只求开口。
一个月后,有学生第一次主动举手说:“老师,这句我懂了。”
分层不是标签,是路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但光分层还不够。我们发现,有些中等生听老师讲一遍就懂,但自己讲给别人时,反而更清楚。于是我们推出了“结对帮扶”:每个尖子生带两个中等生,每个中等生带一个后进生。不是强制任务,是自愿报名。
一开始没人愿意。尖子生说:“我还要刷题呢。”中等生说:“我帮了他,他还是不会。”后进生低着头,不敢抬头看人。
改变从一次表扬开始。期中考试后,一个原本英语58分的学生,考了73分。老师在班上念了他的名字,说:“他的进步,要感谢他的小老师——李明。”李明是班上英语第一名。那天放学后,李明主动留下来,帮那个学生重听了一整套听力题,边听边画关键词。
第二天,另一个中等生找到老师:“老师,我也想带一个。”第三天,有学生自己组了“单词打卡群”,每天早上发5个词,群里必须回复发音。第四天,一个后进生在作文里写:“我以前觉得英语是天书,现在我敢读了,因为我有个‘师傅’。”
三个月后,年级120分以上的人数从2人涨到20人。不是所有人都冲进了优秀线,但每个人都在往前走。
有人问,这方法能复制吗?我们没有答案。但我们知道,当一个学生因为被需要而愿意付出,当一个孩子因为被看见而愿意开口,学习就不再是任务,而是关系。
我们不再用分数衡量进步。我们看:有没有人主动问老师问题?有没有人回家后多听了一篇听力?有没有人把错题本翻得起了毛边?
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以前我觉得英语是老师的课,现在我觉得,是我们的事。”
这比任何分数都重要。
我们没有用“高效学习法”“提分秘籍”这类词。我们只是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有人走快,有人走稳,有人走得很慢,但至少,他们都在走。
期末复习时,班上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尖子生在教别人做阅读,中等生在互相改作文,后进生在跟录音一遍遍跟读。没有人催,没人逼。教室里,是安静的、专注的、有温度的。
中考前最后一天,我们没讲题,没发卷子。老师问:“你们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一个女生说:“我不怕读英语了。”
一个男生说:“我敢在课上举手了。”
还有一个,低着头说:“我妈妈说,她以前从没听过我读英语,现在她能听懂我读的句子了。”
我们没说“你进步了”,我们只是让改变,自己发生。
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
有的火,烧得快;有的火,燃得久。
但只要还在烧,就值得等待。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韩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
- 张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类
- 刘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林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类
- 陈教员 湖北民族大学 化学
- 張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化学
- 张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管理科学
- 任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谢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