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教普遍存在的三大误区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12-15】
教育误区:让孩子学“乖”
误区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教孩子学“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误区。父母常常评价孩子时用“你真乖”或者“你不乖”来衡量孩子的表现,将“乖”作为教育的标准。然而,英语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汇来描述“乖”。
然而,在塑造“好孩子”的过程中,过度强调孩子的听话和按照师长和家长的要求行事,却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理念过于片面地强调孩子的社会性。
在学校评选三好学生时,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女孩子?为什么调皮的孩子在所谓的“优秀生”中很少见?这可以理解,因为相较于男孩子的活泼好动,女孩子更容易安静下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社会认可的“乖”孩子的标准。
然而,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例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常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批评后,他们能立即振作精神继续调皮。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比那些“好学生”要强,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非常有益的。
专家观点:不听话并非绝对的坏事
实际上,孩子有时不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的幼儿如果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行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中,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对人和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不仅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还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他们从小失去儿童最宝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德国心理学家海查进行过一项实验:他对100名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儿童和100名没有这种倾向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有主见,能够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并作出决策。而后者只有26%的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其他人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做出决策,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项研究表明,反抗行为强烈的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拥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正是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误区二:孩子心胸狭小的原因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享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的师资和硬件设备。
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了?他们只关心自己周围的事情,不再有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而奋斗的抱负。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增长,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传递给孩子。
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公认的,但正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关注,使得孩子们的心胸变得狭小。
误区三:孩子不愿回家的原因
大多数父母往往把“儿童”这个概念局限在“学生”范畴内。孩子的生活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太大。我们应该记住,“儿童”这个概念的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学生,还有更多不同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仅仅是为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因为在他们眼里,家里变成了一个“文明监狱”,父母只知道督促他们学习。
现在有些家长总是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孩子既要适应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应他们,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家长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变为单向的,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绕着学校转,却牺牲了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实际上,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教育。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给他们一个发挥的空间。如果你有顾虑,可以使用“共同决定”的方法引导他们: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的成绩够好或者作业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每周只能玩两个小时。将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将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且孩子会更加努力地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他们为自己的兴趣而努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