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作教学反思篇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8】
春天的清晨,空气里还带着湿意。昨夜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面微润,草叶上挂着水珠,风一吹,凉意从脚底爬上来。这样的天气,本不适合带孩子外出观察,但我还是决定按原计划,带他们去校园西南角的小花园走一趟。不是因为教学进度赶着要完成,而是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坐在教室里凭空想象出来的。
那天要上的课是“习作3”——一次关于观察的写作练习。教材的要求很简单:让孩子走进自然,发现身边被忽略的细节,并把发现写下来。可现实是,大多数孩子对“观察”这个词的理解,停留在“看一眼”这个动作上。
他们知道花是红的、草是绿的,但很少有人蹲下来,看看花瓣边缘的锯齿,闻闻泥土被雨水浸透后的气味,更不会注意到一片落叶背面爬行的蚂蚁。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节习作课的关键,不在于写得多好,而在于是否真的“看见”了什么。
为了准备这节课,我提前几天就在校园里转悠。西南角那个小花园,平日里学生很少去,角落里有几棵梨树、海棠和苹果树,春天一到,花开得热闹。地上杂草丛生,石板缝里钻出野草,树根旁偶尔能看到蜗牛爬过的银色痕迹。这里不大,但足够丰富。我一边走,一边在本子上记下可能引起孩子注意的点:梨花五瓣,白色略带粉晕;
海棠花簇拥成团,风一吹就簌簌落几片;树皮上有虫蛀的小孔,蚂蚁常在附近搬运食物碎屑。这些细节,我打算在课堂上慢慢引导他们去发现。
上课开始,我没有直接讲写作要求,而是出了个谜语:“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孩子们笑了,很快有人答出是“眼睛”。我顺势说:“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可有些人用它看手机,有些人用它看世界。现在是春天,你用眼睛‘抓’到了什么?”一个孩子说看见柳树发芽了,嫩芽像绿豆;
另一个说操场边的蒲公英开花了,像小太阳。我一边听,一边把他们说的归为三类:植物、动物、人物,写在黑板上。这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帮他们建立观察的框架——你看到的,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活动的;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嗅觉甚至触觉的。
接着我们读了课本里的例文。我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发现了什么?它长什么样?作者又想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构成了观察写作的基本结构。我发现,很多孩子写作文时只会堆砌“很美”“很漂亮”这样的词,却说不清“怎么美”。
而例文里写荷花“花瓣尖儿微微卷起,像小姑娘翘起的嘴角”,这种具象的描写,正是他们需要学习的。
读完例文,我问:“如果现在走出教室,你觉得在校园里会发现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蝴蝶、蜜蜂、小鸟。我提醒他们:“别忘了,昨夜下雨了,有些小动物可能躲起来了,但它们留下的痕迹还在。
”我接着说:“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听鸟叫,用鼻子闻花香,用手摸树皮的粗糙,甚至弯下腰,看看泥土里有没有小虫爬过的路。”
为了让他们更清楚该怎么写,我拿出以前学生写的范文。有一篇写的是“雨后蚯蚓”,作者发现半截蚯蚓在石板上扭动,推测它被踩断了,心里很难过,最后写“它没有哭,可我差点哭了”。这样的文字,比任何技巧讲解都更有说服力。孩子们读完,眼睛亮了,我知道他们开始有了方向。
终于到了实地观察环节。我们走到小花园时,天色微阴,风里带着湿气。刚站定,几只麻雀从远处杨树上飞下来,落在梨树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像是在打招呼。孩子们立刻抬头,有的小声说“小鸟来了”,有的赶紧掏出本子记。我轻声提醒:“听,它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是急促的,还是悠闲的?”
我们先看花。梨花开了大半,花瓣洁白,中心泛着淡粉,五瓣展开,像纸折的小伞。海棠则是一簇簇挤在一起,粉红的花苞层层叠叠,像小姑娘扎的头花。我让学生凑近闻,有人皱鼻子说“有点苦”,有人却说“香香的”。我告诉他们,气味是主观的,写出来真实感受就好。
接着我们看苹果花,还没完全开放,花托毛茸茸的,像裹了一层绒布。我提醒他们回忆《荷花》那一课里对花瓣的描写,再对比眼前这些花,有没有新的发现?一个孩子突然说:“梨花的花瓣是平的,荷花的花瓣是卷的,像波浪。”我点点头,这就是观察带来的具体认知。
随后,我让孩子们分散寻找小动物。因为刚下过雨,大多数昆虫还藏在土里或叶子背面。几个男孩翻石头、扒草丛,找了半天,终于有人喊:“这里有蜘蛛!”大家围过去,只见一只灰褐色的小蜘蛛趴在网中央,网被雨水打湿,垂成弧形,像一张破了的渔网。另一个孩子在墙角发现几只飞蛾,翅膀湿漉漉的,贴在砖缝上不动。
最让人意外的是,有人在泥地里找到半截蚯蚓,身体还在微微扭动。我蹲下来看了看,推测它可能是被鸟啄断的,另一半已经被吃掉了。孩子们围成一圈,有的害怕,有的好奇,我让他们想想:如果这只蚯蚓会说话,它会说什么?
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一直耗在花园里。回教室的路上,我让每个人说一句自己印象最深的发现。有人说“蜘蛛网像被风吹皱的湖面”,有人说“海棠花掉下来的时候,像在跳舞”,还有人说“蚯蚓断了还能活,但它一定很疼”。这些话或许不够工整,但足够真实。
回到教室,他们开始写作文。没有一个人说“没东西可写”。相反,很多人写得停不下来。我看到有孩子这样写:“我蹲在梨树下,一片花瓣落在我手背上,凉凉的,像谁轻轻碰了我一下。”还有人写:“飞蛾的翅膀湿了,飞不起来,它是不是也在等太阳出来?”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温度,有细节,有属于孩子自己的感受。
写完后,我挑了几篇朗读,重点讲评“想象”部分。我不是让他们编故事,而是鼓励他们基于观察,合理延伸。比如看到蜘蛛网,可以想“它昨晚是不是也这样守着,等一只迷路的蚊子”;看到蚯蚓,可以想“它的家是不是在更深的土里,那里暖和些”。想象不是虚构,而是把已知的细节,连接成一条情感的线。
这次习作教学让我明白,孩子的写作能力,不是靠背范文、记好词好句练出来的,而是靠一次次真实的体验积累的。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应该怎么写”,而是“你看到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能蹲下来,盯着一片叶子看三分钟,他才可能写出三行有生命力的文字。
我也反思,为什么这样的课不能多上几次?我们总说教学任务重,要赶进度,可赶进度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像复印出来的。他们写春天,就是“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叫了”,没有个人印记,没有独特视角。而这一次,因为一场雨,因为一只蜘蛛,因为半截蚯蚓,他们的文字突然有了呼吸。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唤醒他们用感官去接触生活的能力。语文课不该只是字词句的训练场,更应是感知力的培养所。写作,归根结底,是表达“我如何看这个世界”。如果孩子从未真正看过,又怎能指望他们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
所以,我越来越坚定:好的习作教学,必须走出教室。不是偶尔为之的“户外活动”,而是把观察变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带孩子看晨光中的露珠,听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的节奏,摸一摸老树皮上的沟壑,闻一闻放学路上油炸饼的香气。这些看似与写作无关的瞬间,恰恰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不指望每个孩子都成为作家,但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依然保有对细微之物的敏感。在地铁里,能注意到对面老人手上的皱纹;在公园散步,能发现蒲公英种子随风飞走的轨迹。这种敏感,不是天赋,而是被教育温柔唤醒的能力。
那天的习作课结束后,有个孩子跑来问我:“老师,我们下次还能去花园吗?我想看看那只蜘蛛还在不在。”我笑了,说:“当然可以,只要你愿意去看,哪里都有故事。”
是啊,哪里都有故事——只要我们愿意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重新看一遍这个世界。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