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中数学视频怎么拍,孩子才愿意看、能听懂、记得住

初中数学视频怎么拍,孩子才愿意看、能听懂、记得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初中数学视频怎么拍,孩子才愿意看、能听懂、记得住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坐在电脑前,数学视频播放了三分钟,眼睛却盯着天花板;你问“看懂了吗”,他点点头,可一做题,还是卡在第一步。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视频讲得太干、太慢、太远。

初中数学不是靠背公式就能过关的科目。平行线、函数、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如果只靠老师念课本、PPT翻页,孩子很容易走神。但如果你的视频能像朋友聊天一样,把知识点变成他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情况就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例子: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这个定理听起来很抽象:“如果一组平行线截两条直线,那么所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课本上画两条横线,中间画三根竖线,标上AB、BC、DE、EF,然后告诉你AB/BC=DE/EF。孩子看完,脑子里只有线条,没有意义。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呢?

视频开头,不讲定理,先放一个画面:一个孩子站在人行道上,抬头看一栋正在施工的楼房。楼外搭着脚手架,横杆一排排平行,从左到右,每根横杆都被竖向的钢管穿过。他手里拿着一根5米长的卷尺,想测出第三根横杆到地面的高度,可够不着。

“你能不爬上去,就知道第三根横杆离地多高吗?”视频里问。

孩子愣住了。这不就是数学题吗?可这次,它不是试卷上的字母,是头顶上的脚手架。

接下来,镜头拉近,用动画把脚手架简化成两条斜线,三根平行横杆。每根横杆被竖杆分成两段,就像一条被切成三块的巧克力。我们用颜色标出:左边斜线上,第一段是1.2米,第二段是1.8米;右边斜线上,第一段是2米,第二段呢?

孩子开始算:1.2比1.8,等于2比多少?他用笔在纸上写:1.2 / 1.8 = 2 / x。算出来x=3。于是他喊:“第三根横杆离地5米!”——因为2+3=5。

这不是背公式,是用生活里的问题,自己推出来。

视频里不需要说“这个定理很重要”,孩子自己就知道:原来数学能帮我看清房子的高度,不用爬梯子。

接下来,视频不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而是留出30秒,让孩子暂停,自己画一个类似的图:家里的窗户有四条平行的百叶窗,阳光从左边斜着照进来,投在地上的影子被分成三段。你能算出中间那段影子有多长吗?

不是选择题,不是填空题,是“你试试看”。孩子动了手,动了脑,哪怕算错了,他也记住了。

视频里还藏了两个小技巧。

一个是“错题回放”。录一个孩子常见的错误:有人把AB/BC=DE/EF写成AB/DE=BC/EF。镜头切到一个卡通小人,一脸困惑:“我哪里错了?”然后用动画把比例线段重新拉直、对齐,告诉他:“你看,比例是同一条线上两段比,不是左右两条线随便搭。”

另一个是“反向提问”。视频结尾不总结,而是问:“如果平行线不是等间距的,比例还成立吗?”孩子会想:哦?原来不是只要平行就一定相等?那什么时候不成立?——这比直接说“注意条件”强一百倍。

我们不需要每段视频都讲满十分钟。有时候,五分钟就够了。讲透一个点,比讲十个点但每个都浅尝辄止有用得多。

别怕孩子“慢”。他看一遍不懂,就让他看第二遍。看第三遍时,他可能已经能自己画图了。我们不是在赶进度,是在种种子。

有些家长总想让孩子“多刷题”,可题刷得再多,如果没理解背后的逻辑,遇到变形题还是不会。视频的作用,不是代替老师,而是帮孩子在没人盯着的时候,也能自己“想明白”。

你可以用手机拍。不用专业设备,清晰的光线、稳定的画面、说话不快不慢,就够了。重点是:你讲的时候,有没有真的想着“他能不能听懂”?而不是“我讲完了没”。

试试看,下次拍视频,别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先问:“你有没有想过,怎么知道远处那根电线杆有多高,却不用爬上去?”

孩子的眼睛,会亮起来。

练习题不用多,一道就够了。但要让他自己动手画、自己列式、自己验算。做完后,视频里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说:“你算出来是3.5米?那我们反过来想,如果高度是3.5米,那比例是不是还是1.2:1.8=2:3.5?”

他一算,发现不对,就知道自己哪里漏了。

反馈不靠老师批改,靠他自己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视频里也可以加入一点“人味”。比如录一段家长和孩子的真实对话:

“妈,这题我不会。”

“你记得上次我们看的脚手架吗?”

“记得。”

“那这次,你试试把它当成脚手架,画出来。”

孩子笑了。原来妈妈不是来催作业的,是来陪他一起想的。

这不是教育,是陪伴。

我们不需要炫技的动画,不需要花哨的特效。孩子要的,是一个能听懂的故事,一个能动手的场景,一个让他觉得“哦,原来数学还能这样用”的瞬间。

你拍的视频,不是为了展示你讲得多好,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没人催的时候,还能主动点开下一集。

别怕慢,别怕简单。真正能留下来的知识,不是靠重复背诵,而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啊,原来是这样”。

你不需要讲完初中三年的数学。你只需要,让一个孩子,在某个晚上,因为看了你的一段视频,突然觉得:“数学,好像也没那么讨厌。”

那,就够了。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2.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3.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4.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5.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6.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7.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8.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9.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10.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