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光:一位教师的研修觉醒与教育沉思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光:一位教师的研修觉醒与教育沉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1
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光:一位教师的研修觉醒与教育沉思

我曾经以为,教语文就是教字词、讲段落、划重点、做练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试卷,构成了我课堂的全部。直到那次参加陕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用昨天的方式,教着明天的学生。

那段时间,我坐在屏幕前,听专家们娓娓道来。他们不念稿,不空谈,而是用真实的课堂案例、鲜活的学生反应、深刻的教育观察,一点点撬动我固化的教学思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引路人;语文课,不该只是知识的搬运,更应是思想的唤醒。

从“教书”到“育人”:理念的悄然转变

培训中,我第一次认真思考“语文”到底是什么。它不只是中考的120分,不只是背诵默写的任务清单。它是语言的运用,是思维的训练,是情感的共鸣,是文化的传承。当我把《背影》仅仅当作一篇阅读理解题来讲解时,我其实已经错过了它最动人的部分——那个沉默父亲背后的爱与牺牲。

我开始尝试改变。在讲《孔乙己》时,我不再只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而是让学生设想:如果你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你会怎么看待孔乙己?你会嘲笑他吗?你会同情他吗?如果他是你身边的某个人,你会怎么做?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震撼。有人写:“我可能会笑他,但笑完会后悔。”有人写:“他让我想到小区里那个总捡废品的爷爷,其实他也有尊严。”这些文字不再是标准答案的复刻,而是真实情感的流淌。

我突然意识到,语文课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他们是否开始用文字表达内心,是否开始对世界有了更细腻的感知。

这种转变,源于理念的更新。我开始把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四个字,真正放进心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项,不再是墙上贴的标语,而是我每节课设计的出发点。

比如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不再满足于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朱自清为什么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而不是“长出来”?一个“偷偷地”,传递了怎样的情绪?春天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种触觉的描写,又唤起了你怎样的记忆?

当学生开始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接文本,语文就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的生命体验。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从“讲授者”到“共学者”

培训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长久以来的盲区。

过去,我总觉得自己必须“懂一切”。学生一提问,我就得立刻给出标准答案。一旦答不上来,就会感到尴尬甚至焦虑。但培训中一位专家说:“最好的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卡住’,然后一起想办法解开。”

这句话让我释然。于是,我开始在课堂上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确定,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开始在作文批改中写下“这一句让我很感动,能和我分享你是怎么想到的吗”;开始在讨论中说“你的观点和我不一样,这很有意思,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反而更尊重我了。因为他们感受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一个愿意倾听、愿意学习的伙伴。

有一次讲《桃花源记》,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是不是有点像乌托邦?现实里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吗?”我愣了一下,随即说:“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一起找找,历史上有没有人真的试图建立过类似桃花源的社会?”

那节课,我们临时改变了计划,分组查阅资料。有学生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中的“新和谐公社”,有学生提到了中国古代的“避世隐居”传统。虽然这些内容超出了课本范围,但学生的眼神是亮的,思维是活跃的。

我渐渐明白,教师的角色,不是“给出答案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维的点燃者”。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在未知中前行。

学生角色的重新发现:从“接受者”到“创造者”

我们常常说“以学生为中心”,但怎么做才是真正的“中心”?

培训中,我学到一个词:“学习主权”。意思是,学生应该拥有对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导权。这让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真的是学生的吗?

于是,我尝试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不再统一命题,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题。有学生写“妈妈的唠叨”,有学生写“打游戏被发现的那一刻”,有学生写“弟弟抢我零食的战争”。这些题目“不够优美”,但足够真实。

我还在班级设立了“语文角”,鼓励学生张贴自己的小诗、随笔、读书笔记。起初没人敢贴,我就先贴了自己的几篇日记。慢慢地,有人开始尝试。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贴了一首写给外婆的诗,最后一句是:“你走后,我学会了煮粥,可总煮不出你煮的味道。”全班读完,一片寂静,然后有人轻轻鼓掌。

那一刻,我明白了:语文的最高境界,不是考试拿高分,而是让人学会表达爱,学会理解痛,学会在文字中安放自己的灵魂。

我也开始尝试项目式学习。比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的“人与自然”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身边的环境问题”调查。他们去小区拍垃圾堆放点,去河边测水质,去采访环卫工人。最后用文字、图片、数据做成报告,在班级展示。

一个学生在报告结尾写道:“我们以为环保是大人的事,后来发现,连我们扔的一张纸,都在影响这个世界。”这种觉醒,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

终身学习:教师成长的唯一路径

培训结束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技术,而是重新点燃了学习的热情。

我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阅读教育类书籍。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我明白了“倾听比发言更重要”;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我懂得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读王荣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我意识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关键。

我也开始尝试使用信息技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拓展学习的边界。比如用音频软件让学生录制课文朗读,互相点评;用在线协作文档,让全班共同修改一篇作文;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梳理议论文结构。

但我也清醒地知道,技术只是工具,核心永远是教育本身。用PPT讲满堂灌,和用黑板讲满堂灌,本质上没有区别。真正的变革,发生在教师的教育观发生转变的那一刻。

我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不能停留在舒适区。知识在更新,学生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固守二十年前的教学方式,就是在用过去的地图,寻找今天的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我教了十几年,直到这次培训,才真正懂了它的分量。教师的“活水”,来自持续的学习,来自不断的反思,来自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

回归语文的本质:在文字中看见人

回望这次研修,它像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教学心灵。我开始重新审视每一节语文课:我是在教“语文”,还是在教“人”?

当学生读《背影》时流泪,当学生写作文时袒露心声,当他们在讨论中争得面红耳赤,我知道,语文正在发生它最本真的作用——让人更像人。

语文课,不该只是分数的竞技场,而应是心灵的栖息地。它要教会学生读懂文字,更要教会他们读懂生活;要教会他们写出通顺的句子,更要教会他们表达真实的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的使命,不是把所有答案塞进学生脑子里,而是帮他们点亮心中的那盏灯。那盏灯,叫思考,叫共情,叫独立,叫希望。

这条路很长,但我愿意一步一步走。因为我相信,每一个认真对待语文的教师,都在悄悄改变着教育的未来。而每一个被语文照亮的学生,都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光。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殷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英语
  2. 严教员 清华大学 数学
  3. 辛教员 新疆大学 师范类物理学
  4. 王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5. 张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6. 徐教员 香港的大学 经济学
  7. 周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和高级翻译
  8. 陈教员 贵阳学院 汉语言文学
  9. 吴教员 北京大学 药物制剂
  10. 王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保险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