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语文习作教学反思篇

语文习作教学反思篇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8
语文习作教学反思篇

春天的清晨,空气里还带着湿意。昨夜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面微润,草叶上挂着水珠,风一吹,凉意从脚底爬上来。这样的天气,本不适合带孩子外出观察,但我还是决定按原计划,带他们去校园西南角的小花园走一趟。不是因为教学进度赶着要完成,而是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

那天要上的课是“习作3”——一次关于观察的写作练习。教材的要求很简单:让孩子走进自然,发现身边被忽略的细节,并把发现写下来。可现实是,大多数孩子对“观察”这个词的理解,停留在“看一眼”这个动作上。

他们知道花是红的、草是绿的,但很少有人蹲下来,看看花瓣边缘的锯齿,闻闻泥土被雨水浸透后的气味,更不会注意到一片落叶背面爬行的蚂蚁。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节习作课的关键,不在于写得多好,而在于是否真的“看见”了什么。

为了准备这节课,我提前几天就在校园里转悠。西南角那个小花园,平日里学生很少去,角落里有几棵梨树、海棠和苹果树,春天一到,花开得热闹。地上杂草丛生,石板缝里钻出野草,树根旁偶尔能看到蜗牛爬过的银色痕迹。这里不大,但足够丰富。我一边走,一边在本子上记下可能引起孩子注意的点:梨花五瓣,白色略带粉晕;

海棠花簇拥成团,风一吹就簌簌落几片;树皮上有虫蛀的小孔,蚂蚁常在附近搬运食物碎屑。这些细节,我打算在课堂上慢慢引导他们去发现。

上课开始,我没有直接讲写作要求,而是出了个谜语:“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孩子们笑了,很快有人答出是“眼睛”。我顺势说:“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可有些人用它看手机,有些人用它看世界。现在是春天,你用眼睛‘抓’到了什么?”一个孩子说看见柳树发芽了,嫩芽像绿豆;

另一个说操场边的蒲公英开花了,像小太阳。我一边听,一边把他们说的归为三类:植物、动物、人物,写在黑板上。这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帮他们建立观察的框架——你看到的,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活动的;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嗅觉甚至触觉的。

接着我们读了课本里的例文。我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它长什么样?作者又想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构成了观察写作的基本结构。我发现,很多孩子写作文时只会堆砌“很美”“很漂亮”这样的词,却说不清“怎么美”。

而例文里写荷花“花瓣尖儿微微卷起,像小姑娘翘起的嘴角”,这种具象的描写,正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读完例文,我问:“如果现在走出教室,你觉得在校园里会发现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蝴蝶、蜜蜂、小鸟。我提醒他们:“别忘了,昨夜下雨了,有些小动物可能躲起来了,但它们留下的痕迹还在。

”我接着说:“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听鸟叫,用鼻子闻花香,用手摸树皮的粗糙,甚至弯下腰,看看泥土里有没有小虫爬过的路。”

为了让他们更清楚该怎么写,我拿出以前学生写的范文。有一篇写的是“雨后蚯蚓”,作者发现半截蚯蚓在石板上扭动,推测它被踩断了,心里很难过,最后写“它没有哭,可我差点哭了”。这样的文字,比任何技巧讲解都更有说服力。孩子们读完,眼睛亮了,我知道他们开始有了方向。

终于到了实地观察环节。我们走到小花园时,天色微阴,风里带着湿气。刚站定,几只麻雀从远处杨树上飞下来,落在梨树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像是在打招呼。孩子们立刻抬头,有的小声说“小鸟来了”,有的赶紧掏出本子记。我轻声提醒:“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是急促的,还是悠闲的?”

我们先看花。梨花开了大半,花瓣洁白,中心泛着淡粉,五瓣展开,像纸折的小伞。海棠则是一簇簇挤在一起,粉红的花苞层层叠叠,像小姑娘扎的头花。我让学生凑近闻,有人皱鼻子说“有点苦”,有人却说“香香的”。我告诉他们,气味是主观的,写出来真实感受就好。

接着我们看苹果花,还没完全开放,花托毛茸茸的,像裹了一层绒布。我提醒他们回忆《荷花》那一课里对花瓣的描写,再对比眼前这些花,有没有新的发现?一个孩子突然说:“梨花的花瓣是平的,荷花的花瓣是卷的,像波浪。”我点点头,这就是观察带来的具体认知。

随后,我让孩子们分散寻找小动物。因为刚下过雨,大多数昆虫还藏在土里或叶子背面。几个男孩翻石头、扒草丛,找了半天,终于有人喊:“这里有蜘蛛!”大家围过去,只见一只灰褐色的小蜘蛛趴在网中央,网被雨水打湿,垂成弧形,像一张破了的渔网。另一个孩子在墙角发现几只飞蛾,翅膀湿漉漉的,贴在砖缝上不动。

最让人意外的是,有人在泥地里找到半截蚯蚓,身体还在微微扭动。我蹲下来看了看,推测它可能是被鸟啄断的,另一半已经被吃掉了。孩子们围成一圈,有的害怕,有的好奇,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这只蚯蚓会说话,它会说什么?

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直耗在花园里。回教室的路上,我让每个人说一句自己印象最深的发现。有人说“蜘蛛网像被风吹皱的湖面”,有人说“海棠花掉下来的时候,像在跳舞”,还有人说“蚯蚓断了还能活,但它一定很疼”。这些话或许不够工整,但足够真实。

回到教室,他们开始写作文。没有一个人说“没东西可写”。相反,很多人写得停不下来。我看到有孩子这样写:“我蹲在梨树下,一片花瓣落在我手背上,凉凉的,像谁轻轻碰了我一下。”还有人写:“飞蛾的翅膀湿了,飞不起来,它是不是也在等太阳出来?”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温度,有细节,有属于孩子自己的感受。

写完后,我挑了几篇朗读,重点讲评“想象”部分。我不是让他们编故事,而是鼓励他们基于观察,合理延伸。比如看到蜘蛛网,可以想“它昨晚是不是也这样守着,等一只迷路的蚊子”;看到蚯蚓,可以想“它的家是不是在更深的土里,那里暖和些”。想象不是虚构,而是把已知的细节,连接成一条情感的线。

这次习作教学让我明白,孩子的写作能力,不是靠背范文、记好词好句练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真实的体验积累的。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应该怎么写”,而是“你看到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能蹲下来,盯着一片叶子看三分钟,他才可能写出三行有生命力的文字。

我也反思,为什么这样的课不能多上几次?我们总说教学任务重,要赶进度,可赶进度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像复印出来的。他们写春天,就是“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叫了”,没有个人印记,没有独特视角。而这一次,因为一场雨,因为一只蜘蛛,因为半截蚯蚓,他们的文字突然有了呼吸。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唤醒他们用感官去接触生活的能力。语文课不该只是字词句的训练场,更应是感知力的培养所。写作,归根结底,是表达“我如何看这个世界”。如果孩子从未真正看过,又怎能指望他们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

所以,我越来越坚定:好的习作教学,必须走出教室。不是偶尔为之的“户外活动”,而是把观察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带孩子看晨光中的露珠,听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的节奏,摸一摸老树皮上的沟壑,闻一闻放学路上油炸饼的香气。这些看似与写作无关的瞬间,恰恰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不指望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但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依然保有对细微之物的敏感。在地铁里,能注意到对面老人手上的皱纹;在公园散步,能发现蒲公英种子随风飞走的轨迹。这种敏感,不是天赋,而是被教育温柔唤醒的能力。

那天的习作课结束后,有个孩子跑来问我:“老师,我们下次还能去花园吗?我想看看那只蜘蛛还在不在。”我笑了,说:“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去看,哪里都有故事。”

是啊,哪里都有故事——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重新看一遍这个世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2.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3.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4.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5.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6.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7.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8.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9.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10.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