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后,我学会了这样陪孩子学习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7】
那天下午,我坐在省实附中初一1718班的教室里,听老师讲期中考试的数据,听学生代表说他们怎么安排每天的复习,听几位家长分享他们晚上和孩子聊了什么。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对话、作息表、错题本和一本翻旧了的《背诵手册》。
我原本以为,家长会是听老师批评孩子不努力的地方。结果发现,真正有用的信息,藏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里。
一个女生说,她每天晚饭后先做一小时数学,不是因为父母逼,是因为她发现,做完数学,剩下的时间都变得轻松。她用的不是什么高深方法,就是把错题抄在一张纸上,贴在床头,睡前看一遍,第二天早上再重做一遍。她说:“错的题,看十遍不如亲手写一遍。”她没说“我成绩提高了”,但她的卷子分数,从78分到了92分。
另一个男孩的妈妈说,她从来不问“你考了多少分”,只问“今天哪道题让你觉得有意思?”孩子一开始愣住,后来慢慢开始讲,今天物理课老师用弹簧解释了力的平衡,他回家拿橡皮筋做了个小实验。她没要求孩子背公式,但孩子自己记住了F=kx,因为他在拉橡皮筋时,真的感受到了“弹力和伸长成正比”。
这些都不是天才儿童。他们只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学校老师提到,初一的数学难点在方程和几何证明。很多孩子卡在“设未知数”这一步,不是因为笨,是因为他们没理解“为什么要设”。老师举了个例子:一个题目说“甲比乙多5元,两人共有25元”,孩子直接算,算不对。
老师让学生先用笔代替钱,摆出两堆,一堆多5支,总数25支,然后问:“如果把多的5支拿走,剩下的是不是一样多?”孩子点头。老师再问:“那现在每堆多少?”孩子说:“10支。”老师接着问:“那原来乙有多少?”孩子脱口而出:“10。”——原来,他不是不会解方程,是没看见“设x”背后的逻辑。
这让我想起我家孩子。我以前总急着教他“设x=乙”,却没带他动手摆过一支铅笔、一个苹果。我们缺的不是辅导书,是把抽象变成具体的能力。
家长会上,有位父亲说,他每周六晚上,和孩子一起整理一周的错题。不是抄,是讨论。错在哪?是计算粗心?概念混淆?还是读题漏了关键词?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红色是粗心,蓝色是概念不清,绿色是没读懂题。三个月后,孩子自己能说出:“这道题是蓝色的,我该回去看课本第32页。
”他不再问“这题怎么写”,而是问“我哪里没懂”。
我们总以为,学习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家庭里那种“我们一起来搞懂”的氛围。
我开始尝试改变。我不再在饭桌上问“今天考得怎么样”,而是说:“你今天有没有哪道题,想跟我讲讲?”孩子一开始沉默,后来讲了一道语文阅读题,说作者为什么用“颤巍巍”这个词。我们没查字典,而是各自举了一个生活里的例子:奶奶走路颤巍巍,爷爷修车时手也颤巍巍。
孩子说:“哦,原来这个词不只是抖,是带着老和累的感觉。”那天晚上,他主动把课文里所有带情绪的词都圈了出来。
我没有要求他背诵,但他记住了那些词。
我也开始学着不插手作业。以前我总想帮孩子检查,怕他错。现在我只问:“你自己觉得对吗?”如果他说“不确定”,我就说:“那我们明天早上一起看。”结果他反而更认真地检查,因为知道没人替他兜底。
学校老师说,初中生最怕的不是题目难,是“不知道自己哪里不会”。我们家长能做的,不是替他们找答案,是帮他们说出“我卡在这里”。
我见过一个家长,每天晚上和孩子一起读15分钟非教材文章。不是作文选,是《读者》《青年文摘》里真实的短篇。孩子说,他喜欢看一篇关于山区孩子每天走三小时上学的故事。他没写读后感,但后来在作文里写:“我每天骑车上学,觉得远,可他们走路,还带着饭盒。”没有说教,没有升华,但那份感受,比十篇范文都真实。
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根火把。
我开始明白,领导力不是让孩子当班长,是让他在没人催的时候,还能安静地翻开一本书;不是让他指挥别人,是让他能清楚地说出:“我需要什么,我打算怎么做。”
我们不需要完美的孩子,我们需要能自己走路的孩子。
现在,我家的书桌上,多了一个小本子,叫“我的疑问”。孩子写,我读,不急着回答。有时候,我也不知道答案,我们就一起查。查完,我问他:“你觉得哪个解释更合理?”他开始有自己的判断。
我不再焦虑他排名有没有上升。我更在意,他有没有因为一道题,熬夜到十一点,只为弄明白一个概念;有没有因为一篇文章,突然想写点什么;有没有在某个晚上,主动说:“妈,我想再看一遍那本《昆虫记》。”
这些,比一张满分试卷,更接近学习的本质。
那天家长会结束,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起蔡元培先生那句话:“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我以前觉得这话太虚。现在我懂了——所谓健全的人格,就是孩子在没人看着的时候,依然愿意动脑、愿意试错、愿意追问。
我不再想着“怎么让孩子变优秀”,而是想着“怎么让他不害怕失败”。
我们能给孩子的,不是标准答案,是面对未知时,不慌的底气。
从那天起,我不再问“你考了多少分”,而是问:“今天,你有没有哪一刻,觉得学习真有意思?”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