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错”到“扎根”:一个职高生的自我重建之路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7】
在很多人眼里,职高是一条被提前画好路线的岔道——成绩不够,方向就定了。可我偏不信这个邪。大一第一学期,我像只无头苍蝇,在课桌与宿舍之间来回晃荡,计划写得漂亮,执行却像风中残烛。成绩单下来那天,我盯着那个数字,没哭,也没发火,只是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活成了别人眼里的“差不多就行”。
但人不能总活在“差不多”里。
第二学期,我决定换种活法。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是想看看,如果真把日子当回事,到底能走出多远。
一、别再把“社交”当成任务,先学会和自己相处
以前我以为,交朋友就是凑热闹,是聚餐、聊天、朋友圈点赞。后来才发现,真正让我舒服的,是那种安静地坐在一起,谁都不说话,也能安心的感觉。
于是,我开始参加学校社团,不为拿奖,也不为加学分,就为了认识几个愿意一起待着的人。有人喜欢摄影,有人爱写诗,还有人每天坚持晨跑。我不一定懂他们的热爱,但我愿意听他们讲。有时候聊着聊着,话题就从“你为什么喜欢拍照”变成了“你小时候最怕什么”。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从来不是靠“合群”堆出来的,而是靠一点真诚,一点点耐心,慢慢长出来的。
我也开始尝试主动约人吃饭、散步,哪怕对方说“下次吧”,我也不会立刻失落。因为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回应我,但只要我还在往前走,总会遇到愿意同行的人。
二、工作不是“赚钱”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大一那年,我做过兼职发传单、扫地、帮食堂打饭。那时候总觉得这些事太低微,配不上“大学生”这三个字。直到有一次,我在超市门口帮忙整理货架,一位老奶奶递给我一瓶水,笑着说:“小伙子,辛苦了。”那一瞬间,我鼻子一酸。
原来,做一件小事,也可以被人记得。
这学期,我主动申请了学校图书馆的志愿者岗位。每天整理书架、登记借还、协助老师处理资料。没人夸我,也没人特别关注我,但我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更踏实了。不是因为做了什么大事,而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今天我来了,我就该把事情做完。
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工作的意义,不在于工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真的投入其中。当你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生活也会悄悄回馈你一份沉甸甸的踏实感。
三、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而是打开世界的钥匙
过去我总把学习当作负担,一门课考完就扔掉课本,仿佛它只存在于那张试卷上。但现在不一样了。
我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每一门课,至少读一遍教材,哪怕看不懂也得翻完。
比如《机械制图》,以前我觉得那是天书,现在我试着用手机拍下图纸,晚上回家对着照片一点点分析线条的走向和比例关系。我甚至买了本便宜的素描本,照着图纸临摹几笔。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那种“我正在理解”的感觉,特别真实。
我还开始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不是为了背,而是为了让知识在脑子里“站稳脚跟”。比如学《电工基础》时,我把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画成一棵树,主干是欧姆定律:
\[ V = I \times R \]
然后从它分出分支,分别标注应用场景和常见问题。这样再复习时,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像在逛自己建的房子,哪里有门,哪里有窗,都记得清清楚楚。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问问题。不再怕“这个问题太简单”“会不会显得我很笨”。我常去办公室找老师,哪怕只问一句“这个公式怎么推出来的?”老师通常都会耐心解释,有时还会多讲几句延伸内容。久而久之,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难点”,其实只是我没找到合适的入口而已。
四、活动不是“打卡”,而是让自己“动起来”的机会
这学期,我报名参加了校园技能大赛。不是为了拿奖,而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比赛前一周,我几乎天天泡在实训室,反复调试设备,改程序,调参数。过程中失败过无数次,代码报错、电路短路、零件不对……但每一次失败,我都记录下来,写进笔记本。
比赛当天,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终于运行起来,那种成就感,比任何奖状都让人兴奋。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公益植树活动。我没想过要表现什么,只是想去看看。那天天气很冷,挖坑、扶苗、填土,手冻得通红,但心里暖得很。回来的路上,我看着那一排刚栽下的小树苗,突然觉得:原来我们也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
这些事,看起来都不起眼,但它们让我意识到,生活不该只是“等通知”“等安排”,而应该主动伸手去接住每一个可能。
五、节俭不是“抠门”,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我开始记账,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看清钱是怎么花出去的。一杯奶茶50块,一顿外卖80块,一张电影票60块……一个月下来,光是这些“小开销”就超过五百。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带饭,少点外卖;买二手教材,不用新书;用旧手机,不追新款。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我想控制自己的消费节奏。
渐渐地,我发现,省下的钱不是用来买更多东西,而是让我有了选择的余地——可以买一本好书,可以请同学喝杯咖啡,也可以存一点应急备用金。
节俭,不是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让自己活得更有底气。
六、放下执念,才能走得更远
以前我总纠结于“有没有人认可我”“这件事做对了吗”“别人怎么看我”。结果越在意,越焦虑。
这学期,我试着练习“放掉”。比如,一篇作文被老师打了低分,我不再立刻反驳,而是回去重读几遍,看看哪里可以改进。如果实在不满意,就放下,告诉自己:“这次不行,下次再来。”
我也开始接受“不完美”。作业写不完?没关系,先把最重要的部分做完。忘记带东西?那就临时想办法。人生哪有那么多“必须完美”的时刻?重要的是,你还在路上。
七、真正的成长,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回头看大一第一学期,我像是被推着走的人。课程安排、老师要求、同学节奏……我全都跟着跑,却忘了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第二学期,我开始问自己:
- 我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 哪些事让我感到充实?
- 做什么事时,时间过得飞快?
答案慢慢浮现。我喜欢动手操作,讨厌纯理论灌输;我喜欢一个人安静思考,也享受团队协作;我愿意为感兴趣的事投入精力,哪怕没人鼓掌。
于是,我调整了作息:早上六点半起床,背二十分钟英语单词;白天上课专注听讲,课间不刷手机;晚上留出两小时自由学习或阅读。周末不再沉迷游戏,而是去图书馆看书,或者约朋友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我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构建生活”。
八、人格不是喊出来的口号,而是每一天的选择
有人说,做人要有尊严。可尊严到底是什么?是穿名牌?是成绩好?还是别人尊重你?
我的理解是:尊严,是你在没人看见的时候,依然愿意对自己诚实。
比如,明明知道作业没写完,但不去抄袭;明明可以迟到,但还是按时到教室;明明可以敷衍了事,但还是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这种尊严,不来自外界评价,而来自内心的确认:我对自己负责。
这一年,我没有成为“学霸”,也没有获得耀眼的奖项。但我确确实实,比以前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
我开始相信,成长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次次微小的坚持。
不是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而是能在平凡的日子里,认真地活着。
如果你也曾觉得“计划没用”“努力没结果”,不妨试试换个角度:
不要想着“我要变成谁”,而是问问自己:
“今天,我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也许,答案就在你翻开书本的那一刻,
在你走出宿舍的那一秒,
在你主动说“我来试试”的那一瞬。
生活从不亏待那些愿意靠近它的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昆明医科大学 市场营销
- 张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市场营销
- 李教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人工智能
- 高教员 天津师范大学 地理
- 王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 王教员 哈尔滨理工大学 财务管理
- 马教员 曲靖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 张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化学工程与工艺
- 赵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郭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