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别让“关心”变成负担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06】
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日子里,空气里似乎都弥漫着一种看不见的紧张。学校走廊里脚步声急促,教室窗外偶尔传来父母低声的叮嘱,甚至饭桌上也多了几分小心翼翼——仿佛只要说错一句话,就能把孩子的状态彻底打乱。
可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最想给孩子的一句“加油”,反而成了压在他们心头的一块石头。
一、那些听起来像鼓励的话,其实正在悄悄拆解孩子的信心
你有没有试过对孩子说:“成败在此一举!”
这句话听上去像是在激励,但背后藏着的是一种不容失败的压迫感。它让孩子觉得,不是在参加一场考试,而是在完成一场生死决战。于是,原本可以轻松应对的题目,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脑子里反复回放着“万一考砸了怎么办”。
再比如,“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你比别人差。”
这话本意或许是想激发斗志,可当孩子已经站在高压之下时,听到这样的比较,只会更焦虑:原来爸妈眼里,我始终是和别人比出来的存在。我不是我自己,而是别人的一个参照物。
还有那句:“检验你的时刻来了。”
这话听起来挺有仪式感,可对孩子来说,不过是提醒他们:你现在不是学生,而是一个等待被审判的人。每一次翻书,都像在面对一场拷问。
更让人无奈的是:“我可是把大话都放出去了,你考不上重点大学,我就倒着走给同事们看。”
这话听着像玩笑,实则是一记重锤。它把家长的面子和孩子的成绩绑在一起,等于告诉孩子:你不是为自己学,而是为满足我的期待。一旦失败,不仅是自己丢脸,连父母的脸面也保不住。
这些话,都不是恶意,但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太急于用“关心”来表达爱,却忘了真正的关心,是尊重孩子的节奏,而不是替他承担压力。
二、你以为在减压,其实是在制造新的焦虑
有些家长心想:“考不好也没关系。”
这话听起来很温柔,像是在给孩子撑伞,可孩子心里想的却是:“既然你们都不在乎结果,那是不是说明,我根本就没什么值得期待的地方?”
他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害怕努力之后依然得不到认可。一句“没关系”,反而让他们怀疑自己的价值是否建立在成绩之上。
再比如:“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别出错。”
老师早就讲过几百遍了,每个知识点都被反复强调。这时候家长再重复一遍,就像在说:“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让人不放心。”哪怕语气再轻,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
还有那句:“什么事都不用管,只管考试。”
听起来很体贴,其实是另一种控制。孩子知道,这意味着家里的一切都由父母安排,甚至连吃饭的时间、睡觉的姿势都要被干涉。这种“过度照顾”,容易激起逆反心理——我明明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要被当成需要保护的小孩?
最伤感情的一句是:“好好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
这话听上去像在开玩笑,可对很多敏感的孩子来说,却像一记冷箭。他们会想:原来我这么累,这么辛苦,是因为我在拖累你们?如果我考好了,你们才能轻松?那我到底是为了谁而活?
这些话,不是不爱,而是太爱,却不知道怎么去爱。
三、真正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
比起那些充满期待或担忧的话语,其实有一句话更能打动人心:
“注意安全,一路小心。”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没有提分数,没有谈未来,也没有暗示成败。它只是在说:我担心你路上堵车,担心你赶时间摔跤,担心你因为太紧张而忘记带准考证。
这句话传递的信息很清晰:我关心的不是你能考多少分,而是你能不能平平安安地走进考场。
这比任何“一定要考上”都更有力量。因为它不附加条件,不设前提,也不要求回报。它只是纯粹地表达一份牵挂。
所以,与其唠叨“你要争气”,不如安静地递上一杯温水;
与其追问“复习得怎么样”,不如轻轻说一句:“累了就歇会儿,我在。”
沟通的本质,从来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情感的连接。当你用慈爱的语气说话,即使一句话不说,孩子也能感受到安心。
四、家长的角色,不该是监考官,而是港湾
很多人以为,高考前家长的任务就是监督、提醒、打气。但事实上,最好的支持,往往是“不在场”的存在。
你不需要每天查作业进度,也不必追问每科考得如何。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度过这段日子。
有人喜欢早上六点起床背书,有人习惯深夜静坐整理笔记。有人靠音乐调节情绪,有人宁愿一个人坐在阳台发呆。这些都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压力共处。
你可以陪他散步,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今天天气不错啊,楼下那棵桂花开了,你小时候最爱闻这个味道。
或者一起煮碗面,不谈成绩,只说“热乎的才好吃”。
你会发现,当你们不再聚焦于“考得怎么样”,反而更容易建立起信任。那种信任,能支撑孩子走过最艰难的时刻。
五、人生不止一次考试,而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我们总说高考决定命运,可回头看看,有多少人从名校毕业,却依然迷茫?又有多少当年看似“失败”的人,后来活得风生水起?
高考确实重要,但它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是唯一的机会。它更像是一个节点,让你停下来,看看自己走了多远,又想往哪里去。
真正决定未来的,从来不是那一张试卷,而是你在面对压力时的态度,是遇到困难时的选择,是你有没有学会在不确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
所以,请别再用“成败在此一举”来吓唬孩子。
也别再用“你要是考不好,我们就完了”来捆绑彼此。
你要做的,是让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在这里。
你不会因为他没进重点大学而减少一分爱,也不会因为他发挥失常而收回一句温暖的话。
六、最后,送所有考生和父母一句话
别让“关心”变成负担,别让“爱”变成束缚。
你不需要成为那个最懂学习方法的人,也不必掌握所有应试技巧。你只需要做一个愿意倾听、懂得陪伴、敢于沉默的人。
当孩子走出考场,满脸疲惫地回到家,你不必问他考得怎么样。
你只需说一句:“回来了,辛苦了。”
然后,给他一个拥抱。
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都会慢慢散去。
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从来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来自家人的那份无条件的理解与接纳。
愿每一个即将走进考场的孩子,都能带着平静的心,走向属于自己的明天。
也愿每一位父母,都能学会在关键时刻,闭上嘴,用心去爱。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