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一历史怎么学?别死记硬背,这6个方法让孩子越学越明白

初一历史怎么学?别死记硬背,这6个方法让孩子越学越明白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1
初一历史怎么学?别死记硬背,这6个方法让孩子越学越明白

其实,历史不是靠熬夜背年代和人名就能拿高分的科目。它像一条长河,每个事件都是水流中的一块石头,你得知道它从哪来、流向哪、为什么在那里。

1. 别把课本当词典,要当地图

很多孩子翻开历史书,看到“秦朝统一六国”就记“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帝”,然后背得头昏眼花。可问题是,背完第二天就忘了。

真正有用的方法,是把每章内容当成一张地图。

比如学“秦朝”,别只记时间,要问:

- 之前是什么时代?(战国七雄,战乱频繁)

- 为什么秦能赢?(商鞅变法强了经济和军队,地理上易守难攻)

- 统一之后做了什么?(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

- 后果是什么?(百姓负担重,二世而亡)

这样,一个事件就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一串因果链。孩子记住的不是“公元前221年”,而是“因为变法强了,所以能统一;因为管得太严,所以撑不久”。

2. 听课不是听故事,是找线索

老师讲课时,常会说:“这个政策影响了后来的……”“这个人物和前面的……很像”。这些话,就是线索。

孩子听课时,别光低头记笔记,要抬头听逻辑。

比如讲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师如果提到“和秦朝的法家不同”,这就是提示:你得对比两个朝代的治国思路。

笔记不用抄满一页,写三行就够了:

- 核心政策:独尊儒术

-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 后果:士人地位上升,民间思想受限

课后翻一翻,就知道这节课在讲“统治者如何控制思想”,而不是“孔子是谁”。

3. 预习不是看一遍,是提问题

预习不是让孩子提前读课文,而是带着问题去读。

比如读“三国鼎立”这一节,让孩子先问自己:

- 为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都能站住脚?

- 他们各自靠什么?(曹操有兵有粮,刘备有人望,孙权有地利)

-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结局会怎样?

这些问题,哪怕答不上来也没关系。关键是,带着疑问去听课,耳朵会自动捕捉答案。

预习时,用铅笔在课本上划两道线:

- 一道划出“我知道的”

- 一道划出“我不懂的”

上课时,重点听第二道线的内容,效率翻倍。

4. 复习不是刷题,是画时间轴

很多孩子复习历史,就是翻书、抄重点、做卷子。结果越做越乱。

真正有效的复习,是画一条时间轴。

拿一张A4纸,横着画一条线,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明清结束。

每隔一周,让孩子自己往上面添事件:

- 500 BC:孔子周游列国

- 221 BC:秦统一

- 202 BC:刘邦建汉

- 220 AD:三国开始

- 589 AD:隋统一

不用写细节,只写名字和年份。

一个月后,孩子再看这张纸,会发现:原来汉朝之后是三国,三国之后是晋,晋之后是南北朝……不是“记不住”,是“没串起来”。

时间轴一画,历史就从“一堆碎片”变成了“一条路”。

5. 看纪录片不是放松,是补背景

孩子说“历史枯燥”,往往是因为课本只给结论,不给画面。

《如果国宝会说话》里,一个青铜器讲的是西周的礼制;《中国通史》里,一集讲“丝绸之路”怎么改变长安的市井生活。

这些不是娱乐,是背景补丁。

孩子看完一集,再回头看课本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就不再是“一个官员去了西域”,而是“一个使者带回来葡萄、苜蓿、汗血马,让长安人第一次见到异域的香料和马匹”。

知识有了温度,记忆就自然留下。

6. 做题不是对答案,是找逻辑

试卷上的材料题,常给一段古文或地图,问“这说明了什么?”

很多孩子直接抄材料里的词,结果不得分。

正确做法是:

- 第一步:圈出材料里的关键词(比如“赋税沉重”“民不聊生”)

- 第二步:联系课本,这发生在哪个朝代?(比如东汉末年)

- 第三步:问自己:为什么这时候会这样?(土地兼并,豪强割据)

- 第四步:结论:说明中央集权削弱,社会矛盾激化

这四步,比背十遍标准答案都管用。

做错题时,别只改答案,问孩子:“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很多时候,错误不是记错了,是没理解因果。

历史不是用来背的,是用来理解的。

一个孩子,如果能说清楚“为什么秦朝短命,汉朝却能延续四百年”,他不需要背“文景之治”的年份,也能答对题。

他不需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具体月份,只要知道“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央管不住”,就能推导出后果。

别逼孩子背“公元多少年,谁在位”。

教他问:“这事儿,为什么发生?后来怎么样?”

答案,自然就长在脑子里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