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三孩子不想上学,父母如何真正帮到他们?

初三孩子不想上学,父母如何真正帮到他们?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5
初三孩子不想上学,父母如何真正帮到他们?

初三,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道坎,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在快速发育,心理在剧烈波动,学业压力陡然上升,未来方向若隐若现。很多家长发现,原本还算听话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抗拒,甚至明确表示“不想上学了”。面对这样的情况,焦虑、愤怒、无助的情绪很容易在父母心中蔓延。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冷静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孩子“不想上学”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简单的“叛逆”。它是一种信号,一种对当前状态不满的表达。就像身体发烧是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一样,孩子的抗拒,是内心在发出求救信号。如果我们只看到“不上学”这个行为,而忽略了背后的情绪、压力和需求,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劝、怎么逼,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一、先别急着“解决问题”,先学会“倾听问题”

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说“不想上学”时,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紧接着就是讲道理、批评、甚至威胁:“你不读书以后能干什么?”“现在不努力,以后扫大街!”这种反应看似是在“教育”,实则是在切断沟通的桥梁。

真正有效的第一步,是放下评判,坐下来,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聊一聊。不是审问,不是训话,而是真诚地问一句:“你最近是不是特别累?能跟爸爸妈妈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有时候,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某次考试失利后被老师当众批评,自尊心受挫;有时候,是因为和同学闹了矛盾,每天去学校都像上刑场;还有时候,是因为觉得学习内容枯燥、重复,看不到意义,内心充满迷茫。这些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倾听和理解,就会慢慢演变成对整个学校的排斥。

所以,父母的第一任务,不是“说服孩子继续上学”,而是“理解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学”。只有找到了根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厌学的背后,往往是“失控感”在作祟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心理状态想象成一个天平。一边是“压力”,比如课业负担、考试排名、家长期望;另一边是“掌控感”,也就是孩子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权和信心。当压力过大,而掌控感过低时,天平就会失衡,孩子就会感到无力、焦虑,最终选择逃避。

很多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安排好一切——几点起床、几点写作业、报什么补习班——就是在“帮助”孩子。但实际上,这种过度干预恰恰剥夺了孩子的掌控感。他们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也不知道自己能决定什么。

于是,当“不想上学”成为他们为数不多可以表达自主的方式时,他们就会紧紧抓住这个选择。

所以,真正能帮助孩子的,不是更严格的管控,而是逐步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但把选择权交给他:“你觉得数学哪部分最难?我们是每天练一道题,还是每周集中突破一次?”“你希望晚上先写作业还是先休息半小时?”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其实是在重建孩子的掌控感。

当孩子感觉到“我的生活我还能说了算”,他才更有可能重新投入学习。

三、学习兴趣,不是“激发”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我们常常听到“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句话。但事实上,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你看一两岁的孩子,总是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最原始的求知欲。问题不在于孩子没有兴趣,而在于我们的教育方式,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把这种兴趣磨灭了。

比如,孩子对恐龙感兴趣,兴冲冲地跟爸爸分享他知道的知识,爸爸却说:“别整天看这些没用的,快去写作业。”孩子喜欢画画,妈妈却说:“画画能考上重点高中吗?还是多背几个单词实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只有和考试相关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其他一切兴趣都是“浪费时间”。

于是,学习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任务,而不是探索世界的过程。当学习失去了乐趣,只剩下压力和竞争,厌学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制造”兴趣。当孩子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好奇时,不妨和他一起查资料、看纪录片,甚至去博物馆走一走。哪怕这个话题和考试无关,它也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要知道,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靠外力逼出来的,而是源于内心的驱动。当孩子发现知识可以解答他的疑问,可以让他变得更强大,他自然会愿意投入其中。

四、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的“底色”

我们常说“环境育人”,而对孩子影响最深的环境,就是家庭。一个充满争吵、冷漠或高压的家庭,很难培养出内心安定、积极向上的孩子。

文章中提到,夫妻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非常关键。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家庭的感受。如果家里总是充满紧张气氛,父母动不动就吵架,或者对孩子非打即骂,那么孩子在学校遇到压力时,回家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要承受更多情绪负担。

久而久之,他会对整个生活失去信心,学习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相反,一个温暖、稳定、充满尊重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即使他在学校遇到挫折,也知道家里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这种安全感,是孩子面对挑战时最重要的底气。

所以,父母与其花大量时间监督孩子写作业,不如先反思一下:我们家的氛围,是不是让孩子感到安心?我们和孩子的对话,是更多在倾听,还是更多在指责?我们表达爱的方式,是拥抱和鼓励,还是成绩和排名?

五、学习习惯,不是靠“逼”出来的,而是靠“设计”出来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努力”“没毅力”。于是采取各种手段“逼”他学习:没收手机、关在房间里、报一堆补习班。但结果往往是,孩子表面上在学,实际上心不在焉,效率极低。

其实,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靠意志力硬撑,而是靠合理的环境设计和行为引导。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总是分心,可能不是他“不专心”,而是环境本身就容易让人分心——书桌上堆满杂物,手机就在手边,客厅里电视声音不断。这时候,与其批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如帮他重新设计学习环境:清理书桌、设置专门的学习时间、用番茄钟(Pomodoro Technique)来分割任务。

番茄钟的原理很简单:设定25分钟专注学习,然后休息5分钟。每完成4个周期,休息15-30分钟。这个方法的科学依据是,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强行长时间学习反而效率低下。用LaTeX表示这个时间管理模型,可以写成:

\[ T_{\text{focus}} = 25\ \text{min},\quad T_{\text{break}} = 5\ \text{min},\quad T_{\text{long break}} = 30\ \text{min}\ (每4个周期后) \]

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让孩子在完成每个周期后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正向反馈。

再比如,孩子总觉得作业太多,无从下手。这时,父母可以帮助他把大任务拆解成小步骤。比如,一篇作文可以分解为:确定主题 → 列提纲 → 写开头 → 写中间段落 → 写结尾 → 修改。每完成一步,就在清单上打个勾。这种“任务分解法”能有效降低心理负担,让孩子更容易开始。

六、父母的成长,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文章中提到“言传身教”,这一点极为重要。孩子不会听你怎么说,但会看你怎么做。如果父母整天刷手机、抱怨工作,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内心是不服气的。

真正的言传身教,是父母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你可以读一本孩子推荐的小说,学一门新技能,甚至向孩子请教他擅长的知识。当孩子看到父母也在努力变得更好,他才会相信“学习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

更进一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设定“家庭学习时间”。比如,每天晚上7点到8点,全家人都放下手机,各自做自己的事:孩子写作业,父母看书或处理工作。这种共同专注的氛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七、最后,别忘了:孩子不是“问题”,而是“人”

当我们谈论“初三孩子不想上学”时,很容易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修理”的问题。但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哪里出故障了就换个零件。他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尊严的独立个体。

他可能迷茫,可能脆弱,可能暂时失去了方向,但他依然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路。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成为“救世主”,也不需要“彻底改变”孩子。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在他需要的时候,稳稳地站在他身边,告诉他:“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爱你,我都支持你。”

这种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走出困境的最大动力。

初三的路确实不容易,但只要家庭成为孩子的后盾,而不是压力的来源,孩子就有力量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