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与好书为友,让文字生长——一场关于阅读与表达的校园实践

与好书为友,让文字生长——一场关于阅读与表达的校园实践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6
与好书为友,让文字生长——一场关于阅读与表达的校园实践

在太仓市第三届中小学读书节的春风里,一所名为“时思小学”的校园悄然掀起了一场关于文字的静默革命。没有喧嚣的口号,也没有浮夸的仪式,只有一群孩子坐在多媒体教室里,在70分钟内,用笔尖与内心对话,与书籍共鸣。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作文比赛,而是一次对阅读成效的真实检验,一次让学生在纸上自由生长的尝试。

我们常常说:“多读书,写好作文。”可问题是,读了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出?为什么有些孩子读了很多书,作文却依然干巴巴的?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长期忽略的事实:阅读和写作之间,并不是一条自动连接的直线。它们之间需要桥梁——思考、内化、表达。而这场现场作文竞赛,正是试图搭建这样一座桥。

为什么是“现场作文”?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非要现场写?不能带回家慢慢打磨吗?答案是:可以打磨,但那不是“真实表达”的检验。

现场作文的魅力在于“即时性”。它不考察你有没有好词好句的积累,也不看你能不能拼凑出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它真正检验的是:你在面对一个陌生题目时,能否迅速调动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和语言组织能力,把内心的想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这就像一场思维的即兴演奏。没有反复排练,没有后期剪辑,只有当下那一刻的真实反应。正是这种“不可逆”的过程,让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真正的语文素养——不只是背了多少古诗,抄了多少好句,而是他是否具备把“读过的东西”变成“自己语言”的能力。

主题的深意:“与好书为友,最是书香能致远”

这个主题看似寻常,实则意味深长。“与好书为友”,不是把书当成工具,而是当作可以倾诉、可以对话的朋友。这意味着阅读不是任务,而是一种陪伴。当一个孩子真正把一本书当成朋友,他才会在作文中自然流露情感,才会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而“最是书香能致远”,则指向了阅读的长期价值。它不追求短期提分,而是相信:那些在童年时期被文字浸润过的心灵,会在未来走得更远。这种“远”,不仅是学业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个被好书陪伴过的孩子,更容易在孤独时找到慰藉,在迷茫时获得方向。

这样的主题,本身就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表达空间。学生可以写自己与某本书的“相遇”故事,可以写书中人物如何影响了自己的选择,也可以写一次深夜读书时的心灵震颤。题材不限,体裁开放,唯一的要求是:真诚。

从预赛到决赛:一场有节奏的成长旅程

这场竞赛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它从4月的预赛开始,到五月中旬的决赛结束,中间留出了整整一个月的缓冲期。这段时间,不是用来“押题”或“背范文”的,而是留给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写作本质的机会。

预赛由各班自行命题,这意味着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阅读情况,设计更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题目。比如,有的班刚读完《夏洛的网》,老师就出题:“如果你是夏洛,你会为谁织一张网?”有的班在共读《草房子》,题目就成了:“如果你是桑桑,最想改变的一件事是什么?”

这种基于共读的写作训练,远比空泛地讲“如何写读后感”有效得多。它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回应内心的触动。当一个孩子真的被某个情节打动,他自然会有话想说,有情要抒。

而到了决赛,题目由教科室统一命题,确保了公平性。名额限制每班三人,也避免了“全员参与、流于形式”的弊端。三个名额,意味着班级内部要有筛选,这种筛选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写作水平的集体反思与提升。

写作规则背后的教育逻辑

竞赛规则中有一条特别值得注意:作文中不得出现班级及本人真实姓名,可用代替。这看似是为了保密,实则蕴含更深的教育意图。

首先,它保护了学生的隐私,避免因内容涉及家庭、情感等私人话题而造成尴尬或伤害。其次,它让评卷更聚焦于文字本身,而不是作者的身份。一个平时作文成绩一般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在这次比赛中写出惊艳之作。如果没有匿名机制,评卷老师可能会受到“印象分”的干扰。

此外,要求使用黑色水笔或钢笔,答卷前写清基本信息,这些细节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它不是随意涂鸦,也不是应付差事,而是一次正式的表达。这种仪式感,恰恰是当前许多写作教学中缺失的。

评卷:不是打分,而是发现

评委会由教科室组织教师组成,这保证了专业性。但评卷的标准是什么?是辞藻华丽?结构完整?还是立意深刻?

从教育的角度看,小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应过早陷入“文学性”的评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说真话?有没有讲清楚?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一篇写“妈妈加班没陪我过生日”的作文,哪怕语言朴素,只要情感真实,就值得鼓励。而一篇堆砌成语、模仿范文却毫无个人体验的文章,即便得分高,也难以真正提升写作能力。

因此,评卷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发现”——发现那些在文字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发现那些被细腻捕捉到的生活瞬间,发现那些试图表达却还不太会组织语言的努力。

奖励的意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奖项设置为中高年段分别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五名。这个比例并不算高,意味着大多数参赛者不会获奖。但这恰恰是合理的。

如果人人都得奖,奖励就失去了激励作用。而适度的竞争,能激发学生认真对待这次机会。更重要的是,获奖不是终点。真正的奖励,是那个在写作过程中突然“想通了”的瞬间,是发现自己原来也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的自信。

对于未获奖的学生,教师的反馈比奖项更重要。一句“你这段描写很生动”“你这个想法很特别”,可能比一张奖状更能点燃写作的热情。

阅读与写作:一场双向滋养的旅程

我们常常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两个独立的技能,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但更深层次地说,写作也能反过来促进阅读。

当一个孩子为了写一篇关于《小王子》的作文而去重读某些章节时,他的阅读就不再是泛泛而读,而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他会更关注细节,更留意语言的节奏,甚至开始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这种“为写而读”的状态,是一种更高阶的阅读。

同样,阅读的积累也会让写作变得轻松。一个经常读故事的孩子,自然知道如何设置悬念;一个爱读散文的学生,更容易学会用细节营造氛围。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真实存在。

家庭教育的延伸:父母能做什么?

这场竞赛虽然是学校的活动,但它对家庭教育也有启示。父母不必非得教孩子“怎么写作文”,而是可以从更基础的地方入手:

- 和孩子一起读书。不是监督他读,而是和他共读一本童书,然后聊聊书里的情节。这种对话,就是在培养思维的深度。

- 鼓励孩子写点什么。不一定是作文,可以是日记、书信、故事片段。关键是要让他觉得“写出来”是一件自然的事。

- 少改,多听。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写错字、句子不通顺,就忍不住拿笔修改。但这样做容易打击孩子的表达欲望。不如先听他说说写的是什么,再问:“你觉得这里还可以怎么写?”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自我。而一个被允许表达、被认真倾听的孩子,才会真正爱上写作。

教育的远见: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场作文竞赛,表面上看是一次技能比拼,实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生产“标准答案”,而是培育“会思考的人”。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记忆知识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能力。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启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能不能在纷繁的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

而这,正是这场作文竞赛背后最深的期待。它不追求短期的“作文提分”,而是希望通过一次次真实的写作体验,让学生学会与书对话,与自己对话,最终,与这个世界对话。

当一个孩子在70分钟内,用一支黑笔,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对一本书的理解、对一段经历的感受,他不仅完成了一篇作文,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自我确认。

这才是“最是书香能致远”的真正含义——书页间的墨香,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这场竞赛或许不会改变所有孩子的写作命运,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那些平时沉默的孩子,有机会被听见;让那些热爱文字的学生,有舞台去绽放;让阅读与写作,真正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短跑。它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而在这段旅程中,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愿每一颗心灵,都能在书香中自由生长。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