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13岁男孩出现叛逆和父母对打怎么办

13岁男孩出现叛逆和父母对打怎么办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07
13岁男孩出现叛逆和父母对打怎么办

你有没有试过,明明只是问了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却像被点燃的炮仗一样,摔门、吼叫,甚至和你推搡起来?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那个曾经抱着你撒娇的小男孩,现在竟然敢动手?这场景发生在13岁左右的家庭里,并不罕见。但问题来了:当孩子开始“对抗”父母,我们第一反应是“管教”吗?

还是该先停下来,看看他背后到底在经历什么?

13岁,是很多家庭的“分水岭”。孩子个子快赶上你了,声音变了,情绪像天气一样捉摸不定。他不再愿意听你讲“我这是为你好”,也不再乖乖坐在餐桌前听你安排周末计划。有时候,一句话不对,他就能顶回来一串,甚至出现肢体冲突。这个时候,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震惊、愤怒、伤心——“我养你这么大,你就这样对待我?”

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呢?不是把他当成“不听话的孩子”,而是试着理解:他正在经历一场内在的剧烈变化。

青春期,本质上是一场“重建”。身体在变,激素在翻涌,大脑也在重新布线。他的自我意识像春天的竹笋一样冒出来,迫切地想要证明:“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我是一个独立的人。”这种觉醒常常伴随着混乱、不安,甚至是对抗。而父母,往往是这种情绪最直接的出口。

这不是说动手是对的。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该被纵容。但我们得先明白:孩子和父母“对打”,很少是出于恶意,更多是一种失控的表达。他可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内心的愤怒、委屈或无力感,于是用最原始的方式释放——推搡、摔东西、吼叫。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是立刻压制,还是先按下暂停键?

先做朋友,再做家长

很多人听到“和孩子做朋友”就觉得不靠谱:“我是他爸,怎么能跟他平起平坐?”可事实上,你越是强调“我是你爸,你必须听我的”,孩子就越想推开你。他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而是一个能听懂他话的人。

这不意味着你要放弃原则,也不是说孩子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说,在沟通时,试着放下“教育者”的姿态。比如,当他晚归,不要一开口就是“你知不知道我多担心?你太不懂事了!”而是试试说:“你回来得比平时晚,我有点担心,是不是路上遇到什么事了?”前者是情绪宣泄,后者是开启对话。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急于评判,孩子反而更愿意开口。他不是不想沟通,而是怕一说话就被打断、被指责、被说教。

别用“爱”去捆绑他

很多父母常说:“我们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你要懂事一点,别让我们失望。”这些话听起来是关心,实则是一种情感压力。孩子听得多了,会觉得:“原来我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他们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些关心是真心的,哪些是带着条件的。当你用“付出”去衡量他对你的回应时,他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负担。

试着把“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换成“我理解你现在很难”。当他考试失利,不要说“你对得起我们的辛苦吗”,而是说“这次没考好,你一定也挺难受的吧?”这种共情,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和平相处,不是妥协

有人担心,放低姿态就是“没威信”。其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威信,不是靠吼出来的,而是靠尊重建立的。一个总是居高临下、动不动就发火的家长,孩子表面上顺从,心里早就关上了门。

和平相处,意味着你愿意倾听,也愿意被挑战。比如家庭决策,可以让他参与讨论:“这个周末,你是想回爷爷家,还是想在家休息?你觉得哪种安排更合适?”哪怕最后决定不是他想要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声音被听到了。

这种参与感,会让他慢慢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一味对抗。

教他换位思考,而不是单方面要求

我们常对孩子说:“你要体谅父母的辛苦。”这话没错,但不能只停留在单方面的要求上。真正的“将心比心”,是双向的。

你可以坦诚地告诉他:“爸爸今天工作很累,情绪不太好,刚才对你说话有点急,对不起。”这不是示弱,而是示范。孩子看到你愿意承认错误,他才会学着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当他发脾气时,不要立刻反击,等情绪过去后,平静地告诉他:“你刚才推了我一下,我很疼,也很伤心。我知道你当时很生气,但动手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别的办法。”

这样的对话,比一句“你怎么能打父母”更有教育意义。

冷静,是父母最好的武器

孩子叛逆,最考验的是父母的情绪管理。他吼,你不能跟着吼;他摔门,你不能砸桌子。因为一旦你也失控,这场冲突就变成了“谁嗓门大谁赢”的权力斗争。

记住,你是成年人。你的冷静,是他安全感的来源。即使他动手了,你也可以说:“我现在很生气,但我不想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都需要冷静一下,等会再谈。”

然后,真的走开几分钟。去喝杯水,深呼吸,让自己回到理性状态。等你平静了,再回来谈。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孩子潜意识里明白:情绪是可以被管理的,冲突是可以被化解的。

你也在成长,别停在原地

很多亲子矛盾,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的“停滞”。孩子每天在吸收新信息、接触新思想,而你还在用20年前的方式教育他。他聊的游戏你不懂,他说的网络词你听不懂,他关心的社会话题你觉得“小孩子别管”。

久而久之,他自然觉得和你无话可说。不是他不想交流,而是你的话题他已经不感兴趣了。

试着去了解他喜欢的东西。问问他最近在玩什么游戏,为什么喜欢那个角色;看看他刷的短视频,听听他喜欢的音乐。不需要你非得喜欢,但至少表现出“我愿意了解你”的态度。这种好奇,会让他觉得你不是“老古董”,而是愿意跟上他脚步的人。

规矩要有,但要讲道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不是靠“我是你爸”就能立得住的。孩子需要知道边界在哪里,但更需要知道“为什么”。

比如,你可以和他约定:“晚上10点前必须回家,因为太晚不安全。如果你有特殊情况,提前告诉我,我们可以商量。”这比“你必须10点回来,不然就别回来了”更容易被接受。

当他违反规矩时,惩罚要有,但要和行为挂钩。比如晚归,可以取消一次周末外出机会,而不是直接骂“你太不懂事了”。让他明白,后果是行为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父母的情绪发泄。

别忘了照顾自己

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常常耗尽心力。焦虑、无助、自我怀疑,这些情绪积压久了,也会爆发。所以,别只顾着“教育孩子”,也得照顾好自己的状态。

找朋友聊聊,写写日记,甚至去运动、旅行,都是释放压力的方式。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带出情绪健康的孩子。你不是超人,不需要一个人扛下所有。

13岁的孩子,正在从儿童走向成人。他不再是那个什么都听你的小不点,但也没完全准备好独立面对世界。他摇摆、试探、冲动,甚至伤人,都是这个阶段的一部分。

而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行把他拉回“听话”的轨道,而是陪他走过这段混乱的路。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对话代替命令,用陪伴代替控制。

当他某天突然轻声说“爸,我错了”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一切的耐心,都值得。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张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网络与新媒体
  2. 杜教员 北京理工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3. 丛教员 北京印刷学院 视觉艺术与出版设计
  4. 肖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电子信息工程
  5. 任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新闻传播
  6. 白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7. 赵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类
  8. 周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应用统计
  9. 高教员 上海理工大学 英语
  10. 刘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