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就在你身边:从煎饼果子到奶茶优惠,如何用生活情境打开高中数学的正确方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6】
清晨的街角,煎饼摊前排着队,老板头也不抬地说:“加俩蛋,打八折。”你掏出手机准备算账,脑子里瞬间跳出一个算式:原价12元,两个蛋加3元,总价15元,八折就是12元——等等,这不就是一次简单的代数运算吗?你没意识到的是,这一刻,你已经进入了数学的情境世界。
这并不是巧合,也不是特例。我们每天都在和数学打交道,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把它叫做“生活”,而不是“数学”。而所谓“数学情境素材”,本质上就是把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数学逻辑,轻轻展开,让人看见它的形状、听见它的节奏、理解它的意义。
什么是数学情境?它不是“包装”,而是“通道”
很多人误以为情境只是给枯燥题目披上一件花外套,比如把“解方程”改成“小明买奶茶”,以为这样就叫“情境化”。其实不然。真正的情境不是装饰,而是一条通道——它连接的是抽象符号与真实体验之间的断层。
比如,学生记不住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 \( y = a(x - h)^2 + k \),但如果你告诉他:“你开奶茶店,发现卖20元时每天卖100杯,每降价1元多卖10杯,定价多少利润最高?”他就会开始尝试列出收入函数:
\[ R(p) = p \times (100 + 10(20 - p)) = p(300 - 10p) = -10p^2 + 300p \]
然后自然地去求这个抛物线的顶点。当他算出最优价格是15元时,那种“原来数学真的能帮我赚钱”的兴奋感,远比背公式深刻得多。
这就是情境的力量:它不教人“怎么做题”,而是让人问出“为什么要这么做”。
哪些情境真正有用?五类值得深挖的生活场景
不是所有生活片段都适合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好的情境必须具备三个特质:真实、可操作、能引发思考。以下是经过长期教学验证的五类高价值情境类型。
1. 日常消费决策: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生活数学家”
买奶茶、打车、网购满减——这些看似琐碎的行为背后,全是数学模型。
比如“第二杯半价”和“买三送一”哪个更划算?我们来算一笔账:
设单价为 \( p \),买4杯:
- 第二杯半价:每两杯支付 \( p + 0.5p = 1.5p \),四杯共 \( 3p \)
- 买三送一:四杯支付 \( 3p \)
两者单价都是 \( 0.75p \),表面看一样。但关键在于购买数量限制:如果你只想买两杯,“第二杯半价”更优;如果买四杯以上,“买三送一”可以叠加,反而更划算。
这道题的价值不在答案,而在它逼迫学生思考“条件变化如何影响结果”。这不是机械套公式,而是培养决策思维。
2. 自然现象中的数学结构:世界本身就是一本数学书
篮球出手后的轨迹是什么?是抛物线。为什么是抛物线?因为竖直方向受重力加速度,水平方向匀速运动,合运动的轨迹满足二次函数关系。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用手机慢动作拍摄投篮过程,标记球心位置,建立坐标系,拟合出轨迹方程。这个过程涉及坐标变换、函数拟合、误差分析,甚至能引出空气阻力对理想模型的影响。
再比如,用三角函数测量旗杆高度。站在离旗杆 \( d \) 米处,测得仰角为 \( \theta \),则高度 \( h = d \cdot \tan\theta \)。这个简单的公式背后,是古人测量山高、城楼、塔影的基本方法。
当学生亲手拿着测角仪站在操场上,那一刻,数学不再是课本上的定义,而是他们手中的测量工具。
3. 社会问题的量化分析:数学是理解世界的语言
人口增长、碳排放、疫情传播——这些宏大议题,最终都要落到数学模型上。
以人口增长为例,假设某城市现有人口100万,年增长率5%,可以用指数模型描述:
\[ P(t) = P_0 \cdot e^{rt} \]
其中 \( P_0 = 100 \)(单位:万人),\( r = 0.05 \),\( t \) 为年数。十年后人口约为:
\[ P(10) = 100 \cdot e^{0.5} \approx 164.87 \text{ 万人} \]
这个模型虽然简化,但它能让学生意识到:看似微小的增长率,长期积累会产生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发讨论:资源是否跟得上?城市能否承载?数学在这里不只是计算,更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4. 科技背后的数学逻辑:AI、信号、算法都不是魔法
5G基站的覆盖范围为什么是六边形?这不是随意设计,而是基于“平面密铺”原理。正六边形能在不留空隙的情况下完全覆盖区域,且相邻区域边界最短,减少信号干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形状的密铺效率:
- 正三角形:每个角60°,6个拼接成360°
- 正方形:每个角90°,4个拼接
- 正六边形:每个角120°,3个拼接
它们都能密铺,但六边形在相同面积下周长最小,意味着基站间切换更少,通信更稳定。
再比如,推荐算法的基础往往是“相似度计算”。两个用户看电影的评分向量分别为 \( \vec{a} = (4, 5, 3) \)、\( \vec{b} = (3, 4, 4) \),可以用余弦相似度衡量偏好接近程度:
\[ \cos\theta = \frac{\vec{a} \cdot \vec{b}}{|\vec{a}| |\vec{b}|} = \frac{4\cdot3 + 5\cdot4 + 3\cdot4}{\sqrt{4^2+5^2+3^2} \cdot \sqrt{3^2+4^2+4^2}} = \frac{44}{\sqrt{50} \cdot \sqrt{41}} \approx 0.97 \]
数值接近1,说明两人口味高度相似。这种计算方式在抖音、淘宝、网易云音乐中无处不在。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刷到的视频可能由这样一个公式决定时,他们对数学的态度往往会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5. 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智慧:古人早就懂了现代知识
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结构,为什么能抗震?因为它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山西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倒,其核心结构大量使用三角形框架,分散受力。
传统工艺中的“黄金分割”也随处可见。比如紫砂壶的壶身高度与壶嘴位置之比,常接近 \( \frac{\sqrt{5}-1}{2} \approx 0.618 \)。这不是巧合,而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共识。
我们可以让学生测量身边物品的比例:书本长宽、手机屏幕、窗户边框,看看哪些接近黄金分割。这个过程不仅锻炼测量能力,还打通了数学与美学的界限。
如何避免“伪情境”?三个常见陷阱要警惕
尽管情境教学好处多多,但滥用或误用也会适得其反。以下三种情况尤其需要注意。
陷阱一:脱离真实,编造离谱数据
有道题说:“某奶茶店日销5000杯,成本每杯2元,售价15元……”问题是,现实中除非是连锁巨头,单店日销破千已属罕见,5000杯相当于每分钟卖出3.5杯,连续24小时不停,这显然不合理。
虚假数据会削弱情境的可信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是瞎编”。
陷阱二:强行关联,制造“数学暴力”
见过用斐波那契数列分析恋爱次数的题目吗?或者用导数计算表白成功率?这类题目看似有趣,实则荒诞。数学不是万能解释器,不能什么都往里套。
情境必须服务于知识理解,而不是为了搞笑或猎奇。
陷阱三:忽略认知发展阶段
给初中生讲“马尔可夫链预测天气”,或者让小学生理解“标准差”在股票波动中的应用,都是典型的超纲操作。再好的情境,如果超出学生当前的理解能力,只会造成挫败感。
合适的难度,才是激发兴趣的前提。
从生活中收集数学素材:三个实用建议
好的情境不会从天而降,它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三条收集路径。
1. 关注手机里的数学痕迹
打开外卖App,满20减5、满30减8,这些优惠规则本身就是分段函数的体现:
\[ f(x) = \begin{cases}x, & x < 20 \\x - 5, & 20 \leq x < 30 \\x - 8, & x \geq 30\end{cases} \]
再看运动手环记录的步数曲线,是不是像极了函数图像?上升代表走路,平台期代表静坐,陡降可能是坐车。让学生根据曲线还原一天活动,既练了图像解读,又增强了健康意识。
2. 挖掘短视频中的数学瞬间
抖音上流行的“硬币叠高挑战”,本质是重心与平衡问题;“纸桥承重比赛”涉及结构力学与几何稳定性;“盲盒概率揭秘”则是古典概型的应用。
把这些热点转化为课堂讨论素材,学生参与度立刻提升。比如问:“如果一款盲盒有6款,抽中隐藏款的概率是1/12,平均要买多少个才能集齐?”这就引出了“期望值”和“集合覆盖问题”。
3. 借助家庭职业场景建立连接
请家长分享工作中的数学应用:会计妈妈如何做月度报表?工程师爸爸怎么画图纸?医生如何计算药物剂量?
有一次,一位学生父亲是路桥工程师,他带来一张施工图,讲解如何用三角函数计算坡度。那节课,全班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的声音——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数学真的能“造桥铺路”。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让人学会“用数学看世界”
我们教数学,从来不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视角”——看到打折促销时,能本能地思考“这是不是最优选择”;看到新闻说“某病发病率上升30%”,会追问“基数是多少”;看到城市规划图,能想象背后的几何布局。
这种思维方式,比记住任何公式都重要。
而情境素材,正是通向这种思维的桥梁。它不回避抽象,但也不迷信抽象。它承认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也尊重生活的复杂性。
下次你路过奶茶店,不妨停下来看看今天的优惠活动。别急着下单,先问问自己:这个优惠,背后的数学模型是什么?如果我是店主,该怎么设计才能既吸引顾客又保证利润?
当你开始这样思考,你就已经走在了真正的数学之路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昆明医科大学 市场营销
- 张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市场营销
- 李教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人工智能
- 高教员 天津师范大学 地理
- 王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 王教员 哈尔滨理工大学 财务管理
- 马教员 曲靖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 张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化学工程与工艺
- 赵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 郭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