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06
大家好!作为一名在小学数学讲台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教师,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说课到底该怎么讲?”说实话,第一次站在教研组面前说课时,我手心冒汗,生怕讲得枯燥乏味。但后来我发现,说课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次分享教学故事的旅程。
今天,我就来聊聊如何让小学数学说课变得生动有趣,就像在讲一个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一样。
想象一下,你要带一群孩子去探险。没有地图怎么行?教材就是我们的地图。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角的度量》为例,这个单元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孩子们在二年级认识的角的概念,通向高年级的几何王国。新课标强调量感培养,核心目标得明确:让孩子掌握量角器的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这就像探险的目标——学会用指南针找到宝藏。
我常提醒自己,解读教材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得结合班级孩子的特点。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有的喜欢思考。课前做个简单的前测:让孩子们画几个角,观察他们怎么描述大小。结果发现,很多孩子误以为边长越大角越大。这让我更清楚,教学重点不是教工具怎么用,而是帮孩子破除这个迷思。
核心目标定了,说课时就能自信地说:“这节课,我们要让孩子从‘猜大小’变成‘量大小’,让空间观念在指尖生长。”
说课的核心是孩子,不是教案。教学活动得像派对游戏,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扎实。导入环节,我总爱用生活情境开场。比如,拿两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图片问:“哪个滑梯更安全?为什么?”孩子们立马炸锅了——有的说高的危险,有的说斜的刺激。这自然引出问题:“怎么准确比较角的大小?”新授阶段,千万别直接讲结论。
让孩子们分组动手:发量角器,让他们测量课本里的角。小组讨论时,我当个旁观者,偶尔插一句:“咦,你的量角器放得对吗?”孩子们自己摸索刻度规律,比老师灌输有趣多了。
有一次,在《角的度量》课上,我故意“装傻”。一个孩子兴奋地喊:“老师,我发现量角器有内外圈!”我反问:“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孩子们抢着演示,有的说读内圈准,有的争辩外圈更好。这种探索过程,说课时可以生动描述:“孩子们在混乱中发现秩序,像侦探解开密码。
”活动设计要阶梯式推进:先动手操作建立直观,再对比观察找规律,最后实际应用内化方法。结尾来个挑战:“谁能用三角板拼出60度角?”课堂瞬间变成竞技场。
每个知识点都有“绊脚石”,说课时要展示你怎么把它变成“垫脚石”。内外圈刻度混淆是老难题。我的策略是设计对比实验:让孩子们用不同摆放的量角器测同一个角。一个小组把量角器正放,另一个倒放。结果出来,读数居然不同!孩子们瞪大眼睛:“怎么回事?”引导他们总结操作要点:“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
”这三点像口诀,说课时我模拟现场:“假设学生读错了,我会笑问:‘你的点和边对齐了吗?’”
另一个难点是“角的大小与边长短无关”。孩子总以为边长角就大。我用动态课件演示:屏幕上画一个角,边长拖长拖短,角度不变。孩子们惊呼:“原来边长是障眼法!”接着,让他们亲手画不同边长的角,用量角器验证。说课时,这部分要像讲悬疑故事:“难点不是教知识,是打破幻觉。
当孩子喊出‘我懂了’,那一刻,教学的价值闪闪发光。”
课堂练习不是考试,而是成长阶梯。分层设计任务,确保没人掉队。基础题:直接测量教材里的标准角,巩固操作。变式题:挑战倒置或非常规位置的角,比如量一个斜放着的三角尺的角。拓展题:用三角板拼角并计算度数,激发创造力。评价时,抛弃“对错论”。采用自评加互评:孩子们填简单表格——“我操作规范吗?
我逻辑清晰吗?”小组互评时,一人操作,其他观察打分。
记得一次练习,一个内向的孩子在变式题卡壳了。同桌小声提醒:“试试旋转量角器。”他成功后,在自评表写:“我今天学会了变通。”说课时,这种细节最打动人:“评价不是终点,是起点。当孩子互评说‘你的步骤真清晰’,课堂就变成了互助社区。”分层练习的核心是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
基础好的飞向拓展题,吃力的在基础题找到自信。说课要传递这种包容:“教学的艺术,在于给每个孩子搭一把梯子。”
说课最忌堆砌术语。语言得像聊天一样自然流畅。开场别用“根据理论”,试试“基于孩子们的前测,我发现……”串联环节时,用时间线逻辑:“第一步,生活导入点燃兴趣;第二步,动手探索破难点;第三步,分层练习固成果。”预设问题增加现场感:“如果学生读数混乱,我准备反问:‘你觉得量角器在骗你吗?
’”这像埋彩蛋,让听众好奇你怎么解。
我的秘诀是把说课当讲故事。一次区级说课,我描述导入环节:“孩子们争论滑梯安全时,一个小姑娘举手:‘老师,角度大就滑得快吗?’这意外问题成了课堂亮点。”结尾别总结理论,用画面收尾:“当孩子举着量角器喊‘我会量了!’,那声音,是教学最美的回响。”语言的力量在于真实。
说课不是表演,是分享你如何陪孩子走过思考的每一步。
说到底,小学数学说课的魅力,在于它像解一道开放题——有框架,但无限可能。它不需要花哨环节,关键在于让孩子经历真实的思考。数学是思维体操,说课是展示这体操如何优美展开。每次说课,我都提醒自己:别追求完美,追求真实。当听众“看见”孩子从困惑到顿悟的轨迹,那就是教育的魔法。
拿起你的教材,设计你的活动,勇敢说出你的教学故事吧!课堂在等你,孩子们在等你,思维的火焰正等着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