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英语课堂上,孩子们如何从插图里“听”出性别
【来源:易教网 更新时间:2025-10-12】
一个孩子答:“Zip likes spring because she can fly kites.”
我点头,又问:“那Zoom呢?他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另一个孩子脱口而出:“I can swim in summer.”
全班笑了。
我也没急着纠正,只是说:“你不是Zoom。”
有学生立刻举手:“老师,他说的是‘I’,但问题是问Zoom。”
我点头:“对。回答别人的问题,要用别人的人称。”
这时,一个孩子突然问:“老师,Zip和Zoom,是男生还是女生?”
这个问题,我没想到。
但我知道,它比任何语法练习都重要。
我反问:“你们觉得呢?”
一个男孩说:“Zoom是男生,因为他说话声音粗。”
另一个女孩接:“Zip是女生,她穿裙子。”
我愣了一下。
他们不是从课本文字里知道的,是从声音和图画里“听”出来的。
我翻出四年级下册课本,翻到第33页——Zip说:“I have a new dress for my birthday party.”
再翻到第37页,Zoom的插图旁边写着:“I’m a son.”
这些细节,我们备课时看过,但没当回事。
学生却记住了。
他们记得Zip穿粉色裙子,Zoom穿蓝色短裤。
记得Zip的声音轻快,Zoom的声音低沉。
记得Zip说“my birthday party”,Zoom说“I’m a son.”
这些不是老师教的。
是他们自己在翻书、听录音、看图时,一点点拼出来的。
我们总以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练句型、做试卷。
可真正让语言活起来的,是那些被忽略的插图、语气、细节。
课本里的图,不是装饰。
是无声的对话者。
Zip的裙子、Zoom的短裤、Zoom说“I’m a son”、Zip说“I have a dress”——这些不是语法点,是文化线索。
孩子不是靠老师告诉他们“Zip是女生”,而是靠观察、推理、联系,自己得出结论。
这种能力,比背十个句型都珍贵。
那天放学前,我让学生回家再翻一遍四年级下册课本,找找还有没有别的线索。
第二天,有人带来新发现:
“老师,Zip在书里说‘Let’s go to the park’,Zoom说‘Let’s go to the lake’。他们去的地方不一样。”
“Zip的书包是粉色的,Zoom的是黑色的。”
“Zoom的头发是短的,Zip的是长的。”
他们不是在找答案。
是在找证据。
我们常以为,孩子记不住旧知识,是因为复习不够。
其实,很多时候,是他们没被鼓励去“看见”。
插图,不是背景。
是语言的延伸。
声音,不是音频文件,是语感的种子。
我开始在课堂上故意留白。
不直接说“Zip是女生”,而是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纠正“I can swim”,而是问:“谁在说话?你还是Zoom?”
学生慢慢学会:
英语不是背出来的,是观察出来的。
不是听老师讲,是自己读图、听声、比对、推断。
一个月后,单元测试里有一道题:
“Why does Zip like autumn?”
选项里有:A. Because she can wear her new dress. B. Because he likes to fly kites.
全班90%选A。
不是因为老师讲过,是因为他们记得,Zip说过“dress”,而Zoom说过“son”。
我们总想教孩子“正确答案”。
但真正教会他们学习的,是让他们学会“怎么找到答案”。
不要只问:“Zip喜欢什么季节?”
要问:“你怎么知道?”
不要只纠正:“该说‘he’,不是‘I’。”
要问:“谁在说话?你听出来了吗?”
孩子不需要你告诉他Zip是女生。
他们需要你给他们一本打开的课本,一个安静的课堂,和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插图不是装饰。
是线索。
是语言的另一扇门。
下次备课,别只看课文和单词表。
翻翻插图。
听听录音。
问自己:
这个画面,能让孩子看出什么?
这句话,能让他们听出什么?
答案,不在你的教案里。
在孩子的目光里。
在他们翻页时,停住的那一秒。
在他们小声说:“哦,原来她穿裙子啊。”
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开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 向教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广告学
- 李教员 浙江理工大学 纺织工程
- 张教员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王教员 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
- 韩教员 中央财经大学 工管法学双学位
- 黎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 许教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 范教员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 段教员 天津理工大学 通信工程
- 邓教员 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