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下: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三大核心策略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1-27】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刻变革中,语文教学正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理念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素养涵盖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是孩子学好其他学科的根基和终身发展的核心能力。
当孩子能自然地用语言表达情感、理解世界,语文学习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作为教育者,我们需摒弃机械训练,转而关注孩子在真实生活中的语言实践——比如鼓励他们用日记记录周末趣事,或在家庭晚餐时分享一个小故事,让语文融入日常。
阅读背诵:积累的黄金法则
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可谓前所未有。它强调“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背后有坚实的教育逻辑:现代心理学证实,记忆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揭示了阅读的真谛:当思维、视觉与声音协同参与,语言积累才能内化为能力。
阅读背诵是通过声音的韵律与情感的共鸣,让孩子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动?首先,营造家庭阅读生态。每天固定15分钟亲子共读时间,低年级可从《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入手,高年级推荐《小王子》或《西游记》节选。阅读时,引导孩子用手指着字轻声跟读,感受文字的节奏。其次,坚持整本书阅读。
避免碎片化阅读,鼓励孩子完整读完一本经典,如《安徒生童话》,并讨论“哪个故事最打动你?为什么?”最后,背诵成为情感纽带。选择《静夜思》《春晓》等短诗,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想象“床前明月光”的静谧或“处处闻啼鸟”的生机。阅读背诵是与文字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
实践表明,长期坚持阅读背诵的孩子,词汇量更丰富,写作时也更富文采——因为他们已将语言内化为思维的自然表达。
自悟探究:点燃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引导孩子“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逐步领悟文本的深层意蕴。例如,读完《草船借箭》,可问:“诸葛亮为何能成功?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细节?
”引导孩子从文中找依据,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这种“因‘文’悟‘道’,因‘道’学‘文’”的过程,让知识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建构。
在家庭场景中,家长可采用“提问链”激发思考。读完故事后,先问“主人公做了什么”,再深入“为什么这么做”,最后延伸“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让孩子在对话中梳理逻辑。自悟探究的核心是思维训练:写作前,先让孩子口述想法,再动笔记录。这不仅能提升表达连贯性,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要珍视创新火花。
当孩子提出独特观点,如“灰姑娘的魔法棒可以用来帮助更多人”,及时肯定:“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这能保护他们探索的勇气。课堂上,教师可设计“探究任务单”:针对《山行》,让孩子画出诗中描绘的枫叶与山路,并写下“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
通过这样的活动,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同步生长,让语文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
从理念到日常: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深度协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将理念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互动。备课时,多问一句:“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自悟?”家庭中,将阅读背诵变成温馨仪式——睡前共读一首诗,周末共读一本好书。
这不仅是教学任务,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当孩子能用语言清晰表达、用文字深度思考,他们便拥有了应对复杂世界的底气。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语文素养的珍贵愈发凸显。它帮助孩子在喧嚣中保持思维的澄澈,用语言传递真实情感。教育是点燃火。语文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以艺术之心践行教育:让每个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文字之美,在背诵中沉淀语言之力,在自悟中激发思维之光。
这不仅是语文课的使命,更是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终身学习的光明之路。当孩子能流畅表达、深度思考、创新表达,语文教育的真谛便已抵达——语言不再是工具,而成为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永恒桥梁。
搜索教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房教员 沈阳工业大学 化学
- 郝教员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英语能源专业
- 戴教员 北京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
- 刘教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翻译
- 江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注册会计师
- 赵教员 中国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
- 冯教员 安阳师范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 任教员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
- 冯教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碳储科学与工程
- 罗教员 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