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重点,别再死记硬背了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重点,别再死记硬背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2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重点,别再死记硬背了

期末临近,不少初三学生和家长开始焦虑:知识点太多,记不住;题目一变,就不会;刷题无数,成绩没起色。其实,不是孩子不够努力,而是方法没对。今天不讲套路,不谈鸡汤,只说清楚初三上册六科最核心、最常考、最容易被忽略的几个点,帮你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语文:文言文不是背翻译,是读逻辑

很多学生背《出师表》《岳阳楼记》的注释,背得滚瓜烂熟,一考翻译就错。问题出在哪?不是记性差,是没看懂句子结构。

比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不是“在失败的军队中接受任命,在危难的时候接受命令”这么简单。它用的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是“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古汉语里,时间、地点状语常放在动词后,这是语法习惯,不是翻译问题。

再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是“因为”的意思,两个“以”字结构对称,前后逻辑一致。读懂这种对仗和因果,比背十遍注释都管用。

建议:每天精读一段文言文,不抄译文,只划出主谓宾,标出介词结构,问自己:谁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写?时间地点在哪?读透三篇,胜过背十篇。

数学:函数图像不是画出来,是想出来的

二次函数 \( y = ax^2 + bx + c \),学生常犯的错是:代入数值画图,算顶点,求对称轴,一遇到参数就懵。

真正能拿高分的学生,看的是“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与坐标轴交点”这三样。比如题目说“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在y轴右侧,且过点(0,3)”,你不需要算a、b、c的具体值,直接判断:a<0,\( -\frac{b}{2a} > 0 \),c=3。三个条件一组合,选项就出来了。

还有几何证明题,别一上来就写“因为…所以…”,先在草稿纸上标出所有已知条件:边相等?角相等?平行?垂直?圆的半径?然后问:这些条件能组成哪些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

记住:数学不是算出来的,是“看”出来的。图像、结构、关系,比数字更重要。

英语:被动语态不是语法题,是表达习惯

很多学生背“be + 过去分词”,但一写作文还是用主动语态。比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Lu Xun.” 他们知道是对的,但自己写“Lu Xun wrote the book.” 更顺口。

问题不在语法,而在语境。中文习惯强调“谁做的”,英文在客观描述、科技报告、新闻报道中,更常强调“发生了什么”。

比如实验报告:“The solution was heated to 80°C.” 不说“We heated the solution...”,因为重点是温度变化,不是谁加热的。

再如:“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 这句话在科学写作中出现频率极高。

建议:每天读一篇英文新闻摘要(BBC Learning English 或 China Daily),圈出5句被动语态,抄下来,大声读三遍。不是为了记住结构,是为了让耳朵习惯这种表达方式。

物理:电路图不是连线题,是能量路径

初三物理的电路题,常考串联并联、电流表电压表位置、滑动变阻器影响。学生总在“电流从哪来”“电压测哪”上卡壳。

其实核心就一句话:电流走的是路径,电压测的是两点间差。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电压按电阻分配。电阻越大,分压越多。

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同,电流按电阻反比分配。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滑动变阻器:调的是电阻,影响的是电流和分压。它接在干路,影响总电流;接在支路,只影响该支路。

别背公式,画图。一个电池、两个电阻、一个滑动变阻器,画五种接法,标电流方向、电压表位置,看哪个点电压变了,哪个点电流变了。练熟三组,题型全通。

化学:方程式不是背配平,是守恒思维

化学方程式配平,学生靠试数,试到崩溃。其实本质是“原子守恒”。

比如:\( \text{Fe}_2\text{O}_3 + \text{CO} \rightarrow \text{Fe} + \text{CO}_2 \)

左边:Fe有2个,O有3+1=4个,C有1个

右边:Fe有1个,C有1个,O有2个

先配Fe:左边2个,右边加系数2 → \( \text{Fe}_2\text{O}_3 + \text{CO} \rightarrow 2\text{Fe} + \text{CO}_2 \)

再看O:左边3+1=4,右边2,差2个O → CO变成2个,右边CO也变2个 → \( \text{Fe}_2\text{O}_3 + 2\text{CO} \rightarrow 2\text{Fe} + 2\text{CO}_2 \)

现在检查:Fe:2=2,C:2=2,O:3+2=5,右边2×2=4?不对!左边O是3(来自FeO)+2(来自2CO)=5,右边是4(来自2CO),差1。

说明CO要3个:\( \text{Fe}_2\text{O}_3 + 3\text{CO} \rightarrow 2\text{Fe} + 3\text{CO}_2 \)

左边O:3+3=6,右边3×2=6,平衡了。

这不是靠猜,是数原子。每次配平,先数反应物原子种类和数量,再数生成物,差多少,调系数。练十次,比背二十个方程式更牢。

历史:时间线不是背年份,是找因果

学生背“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共成立,1924年国共合作”,背得头疼,一问“为什么中共成立后能迅速发展”,就答不上来。

真正要懂的是:五四运动让知识分子觉醒,马克思主义传入;军阀混战让民众失望;俄国十月革命提供样板;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传播思想——这些事,不是孤立发生的。

建议:每章画一张“事件树”。中心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分支是:思想(新文化运动)、政治(辛亥革命、中共成立)、经济(民族工业)、外交(巴黎和会)。每个节点写一句话:谁做的?为什么做?结果是什么?影响了谁?

比如:五四运动 → 学生抗议 → 传播新思想 → 马克思主义被接受 → 为中共成立铺路。

不是记“1921年”,是记“1921年之前发生了什么,让这件事成为可能”。

提醒:别再熬夜刷题了

期末复习不是拼谁熬得久,是拼谁看得准。六科重点,抓准三到五个核心逻辑,每天花40分钟,专注一个点,搞透一个题型,比今天背语文,明天刷数学,后天看英语,效率高十倍。

别信“多做题就能提分”的话。做对题,比做更多题重要。理解结构,比记住答案有用。

你不需要记住所有知识点,你只需要掌握那些反复出现的、能组合出题的底层逻辑。

期末,不是比谁记得多,是比谁想得清。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3.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4.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5.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6.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7.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8.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9.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10.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