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那60天,给普通家庭的教育启示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3】
你有没有想过,一百多年前,一群工人在巴黎街头建起一个政权,只活了60多天,却至今被历史课本反复提起?不是因为它赢了,而是因为它试过。
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清晨没有阳光。普法战争刚结束,法国政府对外求和,对内却想收走市民手中的枪。这些枪,是巴黎人自己凑钱买的,是他们保卫城市时用过的。国民自卫军不是正规军,是面包师、木匠、裁缝、教师组成的普通人。他们不想再被当棋子,于是走上街头。
三天后,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了。没有华丽的仪式,没有王室出席,只有选出来的委员,穿着粗布衣服,坐在市政厅里。他们不搞官僚那一套。委员工资,定得和熟练工人一样。谁干得不好,老百姓随时能罢免。这不是权力的神坛,是服务的工位。
他们废除了教会学校,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不分宗教、不分出身。课本不再讲上帝和君权,而是教识字、算术、公民责任。他们知道,孩子的眼睛,决定明天的路。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昙花一现。确实,5月28日,政府军杀回巴黎,街巷染红,两千多人被处决,上万人被流放。可正是这60天,留下了一种声音:普通人,也能自己管自己。
今天,我们家里的孩子,每天背历史题,记“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主义指导”“缺乏工农联盟”。但很少有人问:这些事,和我们家孩子写作业、和父母怎么陪读、和孩子为什么厌学,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很大。
巴黎公社的委员们,不靠权力压人,靠的是透明和参与。他们让选民能监督、能罢免,不是因为理想主义,是因为他们知道——权力一旦封闭,就会腐烂。我们辅导孩子写作业,是不是也常陷入“我为你好”的单向输出?孩子说“我不懂”,我们回“这都讲过三遍了”;孩子想多问一句,我们急着给标准答案。这不是教育,是复制。
巴黎公社的教育改革,不是口号,是行动:义务教育,世俗化,去权威化。他们不教孩子服从,教孩子思考。今天,我们给孩子报班、买题、刷卷,生怕输在起跑线,却忘了: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有没有勇气问“为什么”。
我们总说孩子不主动,不独立。可我们自己,有没有给过他们“罢免权”?有没有让他们参与家庭决策?有没有让孩子知道:你的意见,不是“小孩话”,而是值得被听见的?
巴黎公社失败了,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勇敢,而是因为时代没准备好。法国的工业刚起步,工人还没形成组织,农民站在远处观望。没有联盟,没有长期规划,光靠热血,撑不起一个新世界。
这像不像我们辅导孩子?孩子数学差,我们拼命买资料、请家教,却从不问:他为什么怕数学?是因为老师讲得太快?还是因为一次考试被当众批评后,他再也不敢举手?我们只看到分数,没看到情绪;只盯着错题,没看懂心结。
巴黎公社的教训,不是“要马克思主义”,而是:单打独斗,走不远。
今天,很多家长觉得教育是自己的事。孩子成绩不好,怪老师,怪学校,怪孩子懒。可教育从来不是单线程。家庭、学校、社区,甚至邻里,都是链条上的一环。如果家长只盯着作业本,老师只讲考点,孩子只背答案,那我们和当年孤立无援的巴黎工人,有什么不同?
我们不需要重建公社,但我们可以学它的精神:透明、参与、尊重、协作。
孩子写历史题,记住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却不知道那群人是谁。他们不是符号,是面包师、是女工、是教师、是父亲。他们不是为了推翻谁,而是为了活得像个人。
我们教孩子背知识点,不如带他们读一段真实记录:1871年4月,巴黎一位母亲写信给公社委员会,说孩子饿了,学校食堂能不能多给点面包。委员会当天就开会,调整了配给方案。
这才是历史的温度。
不要让孩子只记住“失败原因”里的“缺乏领导”“没有工农联盟”。要让他们知道:改变,从一个家庭开始。从你愿意听孩子说三遍“我不懂”开始;从你放下手机,陪他一起查资料、讨论答案的那天开始;从你不再用“你应该”代替“你觉得怎么样”开始。
巴黎公社的委员们,没读过MBA,不懂KPI,但他们知道:权力要来自人民,服务要面向生活。
教育,也该如此。
孩子不是试卷上的分数,不是排名表里的数字,不是补习班的课时数。他们是会提问的人,会犯错的人,会怀疑、会愤怒、会渴望被理解的人。
我们不需要成为革命者,但我们可以做那个,让孩子敢说“我觉得不对”的人。
那60天,巴黎的工人没有等到胜利,但他们留下了一种可能:普通人,也可以试着自己当家。
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可能。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王教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张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
- 王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 张教员 北京大学 生物与医药
- 何教员 西安汽车大学 汽车工程
- 潘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消防工程
- 马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 郭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工程(大一英语专业)
- 徐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 陈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