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数学特色小学:当数学成为孩子眼中的“探险游戏”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09-18】
最近总有家长问我:“高新区那所数学特色小学,是不是天天刷题?孩子受得了吗?”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有同样的疑虑。毕竟“数学特色”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点“高压”,仿佛走进校门就得一头扎进公式和试卷堆里。
但当我真正走进这所学校,和老师聊、和家长谈、甚至翻了翻孩子们的作业本后,我的想法彻底变了——这里的孩子,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玩数学”。
先说个印象最深的事。二年级的小朋友学“长度单位”,老师没在教室里讲米、分米、厘米,而是直接带着全班冲到了操场上。每人手里一把卷尺,任务是:量出跑道一圈到底有多长。有的孩子趴在地上一节一节地量,有的用脚步估算再换算,最后全班汇总数据,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测量结果略有不同。
这不是在做题,这是在做“小科学家”。
再比如四年级的“统计”课,老师布置的任务是:调查校门口三家奶茶店的工作日下午销量。孩子们分组行动,有人负责蹲点记录,有人设计调查表格,回来后用Excel整理数据,画出柱状图和折线图。有家长笑着说:“我家孩子现在路过奶茶店都忍不住数人头,说是‘在收集数据’。
”这种教学方式,把数学从课本里“放”了出来,让它活在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你可能会问:这样上课,基础能打牢吗?其实,正是这种“动手+动脑”的模式,反而让知识点记得更牢。有个孩子用乐高搭了一个正方体模型,作业本上写着:“我数了,正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不是老师告诉我的,是我一块一块拼出来发现的。”你看,知识不再是背下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这所学校最让我意外的一点是:数学课时,其实比语文还少。我看了课表,每周语文多出两节。那“数学特色”体现在哪儿?答案是——融合。他们不把数学当成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让它和其他科目“串门”。
举个例子,五年级有一次跨学科项目,主题是《假如我是圆周率》。数学老师先讲π的来历,从古希腊到中国古代的割圆术,讲得生动有趣;语文老师接着引导学生写一篇“第一人称”的作文,让学生以π的口吻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美术课上,孩子们用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创作抽象画,有人把π的小数位变成彩色波浪,有人设计出“π主题T恤”。一个知识点,串联起三门课,孩子不仅记住了π≈3.14159,更理解了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体育课也没落下。跳大绳时,老师要求每组记录跳了多少次,然后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折返跑训练中,学生要记录自己每趟的时间,画出速度变化曲线。有次我路过操场,听见体育老师说:“注意你的加速度!别只顾着跑,想想怎么优化路线。”——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体能训练了,这是在培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说到老师,我原以为数学特色学校的老师可能都是一板一眼的“学术派”,结果完全相反。去年区里教师技能大赛,这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包揽了前三名。但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隐藏技能”:有个男老师周末带航模社团,用飞行轨迹讲角度和速度;
一位女老师是烘焙达人,她教孩子做蛋糕时,会让他们自己计算材料配比,比如“如果配方是6人份,现在要做给24个人吃,所有原料要乘以几?”;还有个95后老师是B站的数学魔术up主,视频里用扑克牌表演“猜数字”魔术,背后其实是二进制原理。有家长调侃:“这哪是小学老师,简直是斜杠青年孵化基地。”
更打动我的是他们的作业批改方式。不是冷冰冰的“√”和“×”,而是一句句带表情包的对话。有个孩子把“3.5×4”算成“12”,老师在旁边画了个流泪猫猫头,写:“小马虎又上线啦,再检查下第三步?”还有个学生解方程漏了移项变号,老师画了个戴眼镜的狐狸,说:“这一步像不像偷偷藏了符号?快找出来!
”这种批改,不是在纠错,而是在和孩子“聊天”。难怪有学生说:“我最喜欢发作业本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老师又写了啥有趣的话。”
这所学校还有一个特别的设计——“闯关升级制”。他们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拆成三个难度:青铜、白银、黄金。比如“解方程”这一章,青铜关卡是简单的加减法方程,白银是带括号的,黄金则是应用题。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从哪一关开始。
有个四年级的男孩跟我说:“上次考试我没及格,特别难过。但老师没批评我,而是让我从青铜题开始重新闯关。我一道一道做,每过一关就在表格上贴一颗星。现在我已经冲到白银了,等下周就能挑战黄金!”这种设计,让学习变成了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
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也能找到成就感,而学得快的孩子也不会觉得“吃不饱”。
课后服务也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托管写作业”。他们有个“数学游戏角”,每天放学后人满为患。里面有24点扑克牌挑战赛,有数独迷宫,还有用编程机器人完成指定路线的比赛。有个家长告诉我:“我家孩子以前最讨厌算加减法,为了能参加机器人比赛,现在主动要求练三位数加减,说‘不练好算不准,机器人就走偏了’。
”你看,当学习和兴趣挂钩,孩子自然愿意投入。
很多人以为数学特色学校会牺牲其他活动,其实恰恰相反。他们一年四季都有“数学主题节”。春天是“数学嘉年华”,跳蚤市场被改造成“经济学实践课”——每个摊位要定价、找零、计算利润,甚至还要考虑“最优摊位布局”;
秋天是“图形艺术节”,学生用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设计班服,还有人用对称图形剪出窗花,挂在教学楼走廊里,整个校园像一场几何展览。
最热闹的是每年12月的“π日”。这一天,学校不搞背圆周率比赛,而是办“数学美食集市”。所有商品价格必须带小数,比如“π元三明治”(3.14元)、“半径饼干”(2.5元),付款时不能用手机扫码,必须心算找零。
去年有个五年级的孩子,用20块钱换了五样东西,最后还倒赚了3块2,因为他巧妙利用了“凑整”和“反向计算”,成了全校的“速算小英雄”。校长笑着说:“我们不要求孩子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但我们希望他们知道,数学能让生活变得更聪明。”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担心这种学校会不会太“卷”,但走了一圈下来,发现这里的氛围出奇地轻松。孩子们脸上没有疲惫,反而充满好奇和兴奋。他们在树叶上找黄金比例,在奶茶店门口数人流,在跳绳时算平均值——数学不再是试卷上的符号,而是他们观察世界的一副“眼镜”。
有次开放日,我看到一个小姑娘举着一片银杏叶跑向老师:“老师!我量了这片叶子的周长是38厘米,如果它是个圆形,直径大约是12.1厘米,那它的面积是不是就接近114平方厘米?这算不算黄金比例?”老师蹲下来,笑着问:“你觉得呢?我们可以一起算算看。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所学校墙上那句话的含义:“数学不是跑道,而是看风景的眼睛。”
是啊,教育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吗?当一个孩子开始主动用数学去解释一片叶子的形状、一个奶茶店的生意、一场跳绳比赛的成绩时,他已经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数学了。他在用数学理解生活,也在用生活理解数学。
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教了多少难题,而在于它让孩子相信:数学不是用来“熬”的,而是用来“玩”的;不是用来“怕”的,而是用来“发现”的。它没有把数学变成一座高墙,而是打开了一扇门,让孩子自己走进去,看见里面藏着的光。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选学校,不妨问问自己:你希望他将来面对数学时,是皱着眉头说“我不会”,还是眨着眼睛说“我试试”?前者只需要刷题,后者却需要被点燃。而在这所学校,我看到了那种“点燃”的火光。
它不在成绩单上,而在一个孩子举着树叶问“这是黄金比例吗?”的眼神里;
它不在考试排名里,而在一场用π定价的美食集市的笑声中;
它不在厚厚的练习册里,而在一个乐高正方体拼出的12条棱上。
数学,本该如此生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陈教员 北京电影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 毕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熊教员 四川工商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 尚教员 北京工商大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张教员 昆明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全科)
- 银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网络与新媒体
- 陈教员 北京工业大学 能源动力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陈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刘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