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教网-北京家教
当前城市:北京 [切换其它城市] 
www.eduease.com 请家教热线:400-6789-353 010-64450797 010-64436939

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
易教播报

欢迎您光临易教网,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北京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打造北京地区请家教,做家教,找家教的专业平台,敬请致电:010-64436939

当前位置:家教网首页 > 家庭教育 > 初二物理上册核心知识点: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实用指南

初二物理上册核心知识点: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实用指南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3
初二物理上册核心知识点: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实用指南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戴上老花镜,字变大了;照镜子时,水里的鱼好像在云里游——这些现象背后,都是物理在起作用。初二物理上册的光的折射和透镜部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掌握这些,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看懂世界。

光的折射:为什么水看起来浅?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遇到界面时会改变方向,这就是折射。记住三个关键点: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 空气中角度大,水中角度小。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向法线靠拢。反过来,光从水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远离法线。

这就是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你看到的池底,是光线从水中射出、在水面发生折射后进入眼睛形成的虚像。这个像比真实位置更靠近水面。同样,站在岸上看水里的鱼,鱼的位置比实际高;鱼抬头看人,人也显得更高。

再看湖面倒影:白云在水中的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鱼在云中游动,是折射形成的虚像。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但原理不同。别混淆。

透镜:薄透镜的三个基本点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这里重点讲凸透镜,因为它是中考常考内容。

- 光心(O):透镜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 主光轴:连接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 焦点(F)和焦距(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

焦距不是随便定的。同一个透镜,焦距固定。焦距越短,透镜越“弯”,会聚能力越强。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张表讲清楚

实验时,蜡烛、透镜、光屏中心要对齐。这是基本操作,不做到,像就偏上或偏下,根本找不到。

如果光屏上始终没有像,检查四点:

1. 蜡烛在焦点以内(u < f)→ 成虚像,不能在屏上承接。

2. 蜡烛正好在焦点上(u = f)→ 光线平行,不成像。

3. 三者高度不一致 → 像落在屏外。

4. 蜡烛离透镜稍大于焦距(u 略大于 f)→ 像距很大,超出光具座范围。

记住口诀: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 u像的性质像距 v应用举例
u > 2f倒立、缩小、实像f < v < 2f照相机
u = 2f倒立、等大、实像v = 2f测焦距
f < u < 2f倒立、放大、实像v > 2f投影仪、幻灯机
u = f不成像平行光出射
u < f正立、放大、虚像v > u(同侧)放大镜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看。实像可以投影到屏上。

实用技巧:怎么快速判断成像类型?

不用死记硬背表格。用一个方法:画图辅助。

1. 画一条主光轴,标出光心O,焦点F,2f点。

2. 画出物体(一个箭头)放在不同位置。

3. 从物体顶端画两条特殊光线:

- 平行于主光轴 → 经透镜过焦点。

- 过光心 → 方向不变。

4. 两条光线交点就是像的顶端。

这样,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一目了然。

生活中的透镜应用

- 眼镜:近视镜是凹透镜,远视镜是凸透镜。

- 放大镜:物体放在焦距内,看到放大的虚像。

- 相机:镜头是凸透镜,物距大于2f,成缩小实像在底片或传感器上。

- 投影仪:物体在f和2f之间,成放大实像在屏幕上。

别以为这些是课本里的“知识”,它们是你手机摄像头、老花镜、显微镜的基础原理。

常见误区提醒

- 不要认为“折射就是弯曲”。折射是方向改变,不是路径弯曲。光线在均匀介质中还是直线传播。

- 不要混淆“虚像”和“影子”。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影子是光被遮挡的区域。

- 不要以为“放大镜只能放大”。它在u > f时也能成实像,只是我们平时习惯用它在u < f时看字。

练习建议

每天花10分钟,做一次“脑内实验”:

- 想象你拿一个凸透镜,把手机放在不同距离,观察屏幕上的像如何变化。

- 在阳光下,用放大镜聚焦光线,看焦点在哪里。

- 看水杯里的吸管,为什么看起来折了?

这些不是作业,是训练物理直觉。

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不是难题,是观察力的延伸。你看到的每一个现象,背后都有物理规律在运行。掌握它们,不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在生活里,多懂一点世界运行的逻辑。

记住:物理不在课本里,在你每天看的池水、眼镜、手机里。

延伸阅读
搜索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