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线上语文教学的挑战与突破:一位小学教师的真实反思

线上语文教学的挑战与突破:一位小学教师的真实反思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05
线上语文教学的挑战与突破:一位小学教师的真实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以手机为黑板、以网络为讲台,开启一段如此特别的教学旅程。过去几个月的线上教学经历,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场“考试”,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也让我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起初,我对线上教学充满了不安。站在教室里讲课,我能看见学生的眼神,能从他们的表情中判断是否听懂,能通过提问和互动掌握课堂节奏。而面对手机屏幕,一切都变得模糊了。我说话的声音是否清晰?学生有没有走神?他们是否真的在跟读课文?这些问题像细小的针,不断扎在心头。

最让我头疼的,是朗诵环节。语文课离不开朗读,那是感受语言节奏、体会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可在线上,我很难同时听到所有学生的朗读声。网络延迟、设备收音效果差、家庭环境嘈杂……种种因素让集体朗读变成了一场“声音接力赛”。有时候,我刚念完一句,学生那边才传来声音,节奏完全错开,课堂的流畅性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最初,我让学生一个个开麦朗读,结果一节课下来,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教学内容。效率太低,显然不可持续。后来,我调整策略,改为分组朗读。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轮流在课后录制朗读音频发到群里。我一一收听、点评,再挑选出读得好的片段,在下一节课播放分享。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也更愿意认真准备。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录了一段《秋天的雨》,语调温柔,节奏舒缓,连我都惊讶于他的表现力。

除了朗读,课堂互动也是一大难题。在教室里,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调动气氛,可在线上,这种默契被切断了。我发现自己讲得越多,学生的回应就越少。有一次讲《草船借箭》,我正讲到诸葛亮如何巧妙设计,突然发现聊天区一片寂静,连平时最活跃的学生也没发言。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可能只是在“单向输出”,而不是“共同学习”。

于是,我开始调整课堂结构。每节课前,我会设计两到三个开放性问题,比如:“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用什么办法借箭?”“你觉得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因为他太聪明吗?”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目的就是激发思考。上课时,我不再一口气讲完,而是每讲完一个段落,就停下来让学生打字回答或开麦讨论。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我还引入了“随机点名”机制——用一个简单的随机数生成器决定谁来发言。学生笑着说:“老师,这比抽奖还刺激!”

技术问题也是绕不开的坎。网络卡顿、设备故障、软件操作不熟……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一旦发生,就会打断课堂节奏。有一次讲《荷花》,我正播放一段池塘荷花的视频,突然画面卡住,声音断断续续。学生在聊天区刷屏:“老师,荷花不动了!”“老师,我只听到‘荷……荷……荷……’”。

我哭笑不得,索性顺势引导:“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花的样子——它们是什么颜色?风一吹,叶子是怎么摆动的?”没想到,这个意外的“冥想时刻”反而让学生更专注地进入了文本情境。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线上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室搬到网上,而是一次教学思维的重构。它逼着我去思考:哪些环节必须面对面完成?哪些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什么?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语言感受力的培养?是标准答案的掌握,还是表达欲望的激发?

在不断摸索中,我逐渐形成了一些实用的做法,或许对其他老师或家长也有参考价值。

第一,用“微任务”代替长篇讲解。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连续讲20分钟,学生很容易走神。现在,我把内容拆解成5-8分钟的小模块,每个模块后设置一个“微任务”。比如讲《燕子》这篇课文,我会先播放一段燕子飞行的短视频,然后让学生用三个词形容看到的画面,再回到课文,找找作者用了哪些类似的词语。

这样,视觉、听觉、语言表达被串联起来,学生始终处于“输入-输出”的循环中。

第二,善用“非同步学习”补充课堂。

线上教学的优势之一,是学习可以跨越时间。我开始录制一些5分钟以内的“微课”,专门讲解一个知识点,比如“如何区分‘的’‘地’‘得’”。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家长也能跟着学习。我还鼓励学生录制“课文小主播”视频,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或者为课文配一段背景音乐。

这些作业不仅巩固了学习,也让孩子感受到:语文不只是课本上的字,更是可以创造和表达的东西。

第三,建立“线上学习仪式感”。

在教室里,上课铃响、起立问好、翻开课本,这些动作都在提醒学生:“现在是学习时间”。线上容易模糊生活与学习的界限,所以我特别注重营造仪式感。每次上课前,我会播放一段固定的轻音乐,提醒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课后,我们一起念一句“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明天见”作为结束语。

有个学生家长反馈:“孩子现在到点就主动坐到书桌前,说‘老师要上课了’。”

第四,让家长成为“协作者”而非“监督者”。

线上学习离不开家庭支持,但我尽量避免让家长变成“作业检查员”。我会在课后发一段简短的文字说明,告诉家长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建议他们如何与孩子互动。比如学完《小英雄雨来》,我会建议:“今晚吃饭时,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雨来,你会怎么做?听听他们的想法,不必纠正对错。

”这样,家长参与的是思维交流,而不是纠错任务。

这段线上教学的经历,也让我重新理解了“教师”的角色。过去,我更像一个“知识传递者”,而现在,我更像是一个“学习环境的设计者”。我不再追求“讲得多”,而是关注“学得深”;不再强调“纪律严明”,而是重视“参与积极”。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线上教学的种种限制,反而让我更清楚地看到——真正重要的,不是我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心中是否燃起了对语言、对表达、对思考的兴趣。

当然,这条路还在继续。我依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如何照顾到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如何让线上课堂更有温度?如何平衡教学效率与学生负担?但我不再害怕这些问题。因为我知道,每一次挑战,都是一次重新思考教育本质的机会。

如果你也是一位教师,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变,请相信:适应新方式的过程注定不会轻松,但只要我们始终把学生的真实体验放在首位,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看到孩子对着屏幕发呆,请别急着责备。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监督,而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学习设计。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问,更是关于人的学问。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它的核心始终未变: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学会理解这个世界。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各种限制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打开一扇扇窗——哪怕只是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马教员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
  2. 郭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金融工程(大一英语专业)
  3. 徐教员 北方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4. 陈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5. 刘教员 太原理工大学 软件工程
  6.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学
  7. 郝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英语能源专业
  8. 戴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
  9. 赵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
  10. 冯教员 安阳师范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