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
福州大学入选“111计划”:对普通家庭和学生意味着什么
家教首页>北京家教 >家教心得

福州大学入选“111计划”:对普通家庭和学生意味着什么

更新时间:2025-10-20

福州大学的“绿色石油化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这是福建省唯一一所连续两年入选该计划的地方高校。消息一出,不少家长和学生开始关注:这跟我的孩子学习有什么关系?

先说结论:这件事,和普通中学生、高中生的日常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但它背后反映的教育逻辑、资源流动和人才培养路径,值得每个关心孩子未来的人认真看懂。

“111计划”不是奖学金,不是招生优惠,也不是高考加分项目。它是一个由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联合推动的高端科研引智项目。简单说,就是国家花钱,从全球顶尖大学请来10名以上海外顶尖学者,和国内10名以上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围绕一个前沿学科,做3到5年的深度合作研究。

每个基地每年经费不低于180万元。这些钱,不是发给学生,不是建新教学楼,而是用来请外国教授来华讲课、联合带博士、开国际研讨会、共建实验室。目标是打造一个能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

那么,这和你家孩子学数学、背英语、刷物理题有什么关系?

关系在于:一所大学的科研高度,最终会反哺它的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你可能不知道,福州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福建省唯一进入全国前10%的工科专业。这个学科的教师,很多参与过国家级科研项目,他们的课堂讲的不是课本上的陈年案例,而是真实工业场景中的问题——比如如何降低石化过程中的碳排放,如何用催化剂提高反应效率。

这些内容,虽然不会出现在高考卷子里,但它们决定了这所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一个能讲清楚“催化剂选择性调控”原理的毕业生,和只会背“勒夏特列原理”的学生,进入化工企业后的成长速度,可能差三年。

这不是玄学,是现实。

如果你的孩子将来想读工科、材料、环境、能源类专业,选大学不能只看“211”“双一流”的名头,要看它有没有真正落地的科研平台,有没有持续引进国际资源的机制。

“111计划”就是一个信号:这所学校,正在用真金白银,把世界前沿的科研思维,往本科教学里渗透。

举个例子:

一个大三学生,如果能参与导师的国际合作项目,哪怕只是帮忙整理外文文献、跑一次实验数据,他接触到的不是“教科书里的反应式”,而是“如何用DFT计算分子轨道”、“如何用Origin处理多组实验误差”、“如何写一封给外国教授的英文邮件”。

这些技能,高考不考,但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比多背两道数学压轴题有用得多。

很多家长担心:我家孩子成绩中等,上不了顶尖大学,是不是就没希望了?

不是。

真正拉开差距的,从来不是学校标签,而是你能不能在有限的资源里,主动接触更高质量的信息和思维模式。

福州大学的“111基地”里,有来自美国MIT、德国马普所、英国帝国理工的教授。他们每年来华工作累计超过300天。这些教授的讲座、工作坊、线上课程,很多会向本校本科生开放。

如果你的孩子在福州大学读书,哪怕只是蹭一场关于“绿色催化”的公开讲座,听懂了其中10%,也比在题海里多刷50道题有价值。

这不是鼓励孩子非得上福州大学,而是提醒你: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坐在哪张课桌前,而在于你接触的是什么问题、什么思维、什么标准。

对初中生、高中生来说,你可以从现在开始做三件事:

1. 别只盯着分数,要关注“问题”

数学题不是为了算出答案,是为了训练逻辑。物理题不是为了记住公式,是为了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化学反应不是为了背方程式,是为了知道人类如何改变物质。

多问一句:“这个原理,能用在哪儿?”

比如:催化剂为什么能加快反应?它怎么“降低能量门槛”?

用一句话解释:

\( E_a^{\text{催化}} < E_a^{\text{无催化}} \)

这个公式背后,是工业革命的基石。

2. 主动接触英文原版资源

不需要全懂,但要习惯看英文标题、图示、关键词。

比如搜索“green chemistry”“catalytic hydrogenation”“carbon neutrality”,哪怕只看懂30%,你的思维就已经在和世界前沿接轨。

3. 把“大学”当成一个系统来看

别只看录取分数线,去看这所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哪些、有没有国际合作项目、毕业生去向是哪些企业。

一个有“111计划”基地的学校,它的老师更可能带学生做真实项目,而不是只讲考试技巧。

你不需要孩子成为科学家,但你希望他未来的工作,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只会重复标准答案的。

“111计划”不是给尖子生开的绿色通道,它是给愿意深度思考、愿意跨出课本、愿意接触真实世界的人,铺的一条隐性通道。

这条路,不靠分数铺,靠的是你是否愿意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层。

福州大学能入选,是因为它在化工领域,持续引进了世界顶尖的团队,持续产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

你的孩子,未来能不能在职场上脱颖而出,取决于他能不能在高中阶段,就养成“看问题不只看答案”的习惯。

别再问:“这个知识点高考考不考?”

该问:“这个知识,能帮人解决什么真实问题?”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

没有奇迹,只有选择。

你选择让孩子停留在题海,还是让他开始思考世界。

相关文章
  1. 2013年北京市属高校计划招生8.35万人
  2. 高校相继发布政策 自主招生进入“计划”时代
  3. 2012年知名高校自主招生拼“个性计划”
  4. 各高校2011年的招生计划啥时公布?
  5. 8部属高校招生计划5万 在鄂计划将继续下降
  6. 2010驻济高校招生计划发表
最新文章
  1. 英语教学不是靠口号,是靠一堂堂课磨出来的
  2. 高考最后三个月各科涨分技巧
  3. 必修五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4. 高二政治必修二:别再把股票当彩票,真正懂投资的人怎么做
  5. 掌握“keep”的多重身份:从基础到精通的英语学习指南
  6. 高三过半,语文如何持续发力?——一位深度学习者的自我修炼指南
  7. 八年级学生怎么写好一篇新闻?家长和老师都能用的实用方法
  8. 秋天的树叶:一场与自然对话的写作课
  9. 从“死”到“活”: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顿悟之旅
  10. 初中数学怎么学?四个方法,够用就够了
最新教员
搜索教员
搜索

数学 语文 英语 物理 历史 钢琴 美术 北大 清华 中国人大 北京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