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的真心话:从家长会看教育的温度与责任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30】
今天,我坐在教室后排,灯光柔和,孩子们的座位空着,桌上整齐地摆放着语文书、练习本和一支支削好的铅笔。讲台上,马老师正拿着一份学生评价表,逐一向我们讲述每个孩子这半个学期以来的变化。我低头看了看手里的记录本,原本只是打算简单记下几条重点,可写着写着,纸页竟不知不觉被写满了。
不是因为老师讲得多,而是因为——每一句话,都像落在心上的雨点,清晰、真实,带着温度。
作为一名普通家长,我参加过不少家长会。有的流于形式,像是完成任务;有的则信息密集,像一场数据汇报。但这一次,我感受到的是一种久违的“看见”——老师不仅看见了孩子的分数,更看见了那个坐在教室第三排、有时走神、有时举手、在作业本上偷偷画小花的孩子。
这种“看见”,不是统计报表里的平均分,也不是排名表上的位置,而是一种带着耐心与理解的凝视。
司佳一这次考试成绩不错,作为家长,我当然高兴。但让我更在意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这个分数背后的轨迹。马老师在会上没有只说“谁考得好”,而是花了近二十分钟,分析每个孩子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小组合作、书写规范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她提到某个孩子最近在数学应用题上总是跳步,另一个孩子虽然答题正确,但从不主动发言,还有一个孩子写字越来越工整,进步明显。这些细节,若不是真正花时间观察、记录、思考,根本不可能说得出来。
更让我触动的是那份学生评价表。它不是一张简单的打分表,而是一套结构清晰的日常行为记录系统。上面列着“按时交作业”“书写整洁”“课堂专注”“主动提问”“帮助同学”等多个维度,每周由老师打分,学生自己也参与自评,家长可以签字反馈。
一周下来,分数的变化形成一条小小的曲线,不只反映学习状态,更折射出习惯的养成过程。
我曾以为,小学阶段的教育重点就是识字、算数、背课文。但现在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从这些细碎的行为中,一点点塑造孩子的认知方式和人格底色。一个孩子能坚持每天认真写作业,不只是为了得高分,而是在练习自律;一个孩子敢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不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在建立思维的勇气;
一个孩子愿意帮助同桌整理书包,不只是出于善意,而是在学习合作与共情。
这份评价表的背后,是老师巨大的时间投入。试想一下,一个班四十个孩子,每人每周在五六个维度上打分、写评语、核对数据,还要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互动——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而是一种近乎陪伴式的教育实践。
我们常听说“因材施教”,可真正的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靠这样日复一日的观察与记录堆砌出来的。
樊老师从一年级就带这个班,到现在四年级,整整四年。司佳一回家常说:“樊老师比妈妈还了解我。”起初我以为是孩子夸张,但现在我信了。一个老师能连续四年陪伴一群孩子成长,她看到的不只是成绩的起伏,更是情绪的变化、性格的成型、兴趣的萌芽。
她记得谁曾经因为拼音写错被同学笑过,谁在运动会上摔倒后坚持跑完最后一圈,谁在作文里悄悄写下了对父母加班的委屈。这些记忆,构成了教育中最柔软也最坚实的部分。
家长会上,樊老师提到几个孩子最近作业完成质量下降,语气里没有责备,只有担忧。她说:“我不是着急他们这次考了多少分,而是担心他们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我们做家长的,常常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忽略了孩子背后的情绪和压力。而老师,却在第一时间察觉到了那种微妙的变化。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过去,我总以为辅导作业就是“陪读”——坐在旁边看着孩子写,错了就指出来,慢了就催促。但这样的“陪伴”,其实是一种监督,而不是支持。真正的支持,是理解孩子为什么写得慢,是不是题目太难?是不是昨天没睡好?是不是对某个知识点一直没搞懂?
就像马老师做的那样,先观察,再沟通,最后才谈方法。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来不是割裂的两条线。它们应该像两条并行的轨道,共同支撑起孩子成长的列车。可现实中,很多家庭和学校之间,却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彼此,却看不清细节。家长只知道“老师布置了作业”,老师只知道“家长没签字”。
而这次家长会,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通过细致的记录和真诚的交流,家校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真实的连接。
我开始尝试在家里也建立一个简单的“家庭观察表”。不是为了打分,而是为了记录。比如,这周司佳一主动整理了书包,值得肯定;有两天写作业时情绪烦躁,可能需要调整时间安排;他最近对科学课特别感兴趣,经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蚂蚁不会迷路”。我把这些都记下来,周末和他一起回顾。
他发现自己的行为被认真对待,反而更愿意表达和改进。
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一个“完美孩子”,而是帮助一个“真实的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总希望孩子聪明、勤奋、守规矩,但更应该允许他们有困惑、有拖延、有情绪。关键在于,当这些“不完美”出现时,我们是选择批评,还是选择理解?是选择比较,还是选择陪伴?
焦老师在会上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他跑,而是陪他走。”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别人家的孩子”牵着走。一年级刚入学,就听说谁在学奥数;三年级还没过,就开始打听小升初的“点招”信息。
于是,课外班越来越多,作业越来越难,孩子的笑容却越来越少。
可教育的初衷,难道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快乐、更有能力面对世界吗?如果过程已经让人疲惫不堪,结果再好,又有什么意义?
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节奏。不再每天追问“作业写完了吗”,而是问“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不再只关注错题本上的红叉,而是看看他写的一篇小作文里有没有有趣的句子;不再把他和别人比,而是和他自己比——比起上周,有没有更专注了一点?比起昨天,有没有多问了一个问题?
这种改变,不是放任,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参与。它要求家长不只是“管理者”,更是“观察者”和“对话者”。就像老师用评价表记录孩子的成长,我们也可以用倾听和记录,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当然,我也清楚,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像马老师、樊老师这样细致入微,也不是所有家长都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度参与。教育的现实是复杂的,资源不均、压力巨大、评价单一,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正因为如此,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坚持用心的老师,才更值得尊敬;那些愿意慢下来、认真陪伴的家长,才更值得鼓励。
家长会结束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风微凉,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司佳一在我旁边蹦跳着,嘴里哼着刚学的英语歌。我忽然觉得,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不在宏大的理论中,不在炫目的成绩里,而在一次家长会的真诚分享中,在一张手写的评价表上,在孩子哼歌时扬起的嘴角里。
我们不需要培养“天才”,我们只需要守护一个孩子自然成长的权利。让他有时间发呆,有空间犯错,有机会尝试,有勇气说“我不懂”。而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在那里,不急不躁,不离不弃。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样子。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