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征文活动带来的教育启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征文活动带来的教育启示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次征文活动带来的教育启示

五月的风带着书页的清香拂过校园,金沙洲校区图书馆里,一场名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征文活动悄然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写作比赛,更像是一场关于阅读、成长与表达的集体探索。作为组织方之一的学习部,在回顾整个过程时,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远超预期。

今天,我想把这次活动的真实经历与思考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关心孩子阅读与写作发展的家长和教育者。

这次征文活动最初的目标很朴素:让图书馆志愿者(简称“图志”)在服务之余,真正走进书本,用文字记录阅读带来的触动。我们没有设定复杂的评审机制,也没有邀请校外专家站台,而是由图书馆老师亲自审阅每一篇稿件。最终,31位同学获得表彰,其中一等奖4人,二等奖6人,优秀奖21人。

数字背后,是整整两周时间里不断递进的投稿热情,是深夜灯下敲击键盘的坚持,也是从“被动读书”到“主动表达”的转变。

但真正打动我的,不是获奖名单,而是那些未获奖却依然认真写作的孩子。有位同学在文章中写道:“我读《平凡的世界》,看到孙少平在矿井下借着微弱灯光读书的样子,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师总说‘知识能照亮人生’。

”还有一位志愿者坦白:“以前我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可这次写完征文,我才意识到,原来书里的故事可以让我哭、让我笑,甚至改变我对生活的看法。”

这些真实的反馈让我意识到,阅读从来不只是语文课的任务,它是一种精神的行走。而写作,则是把这种行走的足迹留下来的方式。

为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值得被重新理解?

这句古语常被挂在教室墙上,但很多孩子并不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有人以为“行万里路”就是旅游打卡,有人觉得“读万卷书”就是拼命刷题背知识点。其实,这两者的核心都在于“体验”与“反思”。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读了《徐霞客游记》,如果只是记住“他走了多少天、去了哪些地方”,那只是信息的搬运。但如果他能结合自己的春游经历,写下“当我站在山顶看云海翻腾时,终于懂了徐霞客为什么愿意用一生去丈量山河”,这就完成了从知识到感悟的跨越。

在这次征文中,就有学生写了自己跟随父母回老家过年的经历,对比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发现城市与乡村年味的差异,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传承。这样的文章,哪怕语言不够华丽,结构不够严谨,也比千篇一律的“好词好句堆砌”更有力量。

所以,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让阅读成为生活的镜子,也让生活成为阅读的延伸。

如何引导孩子写出有温度的文字?

很多家长问我:“我家孩子读书不少,可一到写作文就发愁,怎么办?”从这次活动的经验来看,问题往往不出在“不会写”,而在于“没得写”——缺乏真实的情感驱动和表达欲望。

我们收到的部分稿件确实存在格式不规范、缺班级姓名等问题,但这恰恰说明孩子们更关注内容本身,而不是形式套路。这也提醒我们:与其反复强调“开头要惊艳、结尾要点题”,不如先帮孩子找到那个“非说不可”的点。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第一,从“小切口”入手,避免空泛命题。

比如这次征文的主题虽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们鼓励学生不必写大道理,而是聚焦一个细节:一本书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一次旅行中让你意外的小发现;甚至是你和家人共读一本书时的一次争论。

有个获奖作品写的就是“爸爸陪我读《昆虫记》的那个晚上”。孩子描述父亲原本对虫子很嫌弃,可读到法布尔观察蚂蚁搬运食物那段时,竟蹲在阳台外看了半小时。他说:“那一刻,我觉得爸爸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这种细腻的观察和情感流动,远比空谈“读书有益”来得深刻。

第二,允许“不完美”的表达。

我们在评审过程中特别注意一点:不以文笔优美为唯一标准。有些文章语法有错、段落松散,但情感真挚,视角独特,依然获得了肯定。因为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而不是表演。

有个高一学生写自己读《活着》的感受,通篇几乎都在讲述爷爷年轻时的经历,几乎没有直接分析小说内容。但他最后一句写道:“合上书时,我发现爷爷的手一直在抖——原来他读的不是福贵,是他自己。”这种跨越代际的生命共鸣,正是阅读最珍贵的回响。

第三,建立“读—思—写”的闭环。

光读不思,容易走马观花;光思不写,容易转瞬即忘。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阅读笔记三栏法”:

- 左栏:摘录书中打动你的句子或段落;

- 中栏:写下你当时的感受或联想;

- 右栏:提出一个问题或延伸思考。

比如读到《草房子》中桑桑生病那段,孩子可能写下:“为什么桑乔突然变得那么温柔?”这个问题就可以发展成一篇小议论文,探讨“苦难如何改变人的性格”。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有效打通输入与输出的通道。

家庭如何成为阅读的“加油站”?

学校组织的活动终究有限,真正影响孩子阅读习惯的,往往是家庭日常中的点滴渗透。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家长参与过共读或讨论的学生,他们的文章普遍更具思辨性和情感深度。有一位母亲在孩子投稿后特意来图书馆道谢,说:“以前总觉得亲子共读是幼儿园的事,现在才发现,初中生更需要有人和他聊书。”

其实,家庭阅读不需要刻意营造仪式感。饭桌上聊一句“你最近看的书里,谁最让你心疼?”睡前问一句“如果让你给这本书换个结局,你会怎么写?”都是极好的对话起点。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必假装“懂所有书”。坦诚地说“这本书我没读过,你能讲给我听吗?”反而会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有一位爸爸就告诉我,他女儿为了给他讲《三体》,专门做了PPT,还画了宇宙图示。“那一刻我觉得,她比我像个老师。”

活动的遗憾与未来的可能

当然,这次活动也有不足。比如宣传范围主要局限在图志群体,导致其他班级学生参与度不高;征稿时间只有两周,部分同学因期中考试冲突未能完成写作;评审老师人手紧张,每篇稿件平均阅读时间不足五分钟。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看清了改进方向。比如未来可以尝试:

- 将征文主题拆解成系列微写作任务,如“本周我读到最奇怪的知识”“书中最想遇见的角色”等,降低参与门槛;

- 引入“朗读分享会”环节,让文字通过声音传递情感;

- 鼓励跨学科联动,比如结合地理课写“跟着课本去旅行”,结合科学课写“假如我是达尔文”。

我们也计划把优秀征文汇编成册,放在图书馆“学生创作角”,让更多人看到同龄人的思考。

阅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活动结束后,有位获奖同学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写文章不是为了得奖,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这个世界曾怎样打动过我。”

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每天接收海量内容,却越来越少有机会静下来,整理自己的内心。而阅读与写作,正是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秩序的重要方式。

它不保证提高多少分,也不承诺赢得多少比赛,但它能让人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迷茫时找到方向。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不妨从今晚开始:放下手机,打开一本书,然后问一句:“你想和我分享点什么吗?”

也许,一段新的旅程,就从这一句话开始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2.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4.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5.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
  6. 段教员 成都东软学院 供应链管理
  7. 明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科技
  8. 魏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应用经济学
  9. 沈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10. 耿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