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7-20
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篇1: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很多时候,父母和小学生说话时,都会不经意地说出一些话或者流露出一些情绪,潜移默化地暗示孩子,他就是那样的人,就像上面的小明和小丽的父母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往孩子身上贴种种标签。但专家认为,这些“标签”会成为小学生成长的沉重枷锁,父母要拿掉小学生身上的“标签”。

标签的影响力

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一个着名的试验。实验者罗森塔尔对波士顿一所小学的老师传递了这样的信息:经过他们的测试,发现一些学生属于“学习尖子”。事实上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经过什么测试,而是被随机抽取出来的。但试验者还是让老师相信这些具有非凡潜质的学生,将在本学年度取得优异成绩和表现出智力上的高度成熟。最后试验的结果是,这些被随机抽取出来的儿童有30%的人智商平均增加了22 分,所有人的智商平均提高了10分,而起初他们和其他同学的平均智商是一样的。

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相信了自己心中所想的是现实,并且把它们当事实来操作,那么它们也就变成了现实。

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

“我家孩子做什么事都慢,一点不像我和他爸。”

“强强总是那么好动调皮,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我女儿擅长文科,物理化学等科目只能勉强跟上。”

“小慧很内向,不爱说话。”

孩子原来是清白的,就这样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贴上了无数的标签,慢慢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语调,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说话,孩子都已经感受到了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并且一点一点地进入到他们的心里,并深深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呢?

最近一个朋友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男孩,从小很有思想,也非常聪明,唯一让父母感到不满意的就是“太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于是,这个男孩就在妈妈爸爸以及姥爷姥姥的担心和唠叨中长大:“你这么内向,长大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如今,孩子二十岁了,不仅真的就如父母担心的那样——极其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而且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得了抑郁症,虽然已经考取了某名牌大学,现在却不得不休学在家。

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标签

1、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的评价,并主动向孩子道歉

每个孩子都有其多样性的一面。一个孩子比较好动,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比如,这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的一面。这需要父母彻底拿掉对孩子的程式化的看法,去仔细发现孩子展现出的不同方面。

如果是父母贴上的标签,可以找一个特别的时间,很真诚地,比较正式地向孩子道歉,并帮助孩子学习多角度地看待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同时,对于已经上小学的年龄比较大的孩子,还可以请他们监督,帮助父母们管住自己的口。

2、创造机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全新的一面

为了改变小丽对数学的看法,每天晚饭后,爸爸和小丽都会玩十分钟一种关于数字计算的扑克牌游戏,比赛看谁算得快。每次玩,爸爸都会巧妙地降慢速度,总会让小丽赢几次。如果小丽赢了,爸爸会吃惊地大呼:“宝贝,你这么快就算出来啦?”于是,小丽越算越勇。

3、强化孩子的好行为

小明很喜欢有关飞机的事情,每星期上航模班,他总是不用提醒就能预先将航模班需要的工具一一收拾到一个工具袋。平时,妈妈却忽略了这一点,总是盯着小明上学忘带东西这类事情。现在,妈妈变了,留心盯着小明“记住带东西的事情”了,并真诚地夸奖:“小明,告诉我,你怎么能把这么多工具收拾得这么有条有理,一件也不落下啊?”

4、淡化孩子的此类行为,如果需要提醒,请用描述性的语言

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小强不愿把自己的玩具和小客人玩。如果是在以前,妈妈会很生气地说:“小强,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啊?”但这一次,妈妈走到小强面前,蹲下来,平静地说:“妈妈很愿意看到你将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需要妈妈帮助吗?”

5、让孩子无意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

小文做作业拖拉一直是妈妈比较头痛的事情。这一天,妈妈去学校接小文,遇到了小文的班主任老师,小文在一旁。妈妈高兴地告诉老师:“小文昨天做作业很主动,速度很快,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全做完了,完全不需要我们提醒。我都不知道她怎样做到的……”

标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拿掉孩子身上的标签,帮助孩子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改恶习,回到老路上时,不仅需要父母克制住自己的怒气,不去强化他们的负面行为,不使用评论性的语言“你怎么总是……”,而且,还需要父母制定计划,切实帮助孩子从各种标签中真正走出来。

篇2: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昨天傍晚,我在厨房做饭,派老公下楼去接女儿。

    俩人回来的时候,小姑娘梨花带雨哭成了一个大花脸。

    据爸爸讲:是楼下的小强不肯听从女儿如何扮家家酒的安排,她气不过就出手把人家结结实实打了一顿,结果一扭头发现正好被自己的老爸看见,害怕会被惩罚,“哇”的一声哭起来。

    我赶忙蹲下身来,问女儿:是这样吗?

    她微微点头,说:可是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

    可是打人总是一件不对的事情。

    我得想个办法让她解决这个问题。

    这件小事让我想起前两天刚刚接诊的一位母亲。她来咨询室寻求帮助,是因为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遇到了一些课业问题,总是拖拖拉拉写不完作业。当时,这个母亲非常焦躁不安,连说话都有一些语无伦次,翻来覆去不停地抱怨:“他真是让我烦死了!他真是让我丢人啊!他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没救了!”

    “等一下,他是谁?”我突然打断她。“啊?”这位母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是谁?”我又重复问了一遍。

    当我们被糟糕的情绪笼罩时,视角常常就会变得非常狭隘。没错,这个孩子身上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他还是你的儿子啊!而且,一个更广阔的事实是——母亲正在面对一个问题:她的孩子在学业上有困难;而她可怜的孩子却至少同时要面对两个同等严重的问题:他自己的学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一个有点抓狂的母亲。

    一直很讨厌“问题儿童”这个说法,自打这个专业名词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甚至孩子自己都深受其害。这个过于简单的归纳,让我们经常忘记——问题儿童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

    就好像拿着一张左下角滴了一滴墨水的A4白纸问:这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黑点”,而忘记了“白纸”的存在。

    当我们认同了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问题儿童”,就同于在意识上把孩子和他正在遭遇的一些困难(也就是我们随口会说出的“问题”)混为一谈。这样造成了一个十分可恶的结果:母亲会忘记眼前这个“问题携带者”最本质的身份,其实是自己心爱的孩子,在几年或十几年之前,他就是窝在你怀抱中最疼爱、最关心、最舍不得伤害的宝贝。

    当我们把那些正在逃学、打架或者上网成瘾的孩子归结为“问题儿童”,就等于在孩子与自己之间划出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一边是家长自己,一边是孩子和问题。结果,就把由于面对问题而产生的所有愤怒、失望、怨恨、伤痛,全都一股脑儿地攻击到本来就手足无措的孩子身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

    我们可以主动把某个具体的问题,从孩子身上卸载下来,和孩子建立一个联盟,同他一起去面对这个问题。把自己和孩子留在鸿沟的一边,把问题搁在另一边。家长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对抗压力,而不是在原本的压力之上,增加孩子的压力。毕竟,相对于孩子,我们的资源和能力更丰盛。

    好了,现在回到我家的这场小小风波。

    听完女儿的困扰,我和她一起商量,在感到很生气的时候,除了打人,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事情让自己好受一点儿。也许我们可以跟自己对话“现在我很生气,但我不可以去打人”,或者在白纸上画出一副“很生气”的图画,然后一口气把它撕个粉碎。但女儿不稀罕我的建议,她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以后再也不和小强玩了。

    我尊重她此时此刻的选择,当然,什么时候她再想去我也同样尊重。

    达成共识之后,女儿的心情已经大好。我们俩手拉手,一起步行下了两层楼梯,向楼下的小强小朋友认认真真地道了一个歉。

    你愿意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成为他的坚强盟军吗?

 

篇3: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人身上很多智慧储藏在那里,如果不用,不及时加以训练,这样的智慧也是会慢慢减少或丢失的。比如说你看街上的一个孩子,你大体可以判断他有多大年龄,但要具体到几岁甚至几岁几个月那就非常难了。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那些特别用心于自己孩子一天天成长的父母,他们才开发了自己身上这样的观察和判断的智慧。我想说一句玩笑话,如果你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你对他年龄判断误差越小,大概你在自己孩子身上用心就越多。人有很多的能力,你不必刻意去培养,因为有的能力是属于大脑的,有的是属于心的,属于心的,心尽到了,能力也就会有了。以前常常有以工作或所谓的事业为最大责任的父母,长期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回家时甚至与孩子彼此都无法辨认了,这样的故事在我看来,大体上都让人有些心酸,有的甚至就是人间的悲剧。

  我的女儿生下来以后,一直体弱多病,我们几乎半个多月就要送她到一次医院。孩子的童年是围着医院打转的,我记熟了我居住的城市大医院、专业的儿科医院所有名医的名字,还包括有些名医的家庭住址,名医在医院之外各处诊所的坐诊时间,现在过 去了,就是讲座这会儿我还记得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可以说,你孩子如果成长不是那么顺利,父母的心也会变得“轻” 得多——因为疼爱,所以慈悲,从孩子身上你就可以看到,生而为人,从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即使你付出很多爱很多用心,但你并不一定就能完全把握孩子成长的轨迹,把握孩子生命成长的状态,每个生命都蕴涵着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我们用心于他的点点滴滴,陪伴他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作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要把以上我从自己孩子成长所得到的感悟概括一下,就是你有一个孩子之后,你看世界,你看人,你看生活,你看自己的目光都在发生变化。你有时候会以父亲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有时候你甚至还会以母亲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当然更多的时候你也会以孩子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似乎可以这样说,当你又变成一个孩子了,你才会更能理解孩子,疼爱孩子——也正是你以这样不同的目光去看世界,你用这样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人,你用一种慈爱的心肠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相貌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这个变化又不仅仅是年龄增长所造成的结果,这里也有孩子的功劳。

   

 

篇4: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父母的现在是孩子的未来

  “一个女生以后是什么样子,看她母亲就知道了。”当年我哥哥和嫂子结婚时,大伯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彼时我还不相信,可是越长大,越觉得这话是对的不能再对了。虽然极度不想承认,可有时候在家里和妈妈呆在一起,隐隐能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样子,那种恐惧是难以消除的。

  孩子是父母的血脉的延伸,这种延伸除了基因这种看得到的,更多的是性格修养等隐性的东西,比如说自律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大多能严格要求自己,有洁癖的爸妈教出的孩子绝不会有多邋遢。从父母现在的样子,大致就能看出孩子未来是什么模样,所以作家长的你如果性格暴躁,那么就不要怪孩子叛逆脾气不好了。

  例外毕竟是少数

  可能有人说,歹竹还能出好笋呢!是的,我说的是比较普遍的情形,当然也有特例,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还有可能走出行军打仗的将才,譬如曾国藩。一个人的成长除了与家庭有关,还与所处的时代、周围环境息息相关。

  可是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很难有很大的变动,家庭因素的影响就比较明显了,所以才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出自书香门第。

  改变,从父母开始

  回到孩子叛逆暴躁这个话题。孩子脾气不好、易怒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家庭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溺爱,比如青春期心理变化,我说那么多只是想强调,爸爸妈妈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特别大。

  如果孩子脾气火爆,喜欢打架闹事,作为家长的你,除了在他的年龄、结交的朋友身上找原因,也该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

  你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和伴侣吵架?是不是自己也喜怒无常,很容易被外界挑起情绪?要知道,你的这些可有可无的情绪,在孩子心里都是一个学习的模板,将会在孩子身上得到延伸甚至放大。

  想要孩子改变这种状况,不妨从自身做起,遇事学会冷静,学会克制自我情绪,你既然能将暴躁这种特质带到孩子身上,当然也能教会他冷静自制。

篇5: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专注问题,病在孩子身上,

  根往往在父母身上

  其实,任何一个正常孩子,都有专注天赋。

  有的可能落在数理逻辑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可能落在空间想象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身体运动方面,有的可能落在音乐表现方面,有的可能落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可能落在内省觉知方面,有的可能落在自然探索方面,有的可能落在沉思存在方面。

  某个方面的天赋,一定表现为某个方面的专注。这话也可以反着说,某个方面的专注,通常表现为某个方面的天赋。

  问题在于,做父母的往往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表现一,就是忽视孩子某个方面的专注。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父亲显然忽视了达尔文在自然探索方面的专注天赋。

  表现二,就是干预孩子的专注。

  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幼时酷爱下棋,但家贫,生计常无着落。舅舅要他学一技之长,他不干。舅舅很生气:下棋能当饭吃吗?这是对吴清源在数理逻辑方面的专注天赋的干预。

  其实,孩子的专注品质与生俱来。作为父母,既无须干涉,也不必评判。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如实看见。

  任何外加的干预和评判,对孩子的专注都是一种污染和伤害。

  一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言:“对于这件事,你可以看,可以观察,但不要试图改变它、引导它,不要说什么‘不应该这样’或‘必须那样’或‘帮我克服它’,只要观察就好了。你改变不了那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那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的快速流淌,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但如果观察后你说‘那座山没有我昨天看到的美’,则说明你根本没有欣赏,你只是在比较而已。”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看不见孩子的专注?

  普遍的原因来自父母自身的焦虑和恐惧。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新奇的实验。

  首先,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了。

  然后,打开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地面是个大水池,池里有十几条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没有人回答。半晌,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竟趴在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趴了下去,再也不敢移动。

  心理学家又打开另外几盏灯,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还愿意通过这座木桥?”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剩下的2位为何不愿意?他们共同担心——“这张网牢固吗?”

  看!正是焦虑和恐惧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和行动质量。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盯着蚂蚁爬行时的那份专注;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拆装玩具时的那份静心;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随意涂鸦时的那份凝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玩家家扮角色时的那份笃定;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望着蓝天不声不响时的那份出神;

  因为焦虑和恐惧,父母看不见孩子躲在角落里看图画书时的那份安宁;

  ……

  父母的焦虑和恐惧因何而生?

  爱!

  爱之不以道,适足以害之。(语出《资治通鉴》)

  因为爱他,心生期待;因为期待,担心失望;因为失望,催生焦虑;累积焦虑,终成恐惧。

  而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最终迈向自我实现。认识自己的焦虑,认识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的依赖,认识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孩子,既不是你梦想的替代品,也不是你失败的替罪羊,更不是你人生哲学的替身演员。

  要看见孩子的专注,就要清除自己的恐惧;要清除自己的恐惧,就要稀释内心的焦虑;要稀释内心的焦虑,就要降低甚至放弃心心念念的期待。放弃期待,不是放弃爱,而是以道爱之。

  以道爱之,从清除妄念开始——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孩子是我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为你活,你为我活”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我不分,我们是一体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我的梦想都寄托在你身上”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妄念;

  为人父母,必须清除“你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你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的妄念。

  清除妄念的直接效果,就是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了;清除妄念的后续效应,就是初三毕业模拟考,孩子成绩上升了。

  有人问,万一孩子不回来呢?这说明,父母内心还有更多更深的妄念需要清除;又有人问,万一孩子成绩没有上升,反而下滑了呢?这份担心,只会进一步催生你的焦虑,进一步放大你的恐惧。

  一句话,平静的心乃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篇6:为孩子成长投资——父母的宝藏之旅

从哈佛博士何江身上,看父母该给孩子的4个优秀品质

 

任卫军/文全国知名升学规划专家、好未来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院长

  挤在拥挤的北京地铁10号线里,他一手紧紧抓住扶手,一手在翻动手机回复信息,背着沉重的双肩包,背后的衬衫已被汗水浸透。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普通的打扮,与身边拥挤的人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此刻,站在他身边的我,知道他的特别之处。他的名字叫何江,在5月26日,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中国本土学生代表,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他也成为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

何江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

  在1月3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福布斯30under30(30岁以下30位俊杰榜单)的名单,何江成功入围医疗健康领域30位30岁以下领军人物名单。这位年仅29岁的哈佛博士,如今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可谓是中国优秀的青年才俊。

  当天,何江在北京参加他的新书《走出自己的天空》发布会和演讲,活动结束后需要到北大办事。作为北大校友,我陪何江去北大。为了赶时间,只好带着他体验了一把北京拥挤的地铁。他并没有什么架子,给人一种低调、谦逊、朴素和睿智的感觉。

  通过跟何江聊天,以及认真地把他的新书看完,让学文科的我,也很吃惊。他的文笔老道、极富画面感,并不像一位理科生手笔。更难能可贵的是,何江在书中并没有张扬更容易传播的成功学故事,而是选择了记录他所生长的,如今正在快速发生更迭的乡村生活。

  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姬十三评论,“何江的生涯,白描下来,已然充满了悬念和反差。乡下织渔网工、捕鱼者的家庭,如何养育出一位哈佛优秀毕业生?他又如何以哈佛人的视角,去描绘记忆中的乡土中国?”

  虽然何江从贫困的山村走出来,但在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地微笑。从他身上,我也试着勾勒出中国家长们,该给孩子所滋养的4个优秀的品质。

  打开视野,对世界抱有一颗好奇心

  “乡下的成长经历让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这好奇心在我成长的不同阶段,帮助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也让我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迅速成长。”何江在书中,这样写道他成功的“秘笈”之一。

  何江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一户农民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临睡前的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孩子讲故事。尤其他父亲是一名捕鱼工,在那个闭塞的小山村中,父亲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走南闯北,到过不少省市,因而也总能给年幼的何江带来新奇的故事。城市里的玻璃建筑的大厦、能载人上楼的电梯都曾是何江新奇的事情。

  他不仅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对于身边的环境,也抱有一颗好奇心。上学路上,看到路边的各种植物、动物,都会留心和探究。何江说,他当时高考填报志愿,选择生物学,也多少跟此有关联。

  正是因为保持这颗好奇心,让何江从宁乡一中,迈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以优异的成绩入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

  相比较何江的成长环境而言,如今绝大多数的00后孩子们,又是多么幸福与幸运。手机、网购、游戏、追剧,也让不少孩子陷入了浅信息流状态,对很多事物已然没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唯有保持好奇心,才能在未来的智能时代,不断创新、跑赢人生。

  打磨韧性,锻造受益一生的意志力

  “我们越年长,才越清楚面朝黄土北朝天的种田生活,不是那些吊儿郎当的人能受得了的。”曾经的苦难,曾经让何江劳累的插秧、犁田等农活,并没有压垮何江,反而磨砺了心性,锻造了他受益一生的意志力。

  即便在他上大学后,暑期回家还会参与农活。父亲曾带着几丝不信任跟他说,“你现在是一个书生,能干什么活儿呢?”可是,父亲越不信任,他就越想证明自己,“我是农民的儿子,不管我长大了是什么身份,干农活儿都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看过何江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视频的人,都会被他的自信所感染。其实,在他刚上初一时,时任南田坪中学的李丹老师记得,何江是全班个子最矮、体格最瘦弱的学生,那时也不那么自信。于是,班主任老师陪着他开始打篮球、爬山、练书法,一学期下来,何江就变了个人,自信满满,激情超燃。即便后来,到了满校园大牛的哈佛校园,何江依然韧劲十足,第二年,他就报名当了本科生辅导员。即便是毕业典礼演讲,他也经历过3伦选拔,不断打磨文稿和演讲技巧,才最终脱颖而出,当选为演讲代表的。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不少家长所秉持的理念,尤其对于家有女儿的父母来说。其实,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更早时期,适当吃点苦、受点挫折,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和韧劲,在人生漫长的风雨中,会走得更稳更远。

  文理兼容,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小品文字散淡、克制,像极了吴冠中的画,描绘出了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乡土中国,勾起了很多人的乡愁。”曾一手打造新浪博客、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侯小强对何江的文字,做出了高度评价。

  我在阅读何江的新书时,同样也由此感觉,他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娴熟技巧,让人很是吃惊。这对于何江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何江的中学班主任隆坤明老师回忆,印象最深的是何江善于思考,并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努力补齐。古文基础薄弱,何江就买《古文观止》和《古汉语词典》拓展阅读。英语水平不高,就买回来英文版《乱世佳人》回宿舍“啃”,组织英语学习小组等方式来提高。虽然何江学理科,做科研,但是长期的综合素养的锻造,让他文理兼容,保持独立的思考习惯。

  让他在撰写英文的演讲稿时,才能信手拈来儿时故事。写作书稿时,才能富有诗意、文笔流畅。在做科研时,更是需要保持独立的思辨能力。何江在哈佛的导师,是34岁就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的青年科学家庄小威,“严师出高徒”,何江没有过硬的功夫,也不可能顺利博士毕业。我想,这些都得益于他这些可贵的品质。

  对于今天的00后家长们来说,更要重视孩子的文理交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新高考改革来临,在考核中加入了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就明确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些在何江身上,无疑得到了最佳印证,对于家长培养孩子时,也是生动的一课。

  身体力行,父母教诲做到少说多做

  “母亲看上去是个很柔弱的女子,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勇气,敢独自一个人去捕蛇呢?”何江说,他们家的老房子经常有老鼠出没,一直没有更好的根治办法,他的母亲想到一个“绝招”,去田地里捕捉菜花蛇,养在房梁中,作为老鼠的克星。

  在何江的成长中,他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在知识上不能给到多少帮助,但却身体力行,告诉两个儿子做人的品质、读书的重要性。因为他的母亲识字不多,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何江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以此也让他们俩兄弟对知识的渴求,有了更多的动力。

  记得有个让我非常感动的细节,当年何江要去美国哈佛读书,临行前,父母送何江从村口坐车去县城。母亲看到即将远去的儿子,想去水渠里给儿子摘他爱吃的菱角。“母亲踩进了水渠的深泥巴里。我听到响声,惊讶地回头,只见母亲在齐胸的泥巴水里走着,碰到水渠里长熟了的菱角便抓进手里,扯掉菱角叶,在水渠里洗洗,便朝着岸上仍了过来。”母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好的爱与给予。

  “做人要道德先行,要与人为善,要有争先意识而不好胜。少说多做,做了不一定说。多干实事,切忌夸夸其谈、说了不做。任何事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这是何江父母留给他的精神财富。我想,这也可以作为天下父母,留给每位孩子的叮嘱,都能身体力行,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好未来!

  作者介绍:任卫军老师

  全国知名升学规划专家、生涯规划师、资深教育媒体人。好未来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院长、家长帮高考升学规划首席专家。中国高考规划行业联盟副会长、中国教育电视台《加油吧考生》特邀升学专家。陕西卫视《超级老师》“超级老师”称号。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2.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3.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4.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5.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6.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7.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8.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9.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10.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