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飞机飞起来的那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8】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操场上没有风,却有二十多架纸飞机在缓缓上升。有的飞得歪歪扭扭,撞在了树杈上;有的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了远处的草丛里;还有一架,被一个男孩追着跑了十几米,最后停在了升旗台的底座旁。没人喊“赢了”,也没人哭闹,他们只是蹲下来,捡起自己的飞机,轻轻拍掉灰尘,然后抬头看天。
这不是一节美术课,也不是科学实验,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课堂。老师没有讲空气动力学,没提伯努利原理,也没用公式说明升力怎么产生。她只是给了每个孩子一张A4纸,说:“折一架能飞的飞机,然后,让它带着你的名字上天。”
孩子们开始折。有人照着书上的图,一步一折,眼睛盯着线条,手指小心翼翼;有人直接撕了重来,折了三次,飞机还是原地打转;还有人偷偷在机翼上画了火箭、恐龙、自己的生肖,甚至写上了“爸爸别生气”。老师没打断,也没催促。她只是走来走去,偶尔蹲下来问一句:“你这架,打算飞多高?”
有个女孩折完后,把飞机放在掌心,轻轻吹了一口气,飞机晃了晃,没动。她皱着眉,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老师没说“你哪里折错了”,只是问:“你希望它飞得像鸟一样,还是像风筝一样?”女孩想了想,说:“我想让它飞得稳一点,别老转圈。”老师点点头,没教她怎么改,只是递给她一张更厚一点的纸:“试试这个。”
第二天,那架飞机飞了五米远,稳稳地落在了沙坑边上。女孩没笑,但眼睛亮了。
这不是因为她的飞机飞得最远,而是因为她自己找到了答案。没人告诉她机翼要稍微上翘,没人教她重心该往前移,也没人用“空气流速快压强小”这种词来解释。她只是试了,错了,改了,再试。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调整,学会了不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
课堂上,老师没有要求“必须飞起来”,也没说“谁的飞得高谁就厉害”。她只是让学生们给自己的飞机起名字,写上自己的姓氏,贴在机身上。有人叫“小星航空”,有人叫“小雨一号”,还有个男孩,把自己的飞机命名为“妈妈别唠叨号”。没人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架飞机,不只是纸做的。
试飞的时候,操场上没有尖叫,没有推搡。孩子们排成队,一个接一个,走到指定的起跑线,深吸一口气,轻轻一掷。有人飞得高,有人飞得远,有人飞得歪,但每个人都认真地看着自己的飞机,像看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小生命。
课后,老师让孩子们写下一句话:“我的飞机没飞好,是因为______。”有孩子写:“我折得太紧了,翅膀太硬。”有孩子写:“我没剪齐边,风一吹就偏。”还有个孩子写:“我太着急了,没等风来就扔了。”
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对错评判。但这些话,比任何一张试卷都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思考。
这不是一堂“教飞行”的课,而是一堂“教如何面对失败”的课。孩子不是因为飞机飞得远才获得成就感,而是因为他们在一次次失败中,学会了不责怪自己,不怪风,不怪纸,而是去想:我还能怎么做?
很多家长总想让孩子“学会知识”,却忘了,真正的学习,往往发生在“试错”之后。语文课上,孩子背课文,不是为了记住字词,而是为了理解情绪;数学课上,孩子解题,不是为了得出答案,而是为了明白逻辑;而在这节折纸飞机的课里,孩子学到的,是观察、是耐心、是调整、是接受不完美。
有人问:这能提高语文成绩吗?能提高数学分数吗?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个在操场上追着飞机跑的孩子,回家后主动翻开了《昆虫记》;那个给飞机写名字的女孩,开始写日记,每天记下“今天我的飞机飞了几次”;那个折了五次都不成功的男孩,后来在作文里写:“原来,不是所有努力都有结果,但每一次尝试,都让我更靠近那个结果。”
教育不是把知识塞进脑袋,而是点燃一颗愿意去试、去问、去改的心。
那天之后,学校里多了个角落——“纸飞机回收站”。不是为了收集废纸,而是为了让孩子把那些飞不起来的飞机放进去,写上一句话:“这是我第一次失败的飞机,下次,我会改这里。”
没人要求这么做。是孩子们自己做的。
我们总以为,好的教育要教孩子“怎么做对”,却忘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不怕做错”。
纸飞机不会飞,不是因为孩子笨,而是因为还没找到风的方向。
而教育,就是帮他们找到那阵风。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杨教员 长春师范大学 数学专业
-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