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长会带来的启示:如何在日常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力与健全人格

家长会带来的启示:如何在日常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力与健全人格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4
家长会带来的启示:如何在日常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力与健全人格

上周,我参加了孩子开学后的第二次家长会。这在以往并不常见,但今年学校改制后,这样的安排让我心头一紧。去年九月,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学校从民办转为公办的担忧文章,担心教学品质会下滑。然而,时间给出了答案。在两次家长会上,校长反复强调:无论学校性质如何变化,核心教学理念始终如一,只会精益求精。

目标很明确——打造顶尖教师团队,建设一流实验小学。这份承诺在去年十一月得到了验证:学校在扬州市素质教育质量检测中与育才小学并列第一。这不是空话,而是实打实的实力体现。校长的话语不再只是口号,它成了我们家长心中沉甸甸的托付。

每次家长会都像一次心灵的触动。老师的话语不是简单的通知,而是对我们家长的提醒:作为现代父母,我们该怎样做才算合格?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如何让孩子的学习之路走得更稳更远?这些问题像小锤子,轻轻敲打着我的心房。回想起来,我们常常忙于工作,忽略了在孩子学习成长中该做的实事。

家校共建不是一句空谈,它需要我们主动配合学校,从点滴做起。这次家长会,老师聚焦了三个关键意识:课前预习意识、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意识。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是孩子未来学习的基石。如果孩子能养成这些习惯,他们的学习能力会自然提升,学习压力也会减轻。

课前预习意识是学习的第一步。老师举例说,预习不是简单地翻翻书,而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语文课前,让孩子先读一遍课文,标出不懂的词语;数学课前,试着做一两道例题,感受难点在哪里。这样,孩子上课时就能带着疑问听讲,效率大大提高。我们家长在家可以这样引导:每天放学后,花十分钟和孩子聊聊明天的课程。

问问“你觉得明天学什么最有意思?”或者“有没有哪个地方你好奇想提前知道?”这不是额外负担,而是把预习变成亲子对话的自然部分。记得有次儿子预习科学课时,对“光合作用”这个词感到陌生,我们一起查了简单图解。第二天上课,他主动举手提问,老师表扬了他的准备。

这种小成功积累多了,孩子就不再害怕新知识,反而充满期待。

课堂参与意识同样重要。老师提到,积极参与不是只举手发言,而是全身心投入。孩子要敢于提问,勇于表达想法,甚至接受错误。现实中,很多孩子因为怕答错而沉默。我们家长可以这样支持:每天放学问“今天课堂上你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是什么?”而不是只问“考了多少分”。重点不是答案对错,而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比如,孩子说“数学题我算错了,但我知道错在哪”,这就是进步。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班上有个内向的孩子,家长坚持让他每天讲一个课堂小故事。三个月后,他不仅敢举手了,还成了小组讨论的活跃分子。参与感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家庭营造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明白: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

学习意识是贯穿始终的态度。它关乎孩子如何看待学习本身——是任务还是探索?老师强调,学习意识强的孩子,会主动规划时间,把作业当练习而非负担。我们家长常犯的错误是只盯着分数,忽略了态度培养。其实,培养学习意识很简单:把学习融入生活。做饭时让孩子算算食材比例,散步时讨论路边的植物名称。

这些小事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无处不在。我试过和孩子一起做“家庭学习角”,每晚固定半小时,全家人都放下手机,各自看书或工作。起初孩子不习惯,但现在他主动说“妈妈,今天的学习角时间到了”。这种氛围比说教有效得多,它让孩子理解: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额外惩罚。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的日常支持。老师特别提到作业签字的重要性。签字不是形式,而是了解孩子学习状态的窗口。每天花两分钟看看作业本:字迹是否工整?错误是否及时订正?通过签字,我们能发现潜在问题。

比如,孩子连续几天数学作业出错在同一类题上,说明知识点没掌握,这时该和老师沟通,而不是等到考试才着急。正视考试成绩也很关键。分数只是参考,重点是分析原因。考得好时,别只说“真棒”,问问“你觉得哪部分复习最有效?”考得差时,别急着批评,一起看错题本:“这个错误下次怎么避免?

”去年扬州市检测中,学校能和育才小学并列第一,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都坚持这种务实态度——不追求虚假高分,只关注真实进步。

教育孩子,远不止于学业。老师提醒我们关注思想意识、身心健康和道德情操。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容易缺乏挫折教育。我们常不吝表扬,却回避指出不足。这反而害了他们。健康的心态需要平衡:既要肯定努力,也要温和指出改进空间。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我们可以说“颜色搭配真漂亮,如果人物比例再调整下就更生动了”。这样,孩子学会接纳不完美,也愿意尝试改进。家长自身更要做到“三明”:文明、开明、聪明。文明是基本礼仪,开明是尊重孩子想法,聪明是懂得适时引导。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自己少刷手机多读书,孩子自然跟着学;

我们遇到问题冷静处理,孩子就学会情绪管理。有次我工作出错,当着孩子面说“这次失误让我反思,下次要更仔细”。他后来考试失利时,也主动说“我得像妈妈一样,找出原因”。这些小事比千万句道理都管用。

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长会的话还在耳边回响。压力确实大了,责任也重了,但这就是为人父母的使命。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教育好他们是共同目标。这次家长会不该是终点,而该成为新起点。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明天开始,和孩子一起制定预习计划;后天,试着在晚餐时聊聊课堂趣事。不用追求完美,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校改制后的成绩证明,坚持正确理念就能开花结果。我们家长也一样,只要用心陪伴,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别让焦虑压垮自己,教育是慢艺术,需要耐心和信心。当孩子某天主动说“妈妈,我预习完这篇课文了”,你会发现,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让我们把家长会的触动化作行动,在日常点滴中,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教育的路很长,但每一步都算数。从今天起,完善自己,也成就孩子。

回想起资料中校长的话,我更加确信:教育的核心从未改变。它不在于学校是公办还是民办,而在于是否真正为孩子着想。扬州市检测的成绩是过去的荣耀,未来的路还要靠家校携手。老师提到的“三明”原则,我反复琢磨——文明是基础,开明是桥梁,聪明是方法。上周,我试着用开明态度处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没直接没收,而是和他商量:“每天作业后玩半小时,怎么样?”他欣然同意,执行起来比强制更有效。这就是开明的力量:尊重孩子,换来合作。聪明则体现在灵活应对。有次孩子抱怨数学难,我没说“必须学好”,而是陪他看科普视频,把抽象概念变有趣。第二天他说“原来数学这么好玩”。

这些实践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成长。

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土壤。预习意识不是一蹴而就,我设计了简单表格:孩子每天记录预习内容和疑问。起初他嫌麻烦,我就先填自己的工作计划给他看。现在他主动更新,还标出“已解决”和“待讨论”。课堂参与意识也需家庭支持。我们玩角色扮演游戏:我当老师提问,他当学生回答。

他笑着说“这比上课还紧张”,但笑声中,胆怯慢慢消散。学习意识更融入生活细节。周末去公园,我们观察植物生长,讨论光合作用;超市购物时,让他算折扣。这些活动不费时间,却让学习变得鲜活。老师说得对,习惯养成了,成绩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

家长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作业签字时,我不仅签名字,还留个小贴士:“第三题思路很棒,试试用新方法解。”孩子看到会心一笑。正视成绩时,我们家有“错题分析会”:摆出试卷,一起找错因,定小目标。上次语文考差了,发现是阅读理解弱,就约定每天共读一篇文章。三个月后,分数上来了,更重要的是他爱上了阅读。

思想教育更需日常渗透。孩子骄傲时,我分享名人失败故事;他沮丧时,讲讲小草如何破土而出。道德情操不是大道理,是饭桌上的讨论:“如果朋友抄作业,你该怎么做?”身心健康靠行动:每天全家散步半小时,聊聊开心事。这些习惯让家成了温暖的港湾。

教育方法上,平衡表扬与批评是关键。我设了“进步本”:记录孩子的小成就,也写下可改进处。比如“主动收拾书包+1,但写字姿势需注意”。每周回顾,他总期待看本子。这比单纯说“你真棒”更有意义,因为他明白:努力被看见,不足也值得改进。家长做到“三明”,孩子自然受益。文明从家规开始:说话轻声,尊重他人;

开明体现在倾听:孩子说“不想学钢琴”,我们没强迫,改试绘画,发现他更有天赋;聪明在于借力:用绘本故事讲道理,比唠叨有效百倍。身教的力量最惊人。当我坚持晨读,孩子也早早起床看书;我道歉说“刚才语气急了”,他学会说“没关系”。这些微小互动,编织成教育的网。

压力与责任是家长的常态,但不必焦虑。孩子不是完美的作品,教育没有标准答案。家长会提醒我们:合格父母不是超人,而是愿意学习的陪伴者。从今天起,选一个小行动:试试预习对话,或开次家庭会议。坚持一周,你会感受到变化。学校改制后的成功证明,理念对了,路就通了。我们家庭也一样,用心耕耘,静待花开。

教育是长跑,不是冲刺。当孩子某天独立解决问题,你会懂得:所有深夜的思考、清晨的陪伴,都化作了他翅膀的力量。让我们把家长会的触动,变成明天的第一步。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不仅是观众,更是同行者。完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条路很长,但每一步都带着希望。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阮教员 重庆邮电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2. AN教员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 - 艺术历史
  3. 姚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美术教育师范
  4. 刘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5. 向教员 四川外国语大学 基础日语
  6. 刘教员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
  7. 刘教员 铜陵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孙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
  9. 邵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10. 宋教员 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