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在童趣里读懂《登鹳雀楼》:一个孩子眼中的千里江山

在童趣里读懂《登鹳雀楼》:一个孩子眼中的千里江山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7
在童趣里读懂《登鹳雀楼》:一个孩子眼中的千里江山

在幼儿园大班的某个午后,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户,照在一张张仰起的小脸上。老师轻轻说:“今天,咱们不坐教室了,要一起去一座高高的楼上看风景。”孩子们眼睛一亮,仿佛已经看见了远方的山、天边的太阳。

这首诗叫《登鹳雀楼》,不是什么复杂的古文,也不是需要背得滚瓜烂熟的“任务”。它只是用短短二十个字,讲了一个孩子也能懂的故事:爬到高处,就能看得更远。

我们先不急着写字,也不急着背诵。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正站在一座三层楼高的楼上,脚下是黄河水缓缓流过,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而太阳正一点点沉下去,像被大地轻轻吞掉。风从耳边吹过,你忽然觉得,好像还能再往上走一步,就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这就是王之涣写下的画面。他没说“我要努力”“你要坚持”,可整首诗里,全是那种悄悄往前走的感觉。人往高处走,心也跟着飞起来。

为什么孩子能听懂这首诗?

因为每个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瞬间:踮起脚尖看窗外的云;爬上小山坡想看看村口那条路通向哪儿;甚至把积木搭得高高的,只为多看一眼自己的“城堡”。

所以,当老师问:“你们有没有想过,站得高一点,能看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孩子们会立刻举手。有的说:“我能看见外婆家的烟囱!”有的说:“我能看到整个小区的滑梯!”还有的说:“我能看见天上的飞机!”

这些答案,其实都在呼应着《登鹳雀楼》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是因为老师教了,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更高,看得更远”这件事。

字怎么学?别怕,它是有生命的

我们常说“识字”,但其实,字不是冷冰冰的符号。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形状,一种情绪。

比如“山”字。你看它三笔,中间一竖,两边两个弯钩,像不像三座连在一起的山头?孩子画的时候,常常会故意把中间那根线画得长一点,说:“这是主峰!”有的还会在山顶加个小点,说是“山顶上有棵松树”。

再看“日”字。它原本就是太阳的样子——一个圆圈,中间一点,像光晕。老师问:“太阳是什么形状的?”孩子马上回答:“是圆的!”然后用手指在空中比划出一个圈。这个动作,就是对“日”字最自然的理解。

还有“目”字。两横一竖,四角方方,就像一双眼睛。老师让孩子们用手比划“眼睛”的样子,有人把两手交叉放在脸前,说:“这是我在看远方。”有人闭上眼,说:“我现在正在‘目’里。”

这些字,不是靠死记硬背记住的,而是在一次次游戏、模仿、表达中,慢慢长进心里去的。

写字,不是为了工整,是为了感受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写“山”字,总说:“中间那笔要直,两边要对称。”可孩子写出来,总是歪歪扭扭。于是,大人着急,孩子沮丧。

其实,写字的第一步,从来不是“写得像”,而是“写得舒服”。

老师教“山”字时,没有直接说“先写中间,再封口”,而是拿出一个文具盒,打开盖子,放进一支铅笔,再合上。她说:“看,笔先进去,门才关上。”孩子们咯咯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先里头,后封口”。

接着,他们用手指在空中画“山”字,一边画一边念:“进——关——好啦!”就像给一座山开了个门。

这种教学方式,不是为了让孩子写出“标准字”,而是让他们知道笔画是有顺序的,写字是有节奏的。就像走路,先迈左脚,再迈右脚,不能乱踩。

等到真正动笔时,孩子不再害怕“写错”,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按顺序来,哪怕歪一点,也是“正确的姿势”。

读诗,不只是读文字,更是读心情

老师放录音,声音轻柔,像一阵风拂过耳畔。孩子们安静下来,听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眼神渐渐放空,仿佛真的看见了那一幕。

没人要求他们“必须读得有感情”,可当一个人沉浸在画面里,声音自然就有了温度。

有个小女孩听完后,低声说:“原来太阳是慢慢走回家的。”

这句话,比任何“情感朗读指导”都更真实。

后来,孩子们分小组读。有的用轻快的声音,像在追着太阳跑;有的放慢语速,像是在看着河水缓缓流淌;还有一个男孩,故意把“更上一层楼”说得特别重,说:“我要上去,再上去,直到能看见星星!”

那一刻,诗不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而是他们自己心里的向往。

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是“我想知道”

我们总以为,学习是老师教、学生听。可在这堂课里,学习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

“你们有没有去过很高的地方?”

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落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他们开始讨论:哪里最高?怎么上去?爬山累不累?如果能飞,是不是就不用爬了?

这些话,没有标准答案,却藏着思考的力量。

当孩子开始提问,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学习才真正发生。

老师没有强行灌输“这句什么意思”,而是引导他们去画、去说、去猜。比如“千里目”是什么?有人说:“是望远镜!”有人说:“是眼睛变大了!”还有人说:“是我睁大眼睛,想看清楚。”

这些答案,也许不准确,但它们代表的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靠近理解。

家庭教育的启示:别急着“教会”,先陪孩子“看见”

如果你是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记不住诗,也不用焦虑他写不好字。真正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和他一起,走进那首诗的世界。

你可以带他去公园的高处,指着远处说:“你看,那边的山,是不是有点像‘山’字?”

你可以在吃饭时,指着碗里的汤说:“太阳落山啦,汤面上的油光,像不像‘日’字?”

你还可以和他玩“写字游戏”:用手指在桌上画“山”字,边画边说:“进——关——门啦!”

不需要课本,不需要作业,只需要一点耐心,一点共情,一点愿意蹲下来,和孩子一样看世界的好奇心。

关于“背诵”

很多人觉得,背诗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展示。可对孩子来说,背诗,是一种记忆的舞蹈。

当他把《登鹳雀楼》从嘴里念出来,不是因为“老师说了要背”,而是因为他真的记得那个画面:夕阳西下,黄河奔流,他站在高楼上,望着远方,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开阔。

这种感觉,比任何评分都珍贵。

所以,别逼孩子背。让他在某个傍晚,站在阳台上,指着天边说:“妈妈,太阳要回家了,就像诗里写的那样。”那一刻,诗就已经在他心里。

每一首诗,都是通往远方的路

《登鹳雀楼》不是一首教人“努力”的诗,它是一首教人“看见”的诗。

它告诉我们:

当你站得高一点,世界就不一样了。

当你愿意多看一眼,风景就会多一分清晰。

当你愿意用心去感受,哪怕只是几个字,也能变成一片天地。

教育,不是填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而这把火,往往藏在一个孩子的疑问里:

“山顶上,到底有什么?”

下次,别急着告诉他答案。

不如一起,走上那层楼。

因为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出发。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李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控制工程
  2. 甄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3. 杨教员 清华大学 数理基础科学
  4. 刘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
  5.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6.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7.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8.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9.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10.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