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不是谜语,是生活里的小惊喜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15】
每天早上七点半,教室的门一开,孩子们像一群刚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涌进来。书包还没放下,手里已经攥着半块面包,眼睛却亮亮地盯着讲台——不是因为怕迟到,是因为知道,今天数学课可能又会“玩点不一样的”。
我从不一上来就讲“加法”“减法”,也不急着发练习册。第一件事,是问他们:“你们昨天有没有遇到一件特别奇怪,但又让你笑出来的事?”有人说是小狗追着自己尾巴转圈,有人说是妈妈把盐当糖撒进粥里。我听着,点头,然后说:“那咱们今天,也来‘找找数字里的笑话’。”
有个孩子说:“我奶奶总说,我弟弟像‘8’,因为他是双胞胎里的老二,长得圆滚滚的。”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8’能让人想到圆滚滚?”他愣了一下,说:“因为它上下都是圈啊。”我说:“对,它两个圈连在一起,像两个气球绑在一起,不会飞走。”孩子们哄笑,有人喊:“那0是单个气球,一松手就跑了!”
这不是在教数字形状,是在教他们观察。数字不是课本上印的符号,是他们生活里能摸到、能看见、能讲出来的东西。
有一次,我带他们去食堂打饭。排队时,我问:“你们数数,前面有几个人?”一个女孩数了数,说:“四个。”我说:“那你们四个,加上你,一共是几个?”她脱口而出:“五个。”我又问:“如果后面还有三个,一共多少人?”她低头掰手指,数了两遍,才说:“八个。
”我说:“那你刚才数前面四个,是‘减法’,现在加后面三个,是‘加法’。你不是在算题,你是在数人。”
那天之后,有家长发微信说:“孩子回家主动问我,家里有几双筷子,说要算‘乘法’。”我没教他乘法表,但他知道,一双筷子是两根,三双就是两根、两根、再两根——他不是背了“3×2=6”,他是看见了三双筷子摆在桌上,一根一根数出来。
数学不需要一开始就背口诀。它藏在分苹果的时候,藏在搭积木的层数里,藏在穿鞋带时左右各几孔。我见过一个孩子,每天早上自己穿鞋,总要数一遍鞋带孔,然后说:“左边五个,右边五个,一共十个洞。”他妈妈说,他以前从不数数,现在天天数,还问:“为什么鞋带要这么长?”我说,这比背“5+5=10”有用得多。
他不是在做题,他在理解结构。
二年级学“时间”,我不讲钟面刻度,而是让他们带家里的闹钟来。我说:“你们回家看,妈妈几点叫你起床?爸爸几点出门?你几点写完作业?”一周后,一个男孩说:“我妈妈每天六点十五叫我,我爸爸七点二十走,我写完作业是七点四十五。”我说:“那你告诉我,从你起床到写完作业,过了多久?
”他算了半天,说:“一个小时半。”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数了闹钟上从6:15到7:15是一小时,再加到7:45,就是再加半小时。”
他没背“1小时=60分钟”,但他知道时间是怎么走的。他知道,闹钟的指针动一圈,是六十分钟,不是因为老师说,是因为他盯着看了四十五分钟,才等到妈妈喊他吃饭。
三年级学“图形”,我让他们用纸剪出各种形状,然后拼成小房子。一个女孩拼了一间带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她说:“屋顶不能是圆的,不然雨会滑不下来。”我说:“那你为什么觉得三角形能挡雨?”她说:“因为尖尖的,水就往下流。”我没有纠正她“三角形是锐角还是钝角”,我只是说:“你发现了一个工程原理。”
后来她爸爸告诉我,她现在看到下雨天的屋顶,都会盯着看是不是三角形。她说:“要是圆的,房子会漏水。”
数学不是考试卷上的填空题,它是孩子自己发现的规律。是他们数楼梯台阶时,发现每层多12级;是他们在分蛋糕时,意识到“一半”不是随便切,是两边一样多;是他们在超市里,发现一包薯片卖3块,两包就是6块,三包就是9块——他们不需要背“3的乘法表”,他们只是在买零食。
我从不催他们“快点算出来”。我更在意他们有没有问:“为什么?”有没有停下来,盯着一个数字,想它为什么长这样。有个孩子,连续三天放学后不走,就坐在座位上画“8”。我说:“你为什么总画它?”他说:“因为它像两个0抱在一起,不分开。”我没教他对称,但他已经懂了。
教育不是把知识塞进脑袋,是点燃一个问号。孩子不需要被教会“答案”,他们需要被允许去猜、去试、去错、去笑。
有一次,我让他们用积木搭一座桥,要求是“能放三本书不塌”。一个男孩搭了五次,每次都倒。第五次,他突然说:“我知道了,下面要宽一点,上面窄一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下面要站稳,上面轻一点。”我说:“你知道吗?这叫‘重心’。”他摇摇头:“我不知道这个词,但我看见它不倒了。”
他不需要知道“重心”这个词,他只需要知道,怎么让桥不塌。
数学不是用来考试的,是用来生活的。它藏在买菜时找零的硬币里,藏在拼图缺了一块时的焦虑里,藏在搭积木时那一声“哎呀,又倒了”的叹息里。
我们总以为,孩子要先学会加减乘除,才能懂生活。其实,是生活先教会了他们加减乘除。
我不教他们“解方程”,我教他们“怎么让天平两边一样重”。我不教他们“面积公式”,我教他们“铺地砖要多少块”。我不教他们“分数”,我教他们“分披萨,怎么让每个人吃得一样多”。
这些,都不是课本上的内容。但它们,是孩子真正记住的东西。
有一天,一个女孩在日记里写:“今天我数了我家楼梯,一共24级。我每次上楼,都数一遍,数完就觉得自己特别厉害。”我看完,没在班上念出来。但我知道,她已经不是在学数学了。她在用数学,认识世界。
数学,不是一道题。
是孩子自己,慢慢发现的,世界的秘密。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 初二家长会后的教育启示:如何在家校共育中助力孩子成长
- 初中差生数学差如何补救,初中差生数学成绩不佳,如何有效补救提高?
- 与好书为友,让文字生长——一场关于阅读与表达的校园实践
- 初中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如何让努力真正转化为成绩
- 初中生语文不好怎么办
- 小学语文课堂怎么上才有效?一线教师的5个实用做法
- 你是不是也看着孩子抄写生字抄到凌晨,却还是在听写时一个都写不对?很多家长问我:“为什么我家孩子背课文像在啃石头,越背越堵?”孩子一学就哭,不是懒,是你的方法在帮他关闭大脑的接收器。
- 计算机与网络英语词汇(O2)
- 高一政治经济学:那些课本没说透的现实逻辑
- 英语口语怎么练?别再背单词了,先让耳朵和嘴巴动起来
热门文章
- 许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会计
- 刘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法学
- 慕教员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 工商管理
- 韩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广告学
- 张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类
- 刘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 林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计算机类
- 張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计算机类
- 王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公共管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