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中考初三物理内能复习提纲框架

中考初三物理内能复习提纲框架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4-05-22
中考初三物理内能复习提纲框架

初三物理内能复习提纲框架

一、分子热运动

1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二、内能

1内能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 。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

②质量

③材料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

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

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三、比热容

1比热容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是c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 、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比较比热容的方法

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

Q——热量——焦耳(J);

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质量——千克(kg);

t——末温——摄氏度(℃);

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

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
-更多-

最新教员

  1. 王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学(舆情分析方向)
  2. 袁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
  3. 谭教员 中南大学 结构工程
  4. 唐教员 中国音乐学院 二胡
  5. 王教员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资源与环境
  6. 王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碳储科学与工程
  7. 陈教员 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
  8. 乔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
  9. 周教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是第二学位)
  10. 杨教员 华南理工大学 生物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