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回归兴趣与积累:一位教师的真实教学思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2】
语文从来不是一门靠突击就能拿高分的学科。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由无数细小的支流汇聚而成——字、词、句、段、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比如二年级,这条河流的源头正在形成。这个阶段的核心任务不是拔高,不是超前,而是夯实基础。
课本是根,字词句是本,脱离了这个根基,后续的学习就如同在沙地上建楼,看似热闹,实则不稳。
在我所参与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张校长提到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两个“百分之八十五”。第一个,是试卷中约有85%的内容来源于课本基础知识;第二个,是学生如果能掌握课本中85%以上的内容,就能在大多数考试中取得稳定成绩。这两个数字并不神秘,它们反映的是一个朴素的现实:语文学习的重心,始终落在日常积累上。
而这种积累,不能靠临阵磨枪,必须融入每一天的学习节奏中。
但问题来了:如何让孩子愿意去积累?毕竟,语文知识点零碎、重复性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机械记忆的泥潭。很多家长和老师习惯用“刻苦”来要求孩子,动不动就搬出“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仿佛学习必须伴随着痛苦才显得认真。可这样的教育观,无形中把学习变成了一种惩罚。
孩子坐在书桌前,眼神空洞,心里想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什么时候能结束”。长此以往,他们不是学会了语文,而是学会了忍受语文。
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知识的人,比不上真正喜欢知识的人。一个孩子如果对语文产生了兴趣,他会在课间主动翻书,在写作业时琢磨句子的表达,在听写后认真订正错字。这种内在驱动力,远比外部的逼迫更持久、更有效。
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互动一点点点燃的。在我的课堂上,我尝试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比如,一些简单的课文内容,我会请学生来当“小老师”。他们站在讲台上,拿着课本,带着全班朗读、解释词语、提问同学。
这个过程看似只是角色互换,实则激发了孩子的责任感和表现欲。为了当好“小老师”,他们会在课前主动预习,查字典,理清思路。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是任何被动听讲都无法替代的。
再比如听写环节。以往都是老师念、学生写,结束后老师批改。现在,我会让每次听写满分的学生来组织下一次的听写。他们站在讲台上,用清晰的语调念出词语,提醒同学们注意书写规范。这个小小的改变,让听写从一项任务变成了一种荣誉。孩子们为了能站上讲台,会更加认真地复习生字词。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自主性——原来我也可以成为知识的传递者,而不只是接受者。
当然,兴趣只是起点。要真正学好语文,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我观察到,班里有些孩子看起来并不“努力”,作业也不多,但成绩一直稳定,表达清晰,写作流畅。他们的共同点是:会学习。他们知道如何高效背诵,如何记住易错字,如何审题、如何安排写作结构。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形成的。
于是,我开始在班级里组织“学习经验分享会”。每周抽出十分钟,邀请一位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讲讲他最近用了什么方法记住了难写的字,或者怎样快速背下一段课文。有一次,一个男孩分享了他的“联想记忆法”:记“游”字时,他想象“一个孩子(子)在水里游泳,旁边还带着旗帜(方),所以是‘氵+方+子’”。
这个方法立刻被好几个同学采纳。还有学生提到,背课文时先理解段落大意,再分层记忆,比逐字硬背快得多。这些来自同伴的经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在作业管理上,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做作业就是模拟考试。具体来说,就是“看书时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这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需要极大的自律。很多孩子习惯边翻书边写作业,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则没有真正调动记忆和思维。我告诉学生:“你现在写的每一个字,都应该是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当真正考试时,他们不会因为不能翻书而慌乱。作业成了训练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抄写答案的流程。
我要求学生在做作业前,先花时间审题。哪怕是一道简单的造句题,也要看清楚是“用词语造句”还是“用词语写一段话”。遇到复杂题目,比如看图写话,我会引导他们在草稿纸上先列提纲:图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可能说了什么话?准备分几段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实则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条理性。
久而久之,他们的作业不再杂乱无章,而是有了清晰的结构和层次。
作业完成后,订正同样重要。我要求学生对每一份发回的作业都认真阅读,尤其是老师批改的红笔痕迹。错别字要圈出来,写错的句子要重写,理解偏差的地方要标注原因。对于反复出错的题目,我建议他们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定期复习。这个本子不是负担,而是一份个性化的学习档案,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轨迹。
除了作业,语言表达的训练也不可忽视。语文不仅是写,更是说。我在课堂上经常设计“说一说”环节:比如学了《小蝌蚪找妈妈》,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学了描写春天的段落,就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口语练习,实际上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语言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有些孩子一开始结结巴巴,但经过多次练习,逐渐变得自信流畅。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低年级写作以写话为主,很多孩子一提笔就发愁:“写什么?怎么写?”我们教研组在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了一种“插图练笔”的方法:让学生先画一幅画,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动物、一次出游、一个梦境,然后根据画的内容写几句话。
这个方法的妙处在于,画是孩子的强项,他们愿意投入,而写话则成了对画面的自然延伸。一个孩子画了一只飞在云朵上的猫,写道:“我的猫会飞,它喜欢在云上睡觉,梦里全是小鱼。”这样的句子充满童趣和想象力,远比机械地仿写范文生动得多。
课外阅读是语文积累的另一条重要路径。课本内容有限,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孩子才能接触到更丰富的语言材料,积累更多词汇和表达方式。我们鼓励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不限题材,童话、科普、历史故事都可以。在阅读课上,我会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讲讲最近读了什么书,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
一开始只有几个孩子愿意发言,但随着氛围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举手。他们不仅在分享书,也在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特别提醒家长,不要把阅读功利化。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在读“没用的书”,比如漫画或幻想小说,就急着干预,非要他们读“经典名著”。其实,阅读的起点是兴趣,而不是价值判断。一个孩子如果因为喜欢《米小圈上学记》而每天坚持读书,远比被迫读《红楼梦》却一页都看不进去更有意义。
只要他在读,语言就在输入,思维就在运转。等到阅读习惯养成,自然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语文学习是一场慢功夫。它不像数学,做对一道题就有即时反馈;也不像英语,背完单词就能马上运用。它的成效往往是滞后的,可能今天积累的词语,要到半年后写作文时才突然用上。正因为如此,它更需要耐心,需要持续的投入,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支持。
老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兴趣、引导方法、监督落实。每天的听写、作业、朗读、订正,看似琐碎,实则是构建语文能力的砖瓦。而家长的角色,也不是催促和责备,而是陪伴和鼓励。当孩子背不出课文时,不妨和他一起读几遍;当他写错字时,陪他一起分析原因;
当他写出一句精彩的句子时,真诚地夸一句“这句话真有意思”。
语文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表达。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当我们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能力上,把方法从死记硬背转向理解运用,把态度从“必须学”转向“愿意学”,语文才会真正活起来。
这条路没有捷径,但每一步都算数。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都在悄悄塑造着孩子的思维和人格。也许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那个曾经为写一句话发愁的孩子,已经开始写小故事了;那个总把“已经”写成“己经”的孩子,现在能自觉检查错别字了;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在读书会上讲得头头是道了。
这就是语文的力量——它不喧哗,却深远;它不激烈,却持久。它教会孩子如何与语言相处,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清晰而有温度地表达自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黄教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
- 刘教员 海外--波士顿大学 化学
- 陈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理科实验班
- 闫教员 天津师范大学(已保研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师范)
- 尚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
- 玛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
- 杜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保险精算
- 李老师 大学讲师 保险精算
- 李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通信工程
- 方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机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