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会感想篇

家长会感想篇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21
家长会感想篇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革,而是一场细水长流的陪伴。参加完这次家长会,我坐在回家的车上,窗外夜色渐浓,车内却思绪翻涌。吴老师的每一句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田,悄然生根。

我忽然意识到,过去我对“教育”的理解,太过狭隘——我以为教育是辅导作业、是报班补课、是盯着分数起伏,却忽略了那些藏在日常缝隙里的真正关键: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排队、一次情绪的波动。

孩子的成长,不在宏大的宣言里,而在微小的行为中。他们学会排队接水,不是因为老师说“要守秩序”,而是因为每天早晨,老师都站在饮水机旁,轻声提醒:“一个一个来,不着急。”他们学会挂好毛巾,不是因为被批评“又乱扔”,而是因为老师每天示范,把毛巾对折、挂稳,再微笑着问:“你看,这样是不是更整齐?

”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是构建孩子行为模式的基石。习惯不是命令出来的,是在重复中自然形成的肌肉记忆。

我曾以为,教育的核心是“纠正错误”。孩子写错字,我立刻指出来;算错题,马上重算一遍;说话没礼貌,立刻训斥。可结果呢?孩子越来越紧张,写作业时总抬头看我脸色,说话前先犹豫:“这句话妈妈会不会不喜欢?”我这才明白,我的“纠正”不是在帮助他成长,而是在传递焦虑。

吴老师说:“孩子不是不知道对错,而是还没学会怎么做。”这句话像一记轻锤,敲醒了我。

我们总期待孩子“立刻变好”,却忘了自己也是从无数次跌倒中学会走路的。一个三岁的孩子无法控制情绪,不是他故意捣乱,而是他的大脑前额叶还在发育,情绪调节能力本就有限。他发脾气、哭闹、摔玩具,不是挑战权威,而是在用他唯一会的方式表达“我受不了了”。这时候,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个情绪失控的大人对着他吼叫。

我们需要的,是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是因为积木倒了,对吗?我们可以一起再搭一次。”

这种回应方式,不是纵容,而是共情。共情不是说“你没错”,而是说“我看见了你的感受”。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他的情绪通道才会打开,理性才可能回归。我开始尝试这样做,发现孩子反而更快平静下来,甚至主动说:“妈妈,我刚才太急了。”这比任何训斥都更有力量。

还有一个让我触动很深的点,是关于“夸奖”。过去我也听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我都说“你真棒!”“太厉害了!”可渐渐发现,这种泛泛的夸奖越来越无效,孩子甚至开始怀疑:“我真的棒吗?还是妈妈只是随便说说?”吴老师提到,夸奖要具体,要指向行为本身。

比如,不说“你真聪明”,而说“我注意到你刚才搭积木时,试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最后找到了最稳的那一种,这种坚持特别好。”这样的夸奖,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我被肯定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的努力和思考。

这让我想起自己作为教师的经历。面对学生,我能耐心讲解、反复示范、鼓励尝试,可一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却常常失去耐心。为什么?因为我对他有更高的期待,也更容易把他的行为和“我的面子”“我的付出”挂钩。他写不好字,我觉得是自己没教好;他不肯吃饭,我觉得是不尊重我的劳动。

这种情绪,本质上是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而真正的教育,需要我们先学会“分离”——孩子的成长,是他的人生课题,不是我们的成绩单。我们可以陪伴、引导、支持,但不能替代、控制、绑架。当他犯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立刻补救,而是给他空间去体验后果,再和他一起复盘:“刚才发生了什么?你觉得哪里可以做得不一样?

”这种对话,比直接给答案更能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

家长会上,有位妈妈提到:“我们班的家长很有凝聚力,大家都愿意配合老师的工作。”这句话让我思考:教育从来不是家庭和学校的对立,而是需要双向奔赴的合作。过去,我因为工作忙,很少关注班级博客,总觉得“只要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就行”。但现在我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支点,缺一不可。

老师在园内引导孩子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而我们在家中,要延续这种价值观,而不是回到家就切换成“成绩导向”模式。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决定每天抽出十分钟,认真看一遍班级博客,了解当天的活动内容,再和孩子聊聊:“今天你们玩了什么游戏?你最喜欢哪个部分?”这种看似简单的互动,其实是在帮孩子梳理经验,把零散的活动变成有意义的记忆。

同时,我也开始在博客下留言,分享我们在家的延伸活动,比如根据当天的主题画一幅画,或者读一本相关的绘本。这不仅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更是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学习,是被重视的,是和生活连在一起的。

我还注意到,很多家长在讨论中提到“内卷”“焦虑”“别人家的孩子”。的确,这个时代,信息太多,选择太多,比较太多。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错觉:只要多报一个班、多做一套题、多背一百个单词,孩子就能赢在起跑线。可教育的真相是:起跑线从来不是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好奇心和自主性。

一个内心安定的孩子,才敢去探索未知;一个被充分尊重的孩子,才愿意主动学习;一个体验过“努力就有收获”的孩子,才会持续投入。这些品质,无法通过填鸭式教学获得,只能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一点一滴地滋养。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鞋,即使他花了十分钟,系的还是歪的,我们能不能不说“我来帮你”,而是说“你已经快系好了,要不要试试换个方法?”比如,孩子画了一幅乱七八糟的画,我们能不能不问“你画的是什么”,而是说“我看到你用了好多颜色,能告诉我这些颜色是怎么搭配的吗?

”这些回应方式,看似微小,却在悄悄传递一种信念:你的尝试值得尊重,你的想法值得倾听。

教育,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实践。我们是否相信孩子有能力成长?是否相信慢下来反而能走得更远?是否相信爱比控制更有力量?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次面对孩子时的选择,都是在用行动回答。

这次家长会,没有提供速成的育儿秘籍,也没有渲染焦虑的“别人家孩子”,它只是平静地提醒我们:教育在日常,成长在点滴。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改变,只需要我们在每一个当下,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评判;多一点观察,少一点干预;多一点共情,少一点命令。

回家的路上,孩子在我怀里睡着了,小手还紧紧抓着幼儿园带回来的手工小花。我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心里默默说:对不起,以前我太着急了;谢谢你,愿意一遍遍教我怎么做父母。

从明天开始,我要重新学习当一个家长——不是完美的家长,而是愿意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因为教育,从来不是我们教会孩子什么,而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生活的河流中,学会如何同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谢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
  2. 王教员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3. 张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经济学
  4. 王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网络空间安全
  5. 张教员 北京大学 生物与医药
  6. 何教员 西安汽车大学 汽车工程
  7. 潘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消防工程
  8. 马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9. 郭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工程(大一英语专业)
  10. 徐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