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那年,孩子为什么不肯和我说话了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6】
那段时间,我家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锁门,吃饭时低头刷手机,问一句答一句,多说两个字都像在逼他。作业本上字迹潦草,老师发来的消息写着“近期多次缺交作业”,我夜里翻来覆去,不是在想怎么管他,而是在想:他到底在怕什么?
我曾以为,叛逆是孩子不懂事,是顶嘴、是摔门、是半夜不归。后来才明白,那是他在用沉默和对抗,喊出一句我没听懂的话:“我需要被看见,而不是被纠正。”
一、他不是不听话,是听不懂你的话
我们总喜欢讲道理。
“你这样下去考不上高中。”
“别人家孩子都早睡早起。”
“你再这样,我真不管你了。”
这些话,像雨点一样砸在他耳边,但他心里想的,可能是:“你根本不知道我每天写作业到十二点,累得手发抖。”
“你不知道我被同学孤立了,回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孩子不是不想听,是他听进去的,全是评判,没有理解。
我开始试着闭嘴。
不再一进门就问:“作业写完没?”
改成:“今天学校有什么事让你觉得特别烦或特别开心的吗?”
他愣了一下,没答。
第二天,他主动说:“今天数学课老师骂我了,说我懒。”
我没接话,只回了一句:“那一定挺难受的。”
他没哭,但那天晚上,他多吃了半碗饭。
二、你的情绪,是他学会的第一课
有一次,他因为手机被收,冲我吼:“你们就知道控制我!”
我当场火起,摔了遥控器,吼回去:“你还有理了?”
那晚,他没吃饭,也没回房间。
我坐在客厅,想起去年冬天,我在他面前骂过同事“废物”,也摔过杯子,说过“这破日子真没劲”。
孩子没学我说“别管我”,他学的是:情绪来了,就砸东西。
我开始学着在生气前,先数五秒。
不是为了忍住,是为了让自己看清:我是在管孩子,还是在发泄自己的无力?
我买了本日记本,每天写三行:
今天对孩子说了什么?
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我有没有用情绪代替沟通?
三个月后,我发现自己说“你该怎么做”的次数,从每天十次降到三次。
而他主动开口的次数,从每周一次,变成每天两次。
三、他不是没话说,是没人听他说
我开始学着“听”,而不是“问”。
以前我问:“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他答:“不知道。”
然后沉默。
后来我换了一句:“你最近写作业的时候,最不想碰的是哪一科?”
他低头想了一会儿,说:“物理。”
“为什么?”
“老师讲太快了,我听不懂,又不敢问。”
我没说“那你应该多问”,也没说“你太懒了”。
我问:“那你想不想试试,我们找一套视频,你先看,我陪你一起看,看不懂的地方,我们一起记下来?”
他看了我一眼,点了头。
我们买了物理的讲解视频,每晚看二十分钟。
我不插话,只问他:“这一段,你觉得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
他慢慢说,我慢慢记。
三个月后,他月考物理提高了23分。
不是我教的,是他自己听懂了。
四、兴趣不是借口,是钥匙
他喜欢打游戏,我一度觉得是沉迷。
直到我偷偷看了他玩的那款游戏——一款需要团队配合、策略布局的多人在线游戏。
我问他:“你们队里谁最会指挥?”
他说:“老张,他总能看懂地图。”
“那你呢?”
“我负责补位,有时候救他。”
我笑了:“你挺会看局势的。”
他愣了,然后说:“你居然知道补位是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两个小时游戏。
他讲战术,我讲学校里的小组合作。
他发现,原来游戏里的“配合”,和班级里的小组任务,是一回事。
我开始用他懂的语言,讲他不懂的事。
“你打游戏时能忍住不冲动,为什么写作业时就不行?”
“因为游戏里输一次还能重来,考试输了,我就觉得完了。”
我点点头:“那我们试试,把一次考试,当成一局游戏。错一题,不算输,是收集情报。”
他没笑,但那天晚上,他主动打开数学卷子,重做了一遍错题。
五、他需要的,不是管教,是陪伴
叛逆不是一种病,是一种信号。
是孩子在说:“我长大了,可你们还把我当小孩。”
他不需要你告诉他“你应该怎样”,他需要你知道:“我正在怎样。”
我开始不催他写作业,而是和他一起坐在书桌前,我读我的书,他写他的题。
不问进度,不看结果。
偶尔他抬头看我一眼,我会回一个微笑。
他慢慢开始主动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我帮同学讲了一道题。”
“我明天想报个编程兴趣班。”
我没有立刻说“好啊”,只是说:“嗯,你决定就好。”
他没再说别的,但那晚,他关灯的时间,比以往早了半小时。
六、你不是在解决叛逆,而是在重建关系
孩子不会因为你说“要懂事”就懂事。
他只会因为感受到“被理解”,才愿意慢慢靠近。
我见过太多父母,一边抱怨孩子不沟通,一边把手机、游戏、成绩当成敌人。
可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在手机里,也不在分数上。
而在你和孩子之间,那条没被搭起来的桥。
我不要求他立刻变乖。
我只希望,当他想说话的时候,门是开着的,灯是亮着的,人,是愿意听的。
现在他还是会顶嘴,还是会熬夜。
但有一次,他半夜醒来,给我发了条消息:“妈,我今天有点难过,能和你说会儿话吗?”
我没回“快睡吧”,也没说“你又怎么了”。
我回:“我在,你说。”
他发了一长串,全是学校里的事。
我一条一条看,一条一条回。
凌晨一点,我们聊完了。
他没说“谢谢”,但我听见他轻轻关上了门。
我知道,那扇门,不再是锁着的了。
叛逆期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次漫长的靠近。
你不必赢,也不必说服。
你只需要,一直都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郑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苏教员 华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
- 蔡教员 北京邮电大学 电信工程及管理
- 杨教员 华中农业大学 应用化学
- 刘教员 首都医科大学 法律 建筑设计
- 刘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材料智能设计
- 多教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全工程
- 周教员 首都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师范)
- 于教员 北京大学 教育学
- 陈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