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当皮球掉进树洞,孩子眼中的风开始有了形状——一场关于思维生长的语文课

当皮球掉进树洞,孩子眼中的风开始有了形状——一场关于思维生长的语文课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当皮球掉进树洞,孩子眼中的风开始有了形状——一场关于思维生长的语文课

在一间阳光洒满窗台的小学教室里,孩子们围坐成半圆形,眼睛亮亮地盯着前方的投影屏幕。屏幕上,一只红彤彤的皮球正缓缓滚向一棵老树的根部,接着“咚”的一声,不见了。老师轻声问:“皮球掉进洞里了,怎么办?”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唯一解法,只有三十多双小手高高举起,像春天里争相冒头的嫩芽。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语文课,而是一次关于“如何思考”的温柔启蒙。它不教孩子背多少好词好句,也不急于让他们写出满分作文,而是悄悄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思维的旷野,是问题背后的光。

这节课的设计来自河北唐山的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穆宇新,配合教研室门素艳与同事崔亚宁的指导,围绕两篇看似简单的小课文展开:《皮球掉进洞里》和《比画风》。它们分别讲的是三个孩子想办法从树洞中取出皮球,以及三个小动物尝试用画笔“画出风”。表面看,一个是生活小困境,一个是艺术小挑战;

但往深处走,你会发现,这两篇课文真正谈论的,是一种能力——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靠刷题练出来的,也不是靠听讲记下来的。它需要情境,需要好奇,需要试错的空间,更需要一个愿意等待孩子慢慢想出来的老师。

从“掉进洞里的皮球”开始: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课的开头,没有生字词讲解,没有段落大意分析,只有一个画面:皮球不见了。

这个设计很聪明。因为“丢失”是孩子最熟悉的情绪之一。玩具不见了、书包找不到了、同学不理自己了……这些微小的“危机”每天都在发生。而当老师把“皮球掉进洞里”变成一个真实的问题抛出来时,孩子们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者,而是被卷入了一个需要他们参与解决的情境。

这时候,教室里响起的是各种声音:“用水灌进去,球会浮上来!”“用绳子绑个钩子捞!”“拿根长棍子把它捅出来!”甚至有个孩子说:“我们可以请蚂蚁帮忙,它们力气大!”这些答案有的科学,有的天真,但都闪耀着同一种光芒——那是思维在运转的火花。

老师没有打断,也没有急于纠正。她只是鼓励:“谁的办法和别人不一样?”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更多可能性。因为在很多课堂上,孩子学会的是“正确答案”,而不是“自己的想法”。而在这里,与众不同不是错误,反而是被鼓励的方向。

这让我想到,很多孩子之所以害怕写作文,不是因为不会写字,而是因为从小就没有被真正问过:“你是怎么想的?”他们习惯了模仿范文,习惯了套用模板,却忘了写作的本质,是表达自己的思考。

而这节课,正是在教孩子:你的想法很重要。

风看不见,但可以“画”出来:抽象思维的第一次起飞

当孩子们终于帮故事里的小朋友把皮球捞出来时,老师轻轻一转:“你瞧,他们又能踢球了。”画面切换,草地上,三个小动物正坐在画板前——小猫、小狗、小猪,他们在画画。

“他们在画什么?”老师问。

“风。”有人小声说。

“风怎么画?”这个问题像一块石头,砸进了平静的湖面。

风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但它存在。树叶摇动,头发飘起,衣服鼓起来,这些都是风的痕迹。于是,有孩子说:“我画一片被吹弯的小草。”“我画一个飘在空中的气球。”“我画一个人眯着眼睛,头发往后飞。”

这些画面,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画画了,而是在进行一种抽象思维的转化:把看不见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的符号。这正是人类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大约7-11岁)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但仍然依赖具体事物。而“画风”这样的任务,恰恰是在帮助他们跨越这个阶段——从依赖实物,走向理解抽象概念。

更妙的是,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风可以这样画”,而是让他们自己去书里读课文,去小组里讨论,再去纸上尝试。这个过程,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孩子在“读—说—画—讲”的循环中,完成了对“风”的重新定义。

而这种定义,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从“读文”到“生活”:思维的闭环如何形成

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交流所知”。老师问:“生活中,你有没有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事?”

这个问题,把课堂从故事拉回现实。

有孩子说:“我家的钥匙丢了,我用磁铁在沙发底下找到了。”

有孩子说:“弟弟哭闹不停,我给他讲了个故事,他就安静了。”

还有孩子说:“下雨天忘记带伞,我和同学共用一把,轮流撑。”

这些故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孩子心中,它们就是一场场“英雄之旅”。而老师做的,是把这些经历郑重地请上讲台,让它们被听见、被看见。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教学智慧:把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又把生活变成学习的资源。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作文“没内容”,写来写去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一分钱”。可问题不在于孩子没经历,而在于他们没意识到: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本身就是值得写的素材。

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曾经“动脑筋解决了问题”,他就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写作的底气。他知道,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他的想法是值得被记录的。

为什么这样的课,比“作文技巧”更重要?

市面上太多作文教学,聚焦在“开头要惊艳”“结尾要点题”“多用比喻拟人”。这些技巧当然有用,但如果孩子脑子里空空如也,再华丽的修辞也只是空中楼阁。

而这节课,它不教“怎么写”,它先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

它让孩子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曾经动过的脑筋、经历的事、产生的想法。当你真的解决问题了,自然就有话可说;当你真的在思考,文字就会有力量。

更难得的是,这节课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它既是语文课——读文、说话、表达;也是思维课——分析、推理、创造;还是美术课——用图像表达抽象概念。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因为真实的问题从来不会按学科划分。

就像生活中,你不会说:“我现在要解决一个语文问题。”你只会说:“我的球掉洞里了,怎么办?”而这个问题,可能涉及物理(浮力)、工程(工具制作)、合作(团队分工),当然也包括语言表达(如何向别人说明你的办法)。

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会想办法的人”

我们总说要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从哪里来?不是从刷题中来,也不是从背诵中来,而是从一次次“遇到问题—尝试解决—反思结果”的循环中生长出来的。

这节课最动人的地方,是它对孩子“试错权”的尊重。没有孩子因为提出“请蚂蚁帮忙”而被嘲笑,也没有人因为办法不现实而被否定。老师允许他们天马行空,也允许他们失败。

而正是在这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真正的思考才可能发生。

我们太习惯于追求“正确答案”,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学会面对“没有答案”的世界。未来的孩子,不会生活在试卷里,他们会面对气候变化、技术变革、人际关系的复杂网络。这些问题,没有ABCD选项,也没有标准解法。

他们需要的,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拥有持续提问、不断尝试、灵活调整的能力。

而这节课,就是在种下这样的种子。

语文课,也可以是一场思维的冒险

回到那间教室。当下课铃响起时,黑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风”:有被吹起的裙摆,有倾斜的雨丝,有风筝高高飞起,还有一幅画着一只耳朵,旁边写着:“我听见风在唱歌。”

这些画或许不够“专业”,但它们足够真实。

而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这样:不急于教孩子写出多么漂亮的句子,而是先让他们拥有值得写的内容;不急于让他们成为“会考试的人”,而是先让他们成为“会思考的人”。

当一个孩子能为掉进树洞的皮球想办法,能用画笔让无形的风显形,能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智慧——那么,无论他将来写不写作文,他都已经拥有了最宝贵的财富:一颗善于观察、乐于思考、敢于表达的大脑。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不是训练答题机器,而是唤醒一个个鲜活的头脑。

就像那节课的结尾,老师没有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而是笑着说:“原来,风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学会了看见它。”

而思维,也一直都在,只是我们需要学会,如何让它被看见。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
  2. 姜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金融
  3. 夏教员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会计学
  4. zl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凝聚态物理
  5. 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机器人)
  6.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
  7. 张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8. 杨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9. 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10. 杨教员 北京联合大学 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