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高考前,别让“关心”变成负担

高考前,别让“关心”变成负担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6
高考前,别让“关心”变成负担

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种看不见的紧张。学校走廊里脚步声急促,教室窗外偶尔传来父母低声的叮嘱,甚至饭桌上也多了几分小心翼翼——仿佛只要说错一句话,就能把孩子的状态彻底打乱。

可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最想给孩子的一句“加油”,反而成了压在他们心头的一块石头。

一、那些听起来像鼓励的话,其实正在悄悄拆解孩子的信心

你有没有试过对孩子说:“成败在此一举!”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激励,但背后藏着的是一种不容失败的压迫感。它让孩子觉得,不是在参加一场考试,而是在完成一场生死决战。于是,原本可以轻松应对的题目,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万一考砸了怎么办”。

再比如,“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你比别人差。”

这话本意或许是想激发斗志,可当孩子已经站在高压之下时,听到这样的比较,只会更焦虑:原来爸妈眼里,我始终是和别人比出来的存在。我不是我自己,而是别人的一个参照物。

还有那句:“检验你的时刻来了。”

这话听起来挺有仪式感,可对孩子来说,不过是提醒他们:你现在不是学生,而是一个等待被审判的人。每一次翻书,都像在面对一场拷问。

更让人无奈的是:“我可是把大话都放出去了,你考不上重点大学,我就倒着走给同事们看。”

这话听着像玩笑,实则是一记重锤。它把家长的面子和孩子的成绩绑在一起,等于告诉孩子:你不是为自己学,而是为满足我的期待。一旦失败,不仅是自己丢脸,连父母的脸面也保不住。

这些话,都不是恶意,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太急于用“关心”来表达爱,却忘了真正的关心,是尊重孩子的节奏,而不是替他承担压力。

二、你以为在减压,其实是在制造新的焦虑

有些家长心想:“考不好也没关系。”

这话听起来很温柔,像是在给孩子撑伞,可孩子心里想的却是:“既然你们都不在乎结果,那是不是说明,我根本就没什么值得期待的地方?”

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害怕努力之后依然得不到认可。一句“没关系”,反而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是否建立在成绩之上。

再比如:“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别出错。”

老师早就讲过几百遍了,每个知识点都被反复强调。这时候家长再重复一遍,就像在说:“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让人不放心。”哪怕语气再轻,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

还有那句:“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管考试。”

听起来很体贴,其实是另一种控制。孩子知道,这意味着家里的一切都由父母安排,甚至连吃饭的时间、睡觉的姿势都要被干涉。这种“过度照顾”,容易激起逆反心理——我明明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要被当成需要保护的小孩?

最伤感情的一句是:“好好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

这话听上去像在开玩笑,可对很多敏感的孩子来说,却像一记冷箭。他们会想:原来我这么累,这么辛苦,是因为我在拖累你们?如果我考好了,你们才能轻松?那我到底是为了谁而活?

这些话,不是不爱,而是太爱,却不知道怎么去爱。

三、真正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

比起那些充满期待或担忧的话语,其实有一句话更能打动人心:

“注意安全,一路小心。”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没有提分数,没有谈未来,也没有暗示成败。它只是在说:我担心你路上堵车,担心你赶时间摔跤,担心你因为太紧张而忘记带准考证。

这句话传递的信息很清晰:我关心的不是你能考多少分,而是你能不能平平安安地走进考场。

这比任何“一定要考上”都更有力量。因为它不附加条件,不设前提,也不要求回报。它只是纯粹地表达一份牵挂。

所以,与其唠叨“你要争气”,不如安静地递上一杯温水;

与其追问“复习得怎么样”,不如轻轻说一句:“累了就歇会儿,我在。”

沟通的本质,从来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情感的连接。当你用慈爱的语气说话,即使一句话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安心。

四、家长的角色,不该是监考官,而是港湾

很多人以为,高考前家长的任务就是监督、提醒、打气。但事实上,最好的支持,往往是“不在场”的存在。

你不需要每天查作业进度,也不必追问每科考得如何。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段日子。

有人喜欢早上六点起床背书,有人习惯深夜静坐整理笔记。有人靠音乐调节情绪,有人宁愿一个人坐在阳台发呆。这些都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压力共处。

你可以陪他散步,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今天天气不错啊,楼下那棵桂花开了,你小时候最爱闻这个味道。

或者一起煮碗面,不谈成绩,只说“热乎的才好吃”。

你会发现,当你们不再聚焦于“考得怎么样”,反而更容易建立起信任。那种信任,能支撑孩子走过最艰难的时刻。

五、人生不止一次考试,而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我们总说高考决定命运,可回头看看,有多少人从名校毕业,却依然迷茫?又有多少当年看似“失败”的人,后来活得风生水起?

高考确实重要,但它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是唯一的机会。它更像是一个节点,让你停下来,看看自己走了多远,又想往哪里去。

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那一张试卷,而是你在面对压力时的态度,是遇到困难时的选择,是你有没有学会在不确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

所以,请别再用“成败在此一举”来吓唬孩子。

也别再用“你要是考不好,我们就完了”来捆绑彼此。

你要做的,是让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在这里。

你不会因为他没进重点大学而减少一分爱,也不会因为他发挥失常而收回一句温暖的话。

六、最后,送所有考生和父母一句话

别让“关心”变成负担,别让“爱”变成束缚。

你不需要成为那个最懂学习方法的人,也不必掌握所有应试技巧。你只需要做一个愿意倾听、懂得陪伴、敢于沉默的人。

当孩子走出考场,满脸疲惫地回到家,你不必问他考得怎么样。

你只需说一句:“回来了,辛苦了。”

然后,给他一个拥抱。

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都会慢慢散去。

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从来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来自家人的那份无条件的理解与接纳。

愿每一个即将走进考场的孩子,都能带着平静的心,走向属于自己的明天。

也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学会在关键时刻,闭上嘴,用心去爱。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3.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4.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5.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6.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7.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8.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9.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10.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