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征文活动带来的教育启示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5】
五月的风带着书页的清香拂过校园,金沙洲校区图书馆里,一场名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征文活动悄然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写作比赛,更像是一场关于阅读、成长与表达的集体探索。作为组织方之一的学习部,在回顾整个过程时,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远超预期。
今天,我想把这次活动的真实经历与思考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关心孩子阅读与写作发展的家长和教育者。
这次征文活动最初的目标很朴素:让图书馆志愿者(简称“图志”)在服务之余,真正走进书本,用文字记录阅读带来的触动。我们没有设定复杂的评审机制,也没有邀请校外专家站台,而是由图书馆老师亲自审阅每一篇稿件。最终,31位同学获得表彰,其中一等奖4人,二等奖6人,优秀奖21人。
数字背后,是整整两周时间里不断递进的投稿热情,是深夜灯下敲击键盘的坚持,也是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表达”的转变。
但真正打动我的,不是获奖名单,而是那些未获奖却依然认真写作的孩子。有位同学在文章中写道:“我读《平凡的世界》,看到孙少平在矿井下借着微弱灯光读书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师总说‘知识能照亮人生’。
”还有一位志愿者坦白:“以前我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可这次写完征文,我才意识到,原来书里的故事可以让我哭、让我笑,甚至改变我对生活的看法。”
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意识到,阅读从来不只是语文课的任务,它是一种精神的行走。而写作,则是把这种行走的足迹留下来的方式。
为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值得被重新理解?
这句古语常被挂在教室墙上,但很多孩子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有人以为“行万里路”就是旅游打卡,有人觉得“读万卷书”就是拼命刷题背知识点。其实,这两者的核心都在于“体验”与“反思”。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读了《徐霞客游记》,如果只是记住“他走了多少天、去了哪些地方”,那只是信息的搬运。但如果他能结合自己的春游经历,写下“当我站在山顶看云海翻腾时,终于懂了徐霞客为什么愿意用一生去丈量山河”,这就完成了从知识到感悟的跨越。
在这次征文中,就有学生写了自己跟随父母回老家过年的经历,对比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发现城市与乡村年味的差异,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传承。这样的文章,哪怕语言不够华丽,结构不够严谨,也比千篇一律的“好词好句堆砌”更有力量。
所以,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镜子,也让生活成为阅读的延伸。
如何引导孩子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很多家长问我:“我家孩子读书不少,可一到写作文就发愁,怎么办?”从这次活动的经验来看,问题往往不出在“不会写”,而在于“没得写”——缺乏真实的情感驱动和表达欲望。
我们收到的部分稿件确实存在格式不规范、缺班级姓名等问题,但这恰恰说明孩子们更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形式套路。这也提醒我们:与其反复强调“开头要惊艳、结尾要点题”,不如先帮孩子找到那个“非说不可”的点。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从“小切口”入手,避免空泛命题。
比如这次征文的主题虽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们鼓励学生不必写大道理,而是聚焦一个细节:一本书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次旅行中让你意外的小发现;甚至是你和家人共读一本书时的一次争论。
有个获奖作品写的就是“爸爸陪我读《昆虫记》的那个晚上”。孩子描述父亲原本对虫子很嫌弃,可读到法布尔观察蚂蚁搬运食物那段时,竟蹲在阳台外看了半小时。他说:“那一刻,我觉得爸爸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情感流动,远比空谈“读书有益”来得深刻。
第二,允许“不完美”的表达。
我们在评审过程中特别注意一点:不以文笔优美为唯一标准。有些文章语法有错、段落松散,但情感真挚,视角独特,依然获得了肯定。因为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而不是表演。
有个高一学生写自己读《活着》的感受,通篇几乎都在讲述爷爷年轻时的经历,几乎没有直接分析小说内容。但他最后一句写道:“合上书时,我发现爷爷的手一直在抖——原来他读的不是福贵,是他自己。”这种跨越代际的生命共鸣,正是阅读最珍贵的回响。
第三,建立“读—思—写”的闭环。
光读不思,容易走马观花;光思不写,容易转瞬即忘。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阅读笔记三栏法”:
- 左栏:摘录书中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
- 中栏:写下你当时的感受或联想;
- 右栏:提出一个问题或延伸思考。
比如读到《草房子》中桑桑生病那段,孩子可能写下:“为什么桑乔突然变得那么温柔?”这个问题就可以发展成一篇小议论文,探讨“苦难如何改变人的性格”。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有效打通输入与输出的通道。
家庭如何成为阅读的“加油站”?
学校组织的活动终究有限,真正影响孩子阅读习惯的,往往是家庭日常中的点滴渗透。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家长参与过共读或讨论的学生,他们的文章普遍更具思辨性和情感深度。有一位母亲在孩子投稿后特意来图书馆道谢,说:“以前总觉得亲子共读是幼儿园的事,现在才发现,初中生更需要有人和他聊书。”
其实,家庭阅读不需要刻意营造仪式感。饭桌上聊一句“你最近看的书里,谁最让你心疼?”睡前问一句“如果让你给这本书换个结局,你会怎么写?”都是极好的对话起点。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必假装“懂所有书”。坦诚地说“这本书我没读过,你能讲给我听吗?”反而会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有一位爸爸就告诉我,他女儿为了给他讲《三体》,专门做了PPT,还画了宇宙图示。“那一刻我觉得,她比我像个老师。”
活动的遗憾与未来的可能
当然,这次活动也有不足。比如宣传范围主要局限在图志群体,导致其他班级学生参与度不高;征稿时间只有两周,部分同学因期中考试冲突未能完成写作;评审老师人手紧张,每篇稿件平均阅读时间不足五分钟。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看清了改进方向。比如未来可以尝试:
- 将征文主题拆解成系列微写作任务,如“本周我读到最奇怪的知识”“书中最想遇见的角色”等,降低参与门槛;
- 引入“朗读分享会”环节,让文字通过声音传递情感;
- 鼓励跨学科联动,比如结合地理课写“跟着课本去旅行”,结合科学课写“假如我是达尔文”。
我们也计划把优秀征文汇编成册,放在图书馆“学生创作角”,让更多人看到同龄人的思考。
阅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活动结束后,有位获奖同学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写文章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这个世界曾怎样打动过我。”
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每天接收海量内容,却越来越少有机会静下来,整理自己的内心。而阅读与写作,正是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秩序的重要方式。
它不保证提高多少分,也不承诺赢得多少比赛,但它能让人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不妨从今晚开始:放下手机,打开一本书,然后问一句:“你想和我分享点什么吗?”
也许,一段新的旅程,就从这一句话开始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