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4岁的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9】
十四岁,像一片飘在风中的叶子,看似轻盈,实则被无数看不见的气流拉扯着。这个年纪的孩子,大多正站在初中的门槛上,身体在快速生长,情绪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突然,去得也快。他们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渴望被理解,却又不愿轻易开口。而“我不想上学了”这句话,往往不是一时冲动的任性,而是一次无声的呼救。
很多家长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焦虑:“不上学怎么行?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以后人生就毁了!”于是立刻启动“说服模式”:讲道理、摆利害、找亲戚轮番劝导,甚至动用责骂和惩罚。可结果往往是孩子更沉默、更抗拒,亲子关系也迅速恶化。我们忘了,问题从来不在“上学”本身,而在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
厌学不是懒,而是卡住了
没有孩子天生就讨厌学习。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蹦蹦跳跳去上学,到初中阶段抗拒走进教室,中间一定发生了什么。可能是某次考试失利后被反复提起,可能是长期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可能是某位老师的言语伤害,或是同学之间的孤立与欺凌。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伤,像沙粒一样不断积累,最终让原本愿意前行的孩子,停下了脚步。
厌学,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当孩子在学习中持续感受到挫败、压力、羞辱或无助时,大脑会自动启动“逃避”程序。这不是逃避责任,而是试图从情绪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如果我们只看到“不学习”的表象,而忽略背后的情绪风暴,那么任何劝说都只是在伤口上撒盐。
别让“为你好”变成情感绑架
现实中,很多家庭一旦发现孩子厌学,立刻进入“紧急救援状态”。父母、祖辈、亲戚朋友纷纷上阵,轮番上阵讲道理,试图用“大家都为你好”来唤醒孩子的“良知”。可这种“车轮战”式的劝说,只会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他原本最信任的家人,此刻也成了“教育系统”的一部分,成了监督他、评判他的人。
更深层的伤害在于,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再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而是一个需要被修理的“问题”。他渴望的理解和共情,被替换成了责任和义务的说教。久而久之,他关闭心门,不再愿意分享真实感受,因为“说了也没用,只会换来更多的批评”。
比目标更重要的是安全感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设定目标:“下次考试进班级前二十”“每天多做一套数学题”“必须考上重点高中”。这些目标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孩子正处于情绪低谷,这些外部要求只会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他不是不想努力,而是“现在真的没力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人感到安全、被接纳时,内在动力才可能被激发。一个长期被否定、被比较的孩子,内心充满了自我怀疑。他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我可以试试看”的勇气。这时,最有效的不是设定目标,而是先帮助他重建心理安全感。
比如,可以试着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上学让你觉得很痛苦。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你不需要马上变好,我只希望你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在这里。”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不会让孩子变得更懒,反而会让他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从而有勇气面对困难。
挑战性目标:从“要我学”到“我想学”
当然,长期放任也不是办法。当孩子的情绪逐渐稳定后,家长可以和他一起设定“挑战性目标”。这类目标的关键在于“挑战性”——不能太容易,否则没有成就感;也不能太难,否则会再次引发挫败感。
比如,如果孩子数学成绩长期在及格线徘徊,与其要求他“下次考到90分”,不如一起制定一个更现实的计划:“这周我们先搞定一次函数这一章,每天花30分钟复习,周末我陪你做一套基础题。”这个目标具体、可操作,而且难度适中。当孩子真正完成时,他会体验到“我能做到”的喜悦,这种正向反馈会慢慢转化为内在动力。
更重要的是,目标的制定过程要让孩子参与。不是家长单方面下达指令,而是通过对话,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困难,共同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种“合作”模式,会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承担责任。
自由空间:孩子需要呼吸的缝隙
现代教育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学、补习、作业、练琴、运动……孩子的日程表比成年人还紧凑。表面上看是“不浪费时间”,实则剥夺了孩子自我调节和情绪消化的空间。
一个没有自由时间的孩子,就像一台持续运转的机器,迟早会过热停机。而所谓的“叛逆”,很多时候只是孩子在用极端的方式,争取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不是不想进步,而是需要喘口气。
给孩子留出自由时间,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允许他有发呆、玩耍、做“无用之事”的权利。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恰恰是孩子整理情绪、发展兴趣、重建心理能量的重要时刻。一个能自由呼吸的孩子,才更有可能主动投入学习。
父母的改变,是孩子改变的起点
很多家长总希望孩子先改变,自己再调整。但现实往往是:父母的改变,才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当孩子抗拒上学时,与其追问“你怎么变成这样”,不如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是否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是否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他?是否在情绪失控时说过伤害他的话?是否真正倾听过他的烦恼,而不是急于给出解决方案?
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一个符合我们期待的“完美孩子”,而是陪伴一个真实的人,走过成长的崎岖。这需要父母放下控制欲,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对话。不是“我是你爸妈,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而是“我们是家人,所以我们可以一起面对困难”。
赏识的力量:看见孩子的“闪光点”
很多厌学的孩子,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份自卑。他们可能在某次考试中失利,被老师当众批评;可能因为成绩不好,被同学嘲笑;也可能长期被父母拿来比较,渐渐相信“我就是学不好”。
这种自我否定一旦形成,就会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孩子的学习生活。他不是不想学,而是“觉得自己学不会”,于是选择逃避。这时,父母的赏识和积极期待,就像一束光,能照进他内心的阴暗角落。
但赏识不是空洞的夸奖,比如“你真棒”“你最聪明”。而是要具体、真诚地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比如:“我注意到你昨天主动整理了错题本,这个习惯很好”“你虽然这次没考好,但我看到你一直在坚持复习,这很不容易”。
这种反馈让孩子明白:父母在乎的不是分数,而是他的态度和努力。当他感受到被真正“看见”,自我价值感就会慢慢回升,从而有勇气重新面对学习。
家庭教育的本质:关系先于教育
所有教育的前提,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信任的关系,任何教育方法都会失效。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他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我需要你理解我”“我撑不下去了”“请帮帮我”。
如果我们只忙着纠正他的“错误想法”,而忽略了背后的情感需求,那么无论讲多少道理,都只是隔靴搔痒。真正的帮助,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我听见了。你愿意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有时候,孩子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当他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出来,压力就会减轻一半。而父母要做的是:不打断、不评判、不急于给建议,只是安静地陪伴。
重新定义“成功”的教育观
我们还需要反思:为什么孩子一说不想上学,我们就如此恐慌?因为我们都默认了一个前提:只有上学、考高分、上名校,才是唯一的成功路径。可现实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节奏和天赋。
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数学物理信手拈来;有的孩子情感细腻,文字表达极具感染力;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拆装机械;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出众,天生有领导力。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而不是把所有人塞进同一个模子。
当我们不再把“上学”等同于“人生唯一出路”,就能更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暂时停滞。他可能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方向,找回动力。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推他、拉他、骂他,而是站在他身边,告诉他:“没关系,我陪你。”
十四岁的孩子,正在经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精神觉醒。他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过程注定不会平坦。但只要他知道,无论走得多慢、多累,家永远是那个可以回头的地方,他就不会真正迷失。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向的改造,而是一次双向的成长。当父母学会理解、尊重与陪伴,孩子自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