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当14岁的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

当14岁的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9
当14岁的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

十四岁,像一片飘在风中的叶子,看似轻盈,实则被无数看不见的气流拉扯着。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正站在初中的门槛上,身体在快速生长,情绪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突然,去得也快。他们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渴望被理解,却又不愿轻易开口。而“我不想上学了”这句话,往往不是一时冲动的任性,而是一次无声的呼救。

很多家长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焦虑:“不上学怎么行?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以后人生就毁了!”于是立刻启动“说服模式”:讲道理、摆利害、找亲戚轮番劝导,甚至动用责骂和惩罚。可结果往往是孩子更沉默、更抗拒,亲子关系也迅速恶化。我们忘了,问题从来不在“上学”本身,而在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

厌学不是懒,而是卡住了

没有孩子天生就讨厌学习。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蹦蹦跳跳去上学,到初中阶段抗拒走进教室,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可能是某次考试失利后被反复提起,可能是长期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可能是某位老师的言语伤害,或是同学之间的孤立与欺凌。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伤,像沙粒一样不断积累,最终让原本愿意前行的孩子,停下了脚步。

厌学,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当孩子在学习中持续感受到挫败、压力、羞辱或无助时,大脑会自动启动“逃避”程序。这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试图从情绪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如果我们只看到“不学习”的表象,而忽略背后的情绪风暴,那么任何劝说都只是在伤口上撒盐。

别让“为你好”变成情感绑架

现实中,很多家庭一旦发现孩子厌学,立刻进入“紧急救援状态”。父母、祖辈、亲戚朋友纷纷上阵,轮番上阵讲道理,试图用“大家都为你好”来唤醒孩子的“良知”。可这种“车轮战”式的劝说,只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他原本最信任的家人,此刻也成了“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成了监督他、评判他的人。

更深层的伤害在于,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再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而是一个需要被修理的“问题”。他渴望的理解和共情,被替换成了责任和义务的说教。久而久之,他关闭心门,不再愿意分享真实感受,因为“说了也没用,只会换来更多的批评”。

比目标更重要的是安全感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设定目标:“下次考试进班级前二十”“每天多做一套数学题”“必须考上重点高中”。这些目标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孩子正处于情绪低谷,这些外部要求只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他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现在真的没力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人感到安全、被接纳时,内在动力才可能被激发。一个长期被否定、被比较的孩子,内心充满了自我怀疑。他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我可以试试看”的勇气。这时,最有效的不是设定目标,而是先帮助他重建心理安全感。

比如,可以试着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上学让你觉得很痛苦。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你不需要马上变好,我只希望你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在这里。”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不会让孩子变得更懒,反而会让他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从而有勇气面对困难。

挑战性目标:从“要我学”到“我想学”

当然,长期放任也不是办法。当孩子的情绪逐渐稳定后,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设定“挑战性目标”。这类目标的关键在于“挑战性”——不能太容易,否则没有成就感;也不能太难,否则会再次引发挫败感。

比如,如果孩子数学成绩长期在及格线徘徊,与其要求他“下次考到90分”,不如一起制定一个更现实的计划:“这周我们先搞定一次函数这一章,每天花30分钟复习,周末我陪你做一套基础题。”这个目标具体、可操作,而且难度适中。当孩子真正完成时,他会体验到“我能做到”的喜悦,这种正向反馈会慢慢转化为内在动力。

更重要的是,目标的制定过程要让孩子参与。不是家长单方面下达指令,而是通过对话,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困难,共同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种“合作”模式,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承担责任。

自由空间:孩子需要呼吸的缝隙

现代教育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学、补习、作业、练琴、运动……孩子的日程表比成年人还紧凑。表面上看是“不浪费时间”,实则剥夺了孩子自我调节和情绪消化的空间。

一个没有自由时间的孩子,就像一台持续运转的机器,迟早会过热停机。而所谓的“叛逆”,很多时候只是孩子在用极端的方式,争取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不是不想进步,而是需要喘口气。

给孩子留出自由时间,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允许他有发呆、玩耍、做“无用之事”的权利。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恰恰是孩子整理情绪、发展兴趣、重建心理能量的重要时刻。一个能自由呼吸的孩子,才更有可能主动投入学习。

父母的改变,是孩子改变的起点

很多家长总希望孩子先改变,自己再调整。但现实往往是:父母的改变,才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当孩子抗拒上学时,与其追问“你怎么变成这样”,不如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是否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是否在情绪失控时说过伤害他的话?是否真正倾听过他的烦恼,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

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一个符合我们期待的“完美孩子”,而是陪伴一个真实的人,走过成长的崎岖。这需要父母放下控制欲,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对话。不是“我是你爸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而是“我们是家人,所以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困难”。

赏识的力量: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很多厌学的孩子,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份自卑。他们可能在某次考试中失利,被老师当众批评;可能因为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也可能长期被父母拿来比较,渐渐相信“我就是学不好”。

这种自我否定一旦形成,就会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孩子的学习生活。他不是不想学,而是“觉得自己学不会”,于是选择逃避。这时,父母的赏识和积极期待,就像一束光,能照进他内心的阴暗角落。

但赏识不是空洞的夸奖,比如“你真棒”“你最聪明”。而是要具体、真诚地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比如:“我注意到你昨天主动整理了错题本,这个习惯很好”“你虽然这次没考好,但我看到你一直在坚持复习,这很不容易”。

这种反馈让孩子明白:父母在乎的不是分数,而是他的态度和努力。当他感受到被真正“看见”,自我价值感就会慢慢回升,从而有勇气重新面对学习。

家庭教育的本质:关系先于教育

所有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信任的关系,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失效。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他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我需要你理解我”“我撑不下去了”“请帮帮我”。

如果我们只忙着纠正他的“错误想法”,而忽略了背后的情感需求,那么无论讲多少道理,都只是隔靴搔痒。真正的帮助,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我听见了。你愿意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有时候,孩子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当他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出来,压力就会减轻一半。而父母要做的是:不打断、不评判、不急于给建议,只是安静地陪伴。

重新定义“成功”的教育观

我们还需要反思:为什么孩子一说不想上学,我们就如此恐慌?因为我们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只有上学、考高分、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成功路径。可现实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节奏和天赋。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数学物理信手拈来;有的孩子情感细腻,文字表达极具感染力;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拆装机械;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出众,天生有领导力。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而不是把所有人塞进同一个模子。

当我们不再把“上学”等同于“人生唯一出路”,就能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暂时停滞。他可能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方向,找回动力。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推他、拉他、骂他,而是站在他身边,告诉他:“没关系,我陪你。”

十四岁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精神觉醒。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平坦。但只要他知道,无论走得多慢、多累,家永远是那个可以回头的地方,他就不会真正迷失。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向的改造,而是一次双向的成长。当父母学会理解、尊重与陪伴,孩子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3.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4.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5.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6.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8.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