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7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在失败的情况下,往往会将责任推诿给外界环境,这种归因偏差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自然反应。例如,当食物做得可口时,我们会认为是自己的厨艺精湛;而当食物难以下咽时,我们则会归咎于厨具或调料的影响。同样地,当我们取得出色的业绩时,我们会认为是自身的优秀;而当我们未能完成任务时,我们会责怪同事的配合不好。这种自利性的归因偏差使得人们自我感觉良好,难以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限制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作为主观行动者,我们倾向于注重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则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归结为性格因素。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行人在路上跌倒时,我们会认为他比较笨拙;而当自己跌倒时,我们会归咎于环境的影响,比如路上有障碍物或结冰。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观察者思维尤为突出。明星走红的同时,也会受到很多诋毁和非议,甚至有些网民会捕风捉影,恶意抹黑。以观察者的姿态主观诋毁他人的行为只能显示缺乏智慧。
大多数人在对事物价值进行评估时,往往忽略了时间因素的影响。一些画家、作家在去世后,他们的作品可能会更有价值。然而,我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对事物长远价值的考虑。心理学家将看不到事物的长期价值称为错误定价偏差。实际上,很多事情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并配以坚定的行动,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积累。
心理学家发现,高估自身知识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盲目自信属于过度自信偏差的范畴。例如,在考试时,如果我们答题顺利,就会对成绩产生过高的期望;然而最终的成绩却可能与预期相差悬殊。或者我们定下的减肥目标是一个月瘦20斤,但一个月后只掉了5斤。盲目高估自己只会使我们毫无准备地失去机会。相反,只有注重过程和细节,我们才能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取得成功。
沉没成本思维指的是,面对已经付出一定成本的事物,我们在内心清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放弃。这种心理反应体现了我们不愿面对负面情绪的心态。然而,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例如,当我们观看了15分钟的电影后,发现它索然无味,我们应该考虑是继续看下去还是立即离开。电影票是我们付出的沉没成本。观看无聊电影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也许我们应该将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后视偏差指的是,在推进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时,我们往往会产生过高的估计,并错误地认为自己具有先见之明。例如,在看侦探故事时,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直到了解真相后才发现它们是线索。然而,我们却以为自己早有预感,产生了“早知道会是这样”的心理。然而,事后的自我彰显往往只是马后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我们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和限制性条件,从而产生逻辑上的错误。例如,某媒体报道了一个村庄的老人都很长寿,调查发现他们都有喝葡萄酒的习惯。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断定喝葡萄酒一定会让人长寿。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葡萄酒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提高人体机能有很大的帮助。但事实上,也有人习惯饮用葡萄酒却寿命不长,只是媒体不会对此进行报道,因为它不具备事件的热点性。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些取得卓越成绩的人背后所付出的辛劳才是真正蕴含深意的。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心理偏差在教育中的影响。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偏差,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