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插图题,孩子一看就懂的5个实用方法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9】
很多家长说,孩子一看题就发愣,题目里画了几个苹果、几只小猫、一辆车、几个气球,孩子盯着看半天,就是不知道该算什么。其实,不是孩子笨,是没教对方法。
插图不是装饰,它是题目的另一半。
一道题,文字说“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比他多3个”,孩子可能没感觉。但如果图上画了小明捧着5个红苹果,小红面前堆着8个,孩子一眼就能看出“多3个”是什么意思。插图,就是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
怎么让孩子真正看懂插图?别急着算,先教他们“看”。
第一,看图之前,先问一句:图里有什么?
不要一上来就问“这题怎么算”,先让孩子自己说。
“你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人?”
“有几个气球?”
“谁在左边?谁在右边?”
孩子说出来的,就是他理解的信息。哪怕他说错了,比如把7个气球说成8个,也比沉默强。孩子开口了,你就知道他卡在哪了。
老师常犯的错,是急着讲“这题是加法”,但孩子连图里有几样东西都没数清,讲再多公式也没用。
第二,把图里的东西,变成你家厨房里的东西。
学“负数”?别只说“零下5度”。
你带孩子去车库,说:“咱们把车停在中间,左边三盆花,右边两盆花。车是0点,左边是正数,右边是负数。”
孩子一想,哦,原来负数不是“没有”,是“另一边”。
学“时间差”?别光讲“8点到10点是2小时”。
你问:“你早上7点半起床,妈妈6点就出门了,她比你早多久?”
孩子一算,1个半小时。
数学不是课本里的事,是每天早上刷牙、晚上吃饭、出门买菜时都在用的事。
第三,别只让孩子做题,让他们画题。
有个老师,每节课结束前,让小组自己出一道题,必须带图。
一个孩子画了:三只小熊,一只抱着蜂蜜罐,另外两只各拿一个空罐子,问:“谁的蜂蜜最多?”
另一个画了:五只鸟站在电线上,三只飞走了,剩下两只,但画了两个问号——“飞走的是哪三只?”
这些题,老师一看就笑了。不是题难,是孩子在动脑。
自己画图,比做十道题都管用。
因为画图,是孩子在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数学。
你教他“减法”,他画“飞走的鸟”,那就是他真正懂了。
第四,图里细节,别忽略。
有道题:图上画了8个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一个气球,但有一个气球是破的,飘在半空。
正确答案是“7个完整的气球”。
可很多孩子直接写8,因为他们只数了“人”,没看“气球的状态”。
插图不是童话书,它是数学的说明书。
每一个细节,都是线索。
多一个气球,少一根绳子,歪一歪的椅子,都可能是题眼。
教孩子:看图时,手别闲着,用铅笔圈出关键东西。
“这个气球破了,不算。”
“这个小朋友没拿气球,不参与。”
养成这个习惯,孩子以后看题,就不会漏信息。
第五,别怕图“乱”。有时候,图越乱,越能练思维。
有一道题,画了超市货架:左边是苹果,右边是橙子,中间有三个小朋友在挑水果,一个拿两个苹果,一个拿一个橙子,还有一个在数钱。
题目问:“他们一共买了几个水果?”
孩子一看,懵了。
但你教他:先分组。
谁在拿水果?谁在数钱?
拿水果的,才算在总数里。
数钱的,只是旁观者。
图里有干扰项,不是错,是训练孩子筛选信息。
现实里哪有题目干干净净?
你买东西,货架上一堆东西,你只挑你要的。
数学题里的图,也是这样。
别指望孩子一学就会。
插图题不是靠“背公式”能解决的。
它靠的是观察、表达、联系、判断。
这些能力,不是一节课练出来的,是每天多问一句“你看到什么”、多画一次“你自己想的题”、多讨论一次“这个图到底想说什么”积累出来的。
家长能做的,不是盯着孩子写对几道题。
是晚饭后,拿出一张纸,说:“今天学校学了什么?你画个图给我看看。”
孩子画了五只猫,三只在睡觉,两只在追尾巴。
你问:“哪只猫没动?”
孩子说:“左边那两只。”
你再问:“那动的猫,比不动的多几只?”
孩子一算,2只。
你看,一道减法题,就这么自然发生了。
插图题的真正目的,不是考计算,是考理解。
是让孩子知道:数学不是纸上算来算去,是生活里看得见、说得清、画得出来的东西。
别急着教答案。
先教孩子,怎么看图。
看懂了图,题就解了一半。
孩子不是不会算,是没看懂图。
你帮他看懂了,他自然就会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李老师 中学高级教师
- 李教员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类
- 周老师 大学讲师 应急管理与安全工程类
- 王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 付教员 北京师范大学 英语
- 郑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 崔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光学工程
- 蔡教员 北京物资学院 商务英语
- 禹教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 李教员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