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中生如何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初中生如何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21
初中生如何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初中,是很多孩子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分水岭”。小学时成绩相差不大,大家嘻嘻哈哈也能跟上节奏;可一进入初中,课程变难、节奏加快、知识密度陡增,不少孩子突然就“掉队”了。家长急,孩子也慌,明明作业做了,课也听了,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

其实,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努力不够”,而在于——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换句话说,他是不是已经从“被推着走”转变成了“自己往前走”?这个转变,不是靠补课堆出来的,而是由一系列具体、可培养的能力支撑起来的。

今天,我们不谈空泛的“要好好学习”,也不讲那些听腻了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就从一个普通初中生的日常出发,看看那些真正管用的学习能力,到底是怎么一点一点练出来的。

一、自制力:不是“坐得住”,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很多人把自制力理解成“能坐得住、不玩手机、不走神”。这没错,但太表面了。真正的自制力,是一种对时间与目标的掌控感。

比如,一个有自制力的孩子,不会等到作业堆成山才开始写,也不会在考试前一天才翻书。他知道,数学作业最难,那就放学后趁脑子清醒先做;英语单词要长期积累,那就每天固定15分钟背10个;周末不光是休息,还得留出时间整理错题。

这种安排,不是靠家长催出来的,而是他自己摸索出的节奏。一开始可能乱,今天忘了背单词,明天数学没订正,但只要他开始意识到“这样不行”,愿意去调整,自制力就在生长。

关键是怎么开始?建议从“每日三件事”开始:每天晚上睡前,写下第二天最想完成的三件事。可以是“完成物理作业”“背完一课单词”“整理数学错题”。完成就打勾,不完成也不责怪,只问一句:“为什么没完成?”是时间不够?还是拖延了?慢慢他就学会预估任务、分配精力。

自制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一次次“计划—执行—反思”的循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二、专注力:不是“盯着书看”,而是“脑子在动”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坐在书桌前,眼睛盯着课本,手在翻页,嘴里还念念有词,看起来特别认真。可一问他在想什么,他愣住:“我……刚才走神了。”

这说明,他只是“形似专注”,实际脑子没跟上。真正的专注,是思维持续投入的过程。听课时,不只是听老师说了什么,而是在想:“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个历史事件和上一节课讲的有没有联系?”做题时,不只是算出答案,而是在琢磨:“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有没有更快的解法?”

怎么提升这种“动脑式专注”?可以从“提问法”入手。

比如预习数学时,不要只是看例题,而是自己先问:“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讲这道题?”“这个步骤为什么这么写?”甚至可以假装给同学讲课,把解题过程复述一遍。一旦开始输出,脑子就必须保持在线,走神的缝隙就变小了。

还有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法:限时训练。给自己定15分钟,专注做一道难题,期间不允许看手机、不吃东西、不说话。时间一到,停下来,记录自己走了几次神,解题进度如何。几次之后,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比想象中更专注。

三、预习,不是“提前看一遍”,而是“带着问题去上课”

很多孩子以为预习就是把课本翻一遍,划划重点,就算完成了。结果上课时发现:“咦,老师讲的好像我都看过,但怎么还是听不懂?”

问题出在,预习没有“激活思维”。真正有效的预习,是在上课前,先给自己制造“认知缺口”。

怎么做?可以用“三问预习法”:

1. 这一节讲什么?(概括主题)

比如物理讲“浮力”,先问自己:“浮力是什么?为什么船能浮在水上?”

2. 我懂了什么?(标记已知)

看完课本,把能理解的部分用蓝笔标出,比如“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3. 我不懂什么?(提出问题)

把看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写下来,比如:“为什么密度比水小的物体会浮起来?公式里的ρ是什么意思?”

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孩子的注意力会自动聚焦在“解惑”上。一旦老师讲到红笔标注的部分,他会立刻竖起耳朵,因为这是他“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学习,才有参与感,才记得牢。

预习不是为了“提前学会”,而是为了“让课堂更有目的”。

四、语言表达:不只是“会说话”,更是“能把想法理清楚”

很多人觉得,语言表达是语文的事,尤其是阅读理解、作文。其实不然。数学题的解题步骤怎么写?科学实验报告怎么组织?甚至和同学讨论一道题,怎么讲得让人听懂?这些都依赖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阶段,考试越来越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比如一道几何题,只写“∠A = ∠B”是拿不到满分的,必须写出推理过程:“因为AB = 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底角相等。”

这就要求孩子不仅能“想明白”,还要能“说清楚”。怎么练?

一个简单方法:口头复述。每天选一道题,不写过程,而是对着空气或家长,把解题思路完整讲一遍。比如:

> “这道题要求解方程 \[ 2x + 5 = 13 \]。我先看等号两边能不能简化。右边是13,左边是2x加5。我想把5移到右边,就要两边同时减5,得到 \[ 2x = 8 \]。然后再两边同时除以2,得出 \[ x = 4 \]。”

讲完后,再回头看看,有没有逻辑跳跃?有没有漏掉关键步骤?这个过程,就是在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语文方面也一样。读完一篇记叙文,不要急着做题,先问自己:“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主角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比直接看答案分析更有用。

语言表达的本质,是思维的外化。能说清楚,说明真懂了。

五、远见:不是“画大饼”,而是“看见学习的意义”

我们常对孩子说:“你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话没错,但太遥远了。对初中生来说,“将来”是模糊的,他们更关心“今天值不值得”。

真正的远见,不是家长灌输的“你必须成功”,而是孩子自己体会到的“学习能让我变得更好”。

比如,一个孩子发现,自己背了30个英语单词后,竟然能看懂一篇简单的英文短文,他会感到成就感;一个学生通过整理错题,发现同类题型不会再错,他会觉得努力有用;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回答出难题,被老师表扬,他会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尊重。

这些微小的正向反馈,才是远见的起点。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连接“当下努力”和“实际收获”,而不是空谈未来。

可以试着这样沟通:

- “你昨天花半小时整理的数学错题,今天作业是不是做得快了?”

- “你坚持背单词两周了,现在看英语课文是不是轻松多了?”

让孩子自己看到: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能力。

六、反思与归纳:不是“错题本”,而是“自己的知识地图”

很多家长逼孩子做错题本,结果本子做得花里胡哨,红笔蓝笔绿笔全上,可成绩就是不提高。为什么?因为只是“抄答案”,没有“动脑子”。

真正的反思,是问自己:“我为什么错?”“下次怎么避免?”“这道题背后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比如一道化学计算题错了,不要只写正确答案,而是补充:

- 错误原因:单位没换算,把毫升当成升了。

- 知识点:密度公式 \[ \rho = \frac{m}{V} \] 中,体积单位必须是立方米或升。

- 防范措施:以后看到体积单位,先检查是否需要换算。

这样的记录,才是有价值的。

更进一步,可以让孩子尝试建立知识框架。比如学完“一元一次方程”,让他画一张思维导图:

- 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 解法步骤:

1. 去括号

2. 移项

3. 合并同类项

4. 系数化为1

- 常见题型:

- 应用题(行程、工程、利润)

- 含分数的方程

- 含小数的方程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而是帮助孩子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一旦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就不再是“背一堆东西”,而是“在地图上找位置”。

写在最后:学习能力,是一点一点长出来的

我们总希望孩子“一下子开窍”,但现实是,学习能力像一棵树,需要时间生根、发芽、长枝。

自制力不是一天就能管住手机的,专注力不是看几篇文章就能提升的,反思习惯更不是靠一次谈话就能建立的。它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也需要孩子一次次试错、调整、再尝试。

作为家长,不必焦虑“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而要关注“我的孩子今天有没有比昨天多懂一点”。也许他今天只整理了一道错题,只专注了10分钟,只提了一个问题——但这些微小的动作,都是成长的痕迹。

初中三年,拼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能坚持。当孩子慢慢掌握了这些能力,他会发现:学习,原来可以是一件自己说了算的事。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3.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4.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5. 陈老师 尚无职称等级 能源动力
  6.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7.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
  8. 胡教员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 张教员 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 刘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