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教误区 别老在孩子面前说学习要刻苦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6-03】
走出家教误区: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与自主学习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可能阻碍他们发展出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家教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家长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孩子。
误区一:强调学习的痛苦与刻苦
许多家长习惯性地在孩子面前强调学习需要刻苦努力,这种观念可能源于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然而,尹建莉,一位家教专家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她认为,过度强调学习的痛苦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可能将学习与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
相反,尹建莉建议家长应该关注如何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她指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无需家长过多的督促。因此,家长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
误区二: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过程
有些家长认为,在孩子做作业时陪伴左右,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完成作业,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尹建莉指出,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家长的过度干预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家长的事情。这不仅削弱了孩子的自我责任感,还可能影响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尹建莉建议,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同时,家长可以扮演监督和支持的角色,但不应过度介入孩子的学习过程。例如,对于作业的检查,尹建莉认为这应该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家长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但不应代劳。
误区三:将物质奖励与学习成果挂钩
为了激励孩子取得好成绩,一些家长会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如承诺孩子如果考试成绩好,就给予他们玩具、电子产品等。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但从长远来看,它可能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
尹建莉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内在驱动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外部奖励。当孩子为了奖励而学习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获得奖励上,而不是学习本身。这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功利和短视,缺乏对知识的真正追求和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建议: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习惯
基于上述误区,尹建莉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1.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家长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学习、探索和创造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2. 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发掘他们的兴趣所在,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
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家长应该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任务管理和自我激励等,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5.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家长应该教育孩子理解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取悦家长,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实现个人成长。
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要刻苦学习,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自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