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在语文的土壤里种下智慧的种子:一位教师的深度教学手记

在语文的土壤里种下智慧的种子:一位教师的深度教学手记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0
在语文的土壤里种下智慧的种子:一位教师的深度教学手记

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三年级的孩子们正捧着语文课本,一字一句地朗读着《小蝌蚪找妈妈》。声音稚嫩,却带着一种奇特的专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他们读的不只是文字,而是一个正在悄然展开的世界。

我们常常把语文课简化成“识字、朗读、背诵、默写”的流程,仿佛只要完成这些步骤,孩子就掌握了语文。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一个孩子能准确默写出“蝌蚪”两个字,却不知道池塘里那些黑点点就是小蝌蚪的前身;当他能流畅背诵《咏鹅》,却从未见过一只真正的白鹅在水面上划动红掌——我们真的完成了语文教育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这句话在我执教的第十个年头,终于显露出它沉甸甸的分量。它不是在强调教师的权威,而是在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唤醒。你无法用枯竭的心灵去点燃另一颗灵魂的火种。

如果你自己对文字没有感动,又怎能期待孩子被《秋天的雨》打动?如果你从未在某个清晨为一句诗驻足,又怎能引导孩子体会“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微妙?

现在的教材,确实像一片浩瀚的海洋。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普短文,从民间故事到儿童诗,内容包罗万象。这本是好事,但若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完”课文,那再丰富的文本也只是被切割成知识点的碎片。

我曾见过不少教案,把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拆解成“生字几个、近义词几个、中心思想几句话”,仿佛语文是一道可以套用公式的数学题。结果呢?孩子学会了答题,却失去了对故事本身的兴趣。

我开始尝试改变。教《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划出生字词,而是先问:“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是什么?”孩子们愣住了。一个孩子小声说:“我是我啊。”我笑了:“对,你是你。但‘我’也可以是很多东西。

比如,我有时候是天上的云,有时候是地上的水,有时候钻进你们的杯子里,有时候又躲在冰棍里——猜猜我是谁?”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当他们终于猜出“水”时,眼睛都亮了。那一刻,他们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参与一场关于自我与自然的哲学游戏。

这种“慢下来”的教学,反而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开始主动提问:“老师,‘融化’和‘溶化’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灌溉田地’,不说‘浇灌田地’?”这些问题,过去在赶进度的课堂上根本不会出现。它们来自真实的困惑,来自对语言的敏感。我意识到,语文的根基,从来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好奇心。

于是,我把更多时间用在“无用之事”上。比如,带学生去校园里找“带‘氵’的字”——他们在水龙头、鱼池、雨后的水洼边发现这个偏旁的踪迹;比如,让学生用身体表演“波纹”“跳跃”“奔跑”,感受动词的力量;比如,读完《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们真的去采集蒲公英,对着它吹气,看种子如何乘风飞翔。

这些活动不会直接提高考试分数,但它们让文字从纸上站了起来,走进了孩子的呼吸与动作里。

有一次,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孩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我变成了一滴水。我从云里跳下来,落在小草的头上,它抖了抖,我就滑到泥土里。我钻啊钻,看见蚯蚓在挖隧道,它请我喝了一口茶——原来是地下的泉水。”我读着读着,眼眶热了。这不是在写作文,这是在用语言创造生命。而这种创造,恰恰是语文最珍贵的部分。

当然,基本功依然重要。识字、写字、朗读,这些是语文的“骨架”。但我逐渐明白,骨架必须有血肉才能站立。一个孩子写“游”字,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左中右结构,三点水,方,子,人”,他可能会写错。

但如果他先在泳池里扑腾过,感受过水从指缝流走的触感,理解“人”在“方”(象征泳道)中带着“子”(象征孩子)在水(氵)中移动——这个字就活了。它不再是一堆笔画,而是一段经验的凝结。

这也让我重新思考“学者型教师”的含义。它不是要求我们成为百科全书,而是保持一种永不枯竭的求知欲。当孩子问“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我不会说“下课查查资料”,而是和他们一起做三棱镜实验,看阳光如何被分解。当他们对古诗中的“舴艋舟”好奇,我会找来古代小船的图片,甚至用纸折一只,放在水盆里演示。

我的知识储备或许有限,但我的探索姿态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教育同样如此。很多家长焦虑地问我:“在家怎么辅导孩子语文?”我总是反问:“你们一起读过故事吗?读完后聊过吗?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是回答‘书上不是写了’,还是和他一起找答案?”语文能力的生长,始于家庭中那些看似随意的对话。

当父亲指着晚霞说“这颜色像不像火烧云”,当母亲在煮汤圆时说“你看,它们从沉底到浮上来,就像学会了游泳”,这些时刻,语言与生活完成了最自然的融合。

我见过一位母亲的做法让我深受触动。她女儿读《树之歌》时,对“榕树”感到陌生。这位母亲没有上网搜图片,而是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找到一棵大榕树,让孩子摸树皮、看气根、数枝条。回家后,孩子主动画了一幅画,题为《我和榕树的秘密》。这种学习,深植于感官与情感,远比背诵十遍课文更有效。

技术的发展也让语文学习有了新的可能。现在的孩子能轻松看到世界各地的影像,听到各种方言的朗读。我鼓励学生录制自己的课文朗读,配上简单的背景音乐,分享给同学。一个口吃的孩子,为了录好《小英雄雨来》,反复练习了二十多遍,最终不仅读得流畅,还在班上获得了热烈掌声。技术在这里不是替代,而是放大了表达的勇气。

但无论如何创新,语文的核心始终未变:它是关于理解与表达的学问。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表达观察,表达情感,表达思想。小学三年级,正是这个能力萌发的关键期。他们的语言还稚嫩,思维还具体,但已经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一篇课文,可以是一扇窗,让他们看见更广阔的生活;也可以是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内心。

记得教《荷花》一课时,朱自清写“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问:“为什么用‘冒’,不用‘长’或‘开’?”孩子们讨论了很久。一个男孩说:“‘冒’字让我觉得荷花很着急,它等不及了,‘噗’地一下就钻出来了!”全班都笑了,但笑完后陷入了沉思。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一个字,能唤醒一千种想象。

作为教师,我的任务不是把标准答案塞进他们的脑袋,而是守护这种想象的火花。当孩子说“我觉得春风是绿色的”,我不纠正“春风没有颜色”,而是问:“为什么你觉得是绿色的?你能画出来吗?”因为我知道,在语文的世界里,逻辑的边界之外,还有更广阔的诗意空间。

教育不是填充容器,而是点燃火焰。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种下的不是知识点,而是对世界的好奇,对语言的敏感,对美的感知。

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发芽,但总有一天,当他们在某个黄昏突然想起“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句子,当他们用文字安慰一个伤心的朋友,当他们写出第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诗——那时,他们会记得,曾有一位老师,允许他们慢下来,去触摸文字的温度。

而这,就是语文教育最深的回响。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胡教员 福建医科大学 五年制临床医学
  2.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
  3. 姜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金融
  4. 夏教员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会计学
  5. zl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凝聚态物理
  6. 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机器人)
  7. 张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电子信息
  8. 张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9. 杨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10. 吴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