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光:一位教师的研修觉醒与教育沉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1】
我曾经以为,教语文就是教字词、讲段落、划重点、做练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试卷,构成了我课堂的全部。直到那次参加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用昨天的方式,教着明天的学生。
那段时间,我坐在屏幕前,听专家们娓娓道来。他们不念稿,不空谈,而是用真实的课堂案例、鲜活的学生反应、深刻的教育观察,一点点撬动我固化的教学思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引路人;语文课,不该只是知识的搬运,更应是思想的唤醒。
从“教书”到“育人”:理念的悄然转变
培训中,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语文”到底是什么。它不只是中考的120分,不只是背诵默写的任务清单。它是语言的运用,是思维的训练,是情感的共鸣,是文化的传承。当我把《背影》仅仅当作一篇阅读理解题来讲解时,我其实已经错过了它最动人的部分——那个沉默父亲背后的爱与牺牲。
我开始尝试改变。在讲《孔乙己》时,我不再只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而是让学生设想: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你会怎么看待孔乙己?你会嘲笑他吗?你会同情他吗?如果他是你身边的某个人,你会怎么做?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震撼。有人写:“我可能会笑他,但笑完会后悔。”有人写:“他让我想到小区里那个总捡废品的爷爷,其实他也有尊严。”这些文字不再是标准答案的复刻,而是真实情感的流淌。
我突然意识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他们是否开始用文字表达内心,是否开始对世界有了更细腻的感知。
这种转变,源于理念的更新。我开始把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四个字,真正放进心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项,不再是墙上贴的标语,而是我每节课设计的出发点。
比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朱自清为什么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而不是“长出来”?一个“偷偷地”,传递了怎样的情绪?春天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种触觉的描写,又唤起了你怎样的记忆?
当学生开始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接文本,语文就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的生命体验。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从“讲授者”到“共学者”
培训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长久以来的盲区。
过去,我总觉得自己必须“懂一切”。学生一提问,我就得立刻给出标准答案。一旦答不上来,就会感到尴尬甚至焦虑。但培训中一位专家说:“最好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卡住’,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开。”
这句话让我释然。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确定,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开始在作文批改中写下“这一句让我很感动,能和我分享你是怎么想到的吗”;开始在讨论中说“你的观点和我不一样,这很有意思,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反而更尊重我了。因为他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愿意倾听、愿意学习的伙伴。
有一次讲《桃花源记》,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不是有点像乌托邦?现实里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吗?”我愣了一下,随即说:“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一起找找,历史上有没有人真的试图建立过类似桃花源的社会?”
那节课,我们临时改变了计划,分组查阅资料。有学生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新和谐公社”,有学生提到了中国古代的“避世隐居”传统。虽然这些内容超出了课本范围,但学生的眼神是亮的,思维是活跃的。
我渐渐明白,教师的角色,不是“给出答案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点燃者”。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在未知中前行。
学生角色的重新发现:从“接受者”到“创造者”
我们常常说“以学生为中心”,但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中心”?
培训中,我学到一个词:“学习主权”。意思是,学生应该拥有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导权。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真的是学生的吗?
于是,我尝试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不再统一命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题。有学生写“妈妈的唠叨”,有学生写“打游戏被发现的那一刻”,有学生写“弟弟抢我零食的战争”。这些题目“不够优美”,但足够真实。
我还在班级设立了“语文角”,鼓励学生张贴自己的小诗、随笔、读书笔记。起初没人敢贴,我就先贴了自己的几篇日记。慢慢地,有人开始尝试。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贴了一首写给外婆的诗,最后一句是:“你走后,我学会了煮粥,可总煮不出你煮的味道。”全班读完,一片寂静,然后有人轻轻鼓掌。
那一刻,我明白了:语文的最高境界,不是考试拿高分,而是让人学会表达爱,学会理解痛,学会在文字中安放自己的灵魂。
我也开始尝试项目式学习。比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的“人与自然”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身边的环境问题”调查。他们去小区拍垃圾堆放点,去河边测水质,去采访环卫工人。最后用文字、图片、数据做成报告,在班级展示。
一个学生在报告结尾写道:“我们以为环保是大人的事,后来发现,连我们扔的一张纸,都在影响这个世界。”这种觉醒,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终身学习:教师成长的唯一路径
培训结束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技术,而是重新点燃了学习的热情。
我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阅读教育类书籍。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明白了“倾听比发言更重要”;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懂得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读王荣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我意识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关键。
我也开始尝试使用信息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拓展学习的边界。比如用音频软件让学生录制课文朗读,互相点评;用在线协作文档,让全班共同修改一篇作文;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议论文结构。
但我也清醒地知道,技术只是工具,核心永远是教育本身。用PPT讲满堂灌,和用黑板讲满堂灌,本质上没有区别。真正的变革,发生在教师的教育观发生转变的那一刻。
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不能停留在舒适区。知识在更新,学生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固守二十年前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用过去的地图,寻找今天的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我教了十几年,直到这次培训,才真正懂了它的分量。教师的“活水”,来自持续的学习,来自不断的反思,来自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
回归语文的本质:在文字中看见人
回望这次研修,它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教学心灵。我开始重新审视每一节语文课:我是在教“语文”,还是在教“人”?
当学生读《背影》时流泪,当学生写作文时袒露心声,当他们在讨论中争得面红耳赤,我知道,语文正在发生它最本真的作用——让人更像人。
语文课,不该只是分数的竞技场,而应是心灵的栖息地。它要教会学生读懂文字,更要教会他们读懂生活;要教会他们写出通顺的句子,更要教会他们表达真实的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把所有答案塞进学生脑子里,而是帮他们点亮心中的那盏灯。那盏灯,叫思考,叫共情,叫独立,叫希望。
这条路很长,但我愿意一步一步走。因为我相信,每一个认真对待语文的教师,都在悄悄改变着教育的未来。而每一个被语文照亮的学生,都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和高级翻译
-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
- 吴教员 北京大学 药物制剂
- 王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